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犍陀罗佛教原稿背后的故事
从公元前6 世纪到公元11 世纪,犍陀罗是古印度一个活力四射的多种族王国,它的疆域横跨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以及东阿富汗——位处印度、伊朗和中亚文明的交叉路口。在犍陀罗王国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0 年到公元200 年),它是印度佛教传入别国的一扇大门。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开始,犍陀罗也成为西方世界和印度沟通的要津。在这里,西方和印度在哲学、艺术和商业上广泛交流。
两千年以前,佛教徒们将佛经文献写在桦树皮上,并卷成经卷装进圆形陶罐里,埋藏在沙漠的土丘里——这么做,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做好了新的复本,并将不用的旧本作为佛塔或佛龛的一部分。为修持佛教不杀生和素食的戒律,僧侣们使用桦树或是金钟柏树的内侧树皮,而非兽皮作为材料。他们将树皮压平并黏合在一起,做成经卷,以便用尖笔和墨水书写。
犍陀罗佛教原稿的一部分残片。1994 年由大英图书馆收藏。
用墨水在桦树皮上书写的这部公元1 世纪古卷是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
这批古卷于1994 年为大英图书馆获得。这13 卷特别的经卷手稿,用佉卢文书写。这种犍陀罗语言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中叶。尽管这批古卷最早的正式出处并不确定,但它们似乎来自东阿富汗城市贾拉拉巴德附近——古代希腊化佛教王国中心哈达德。这批古卷最有可能写于释迦统治者管理下的公元1 世纪中期,这让它既是已发现的最早的佛经文献,也成了现存最早的印度语系手稿。
后续的考古发现,让可供研究的桦树皮经卷数目上升到了76 卷。一部分经卷和残片现分别收藏于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以及挪威的史柯源私人收藏、日本的平山郁夫私人收藏、林寺严州私人收藏。
这尊公元1 世纪末期的犍陀罗佛像雕
塑是现存最早的佛祖形象之一
这些经卷当中的许多内容依旧可以被部分阅读,它涵括了广泛的佛教教诲。迄今已完成的一部分译本显示,佛经中的哲学和技艺教育内容如“犀牛角经”和“耨达池梵歌”,与大众宣教同等重要。
这些佛经古卷诞生于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菩提树下冥思悟道的同一时期,因此提供了许多早期印度佛教的新启示。今天,世界上有5亿人自认是佛教徒。
来源:文件中的历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