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杜指的是

  • 浏览: 3844
  • |
  • 更新: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杜牧称为“小李杜”。

杜牧与李商隐虽然被后人称之为“小李杜”,但是二人的交往有记载的只有一次。大中三年(849年),与杜牧同在长安做官的李商隐写过两首诗给杜牧,而且表达了对杜牧的赞赏之情,诗中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但是杜牧回赠李商隐的诗却找不到,可能没有作,也可能已经亡佚。

李商隐: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杜牧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其诗英发俊爽,为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扩展资料:

文学成就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

王安石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李调元《雨村诗话》认为:“学杜而处处规,此笨伯也,终身不得升其堂,况入其室。唐人升堂,惟李义山一人而已。”叶绍蕴《石林诗话》云:“唐人学老杜,为商隐一人而已;虽未尽造其妙,然精密华丽,亦自得仿佛。”

有部分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

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

杜牧

晚唐文人大多喜作律诗、绝句,不擅长于长篇五言古诗;但这正是杜牧最擅长的,他的长篇五言古诗气骨遒劲。晚唐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序》中将杜牧的诗归为“高古奥逸”类。

杜牧自称作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他注重“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以激发人意”。杜牧也擅长七律,是晚唐时期最擅长七律的诗人之一。他的七律善用拗峭之笔,见之俊爽。

作为古文家的杜牧,深受韩愈的古文影响,笔力健举,但不免强造文句,但是在晚唐时还是相当杰出的。他认为文章应当注重思想内容,文句词藻的华丽是次要的。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杜牧诗文皆所擅长,在唐朝也不多见。洪亮吉称:“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

中晚唐之后,诗人开始采用民间曲子填词;杜牧曾作《八六子》,是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中长调的作词者,也是第一个作慢词的人。

此外,杜牧也是一位书法家。清朝叶奕苞评论其书法:“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目前唯一流传于世的杜牧手迹《张好好诗》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展开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