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覆蓋地球 70% 表面積,對四面環海的臺灣而言,深耕海洋科技研發是我國永續生存與發展的基石。為讓民眾更了解海洋對我們的重要性,國科會轄下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國研院海洋中心)今( 8/6 )日起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資圖)合作,於國資圖總館 2 樓數位美術中心推出《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海洋浮游動物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而多樣的角色,本特展以淺顯易懂的圖文、影片,搭配實體標本與採樣工具的說明,讓民眾一窺這群嬌小但至關重要的小小兵身影,了解牠們是維護海洋生態平衡的關鍵多數。

動物性浮游生物( Zooplankton )通稱為浮游動物,是一群體型小、自身無或游動能力微弱、只能跟隨水流被動漂浮在水中的動物,廣泛分布於湖泊、近海和大洋等水體中。牠們也是一群行異營生活 1 的生物,必須靠捕食維生。浮游動物的種類包羅萬象,從渺小又毫不起眼的原生動物到分類最高階層的脊索動物門都有其代表,幾乎囊括了所有現生生物的「門」。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浮游動物是初級消費者也是次級生產者,是各種海洋動物的食物來源,在海洋食物網中扮演著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浮游動物的種類及數量非常容易受到海洋環境的影響,因此當環境變動時(如溫度、鹽度、酸鹼度),浮游動物的組成也會隨之改變,間接對魚類、鯨類等各種海洋動物產生連鎖反應。因此浮游動物是一種很好的環境指標生物,同時可以用來監測海洋環境變遷、預測海洋生態系的改變。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加劇,海洋碳匯 2 的議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國研院海洋中心長期維運南海時間序列測站( SEATS 3 ,收集海洋沉積物(又稱海洋雪),協助學界進行南海生物幫浦 4 、海洋碳匯等相關研究。由於海洋浮游動物是海洋雪的主要成份之一,在執行 SEATS 任務的同時也進行海洋浮游動物採集、拍照、鑑定、種類組成、生命條碼建立等相關的研究,有助於了解浮游動物在碳匯過程中的角色以及環境變遷的影響。

在此次特展中,可以看到在臺灣西南海域及南海採集到的海洋浮游動物標本、採集工具、海洋浮游動物寫真以及使用國研院海洋中心自製底碇平台所拍攝的深海浮游動物的身影。此外,本次特展也打造了深海沉浸體驗區,透過投影裝置搭配深海環境造景,歡迎大小朋友一同潛入內太空,欣賞「海洋小小兵」獨特之美。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
特展日期: 2024/08/06 (二) ~ 2024/11/03 (日)
展出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2F 數位美術中心 (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 100 號)

1 異營生活:無法自行合成有機物,必須攝取現成的有機物來維持生存機能。
2 海洋碳匯:指海洋及沿岸生態系吸收了二氧化碳,再以各種形式儲藏起來,例如紅樹林、濕地、海草床、沼澤地、深海底泥、海底沉積物等。
3 為了解海洋生物地球化學作用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國際合作成立了8個時間序列測站,研究在不同尺度及時空之下,碳循環的變化及其控制機制。其中南海時間序列測站(South East Asia Time-series Study, SEATS)成立於1998年,主要任務包含:記錄營養鹽循環和生物群落的時間變化、量化大氣交換過程、物理海洋現象對生態之影響、基礎生產力及新生產力、研究氣候引起能量傳遞與生態系統的交互作用,以及了解氣候變遷對邊緣海之生地化影響。
4 生物幫浦: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會利用溶於表層海水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形成顆粒有機碳;大多數的有機碳會在上層海水中被分解、使用、再循環,但有一部分會沉落至海底而被埋藏在沉積物中。透過這種「生物幫浦」的運轉,二氧化碳可在上層海水中被吸收,然後向下傳輸儲存在深海沉積物中。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實拍 《海洋小小兵-隨波逐流的浮游動物》特展實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