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印度教最古老的文献材料和文体形式。

梵文Veda的音译,旧译“毗陀”“皮陀”“韦陀”“围陀”“辟陀”等,意为“知识”或“光明”。

以赞颂诸神为题材的原始诗歌总集,主要歌颂雷雨神、火神和酒神。约公元前2000 年至前1000 年成书。用古梵文写成。最古的文本有4卷。主要是对神的赞歌、祭词、咒词等。以《梨俱吠陀》(Rig-veda)为最古,最有价值。《娑摩吠陀》(Sāma-Veda,即《歌咏明论》)《夜柔吠陀》(Yajur-Veda,即《祭祀明论》)多出自《梨俱吠陀》,专为祭仪之用。《阿闼吠陀》(Atharva-Veda,即《禳灾明论》)主要是禳灾用的符箓、咒语,为巫师祈祷之用。吠陀本集和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随闻经》《家庭经》《法经》等被称作“吠陀文献”。

《教育大辞典》——

编纂大型教育工具书,是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1985年6月,中国教育学会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倡议编辑出版《教育大辞典》。同年11 月,中国教育学会在武汉召开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确定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任《教育大辞典》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顾明远任主编着手编纂。经过我国千余名教育专家学者6年的努力,《教育大辞典》(12卷本)于1992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收词25000余条,约800万字。在此基础上,1998年又编纂出版了《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第三版目前正在编纂过程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