喷气式战斗机是以喷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军用飞行器,通过高温高压气体喷射产生推力。首架实验机型为德国1939年试飞的He-178,首款实用机型包括1942年试飞的Me-262和英国“流星”战斗机 [2]

其核心为喷气发动机,通过进气、燃烧产生推力。机翼设计涵盖后掠翼(高速机型)、平直翼(如F-16)、前掠翼(如苏-47)及变后掠翼(如F-14)等,以适应不同飞行需求。代际发展分为六代:第一代实现超音速飞行,第二代专注高空拦截,第三代引入能量空战理论,第四代强化多用途能力,第五代提升隐身性能,第六代聚焦激光反导技术并处于研发阶段 [1] [2] 。机型演进覆盖苏联米格-21F到苏-27等型号,体现了超音速突破、可变后掠翼等技术节点。

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由德国于1939年首先研制成功的。安装有德国的科学家冯·奥亨研制的 喷气发动机 的He—178型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 喷气式飞机 。该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但是是实验性的验证机。最早投入批量生产并转变被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 流星 “式战斗机和德国的 梅塞施密特 ME-262 型战斗机。 Me-262 首次试飞在1942年7月18日,时速达850 公里 ,这比当时所有活塞式战斗机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观看了这种飞机表演后说: “我们总算有了可以用于闪电作战的 轰炸机 了!”而坚决不同意将其作为 战斗机 使用。为此梅塞施密特不得不重新修改设计增加挂弹架。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为战斗机投入使用。尽管Me-262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它已不策挽回 纳粹德国 的败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