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存在江苏徐州、河南
洛阳
、浙江嘉兴三种说法,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
刘胜
[1-2]
(一说为
匈奴
后裔)
[3]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
诗豪
”之称。
[29]
- 别 名
- 刘宾客 、 刘中山 、 诗豪 、 刘二十八 [27]
- 字
- 梦得
- 所处时代
- 唐朝
- 出生地
- 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 [15] [30]
- 出生日期
- 772年
- 逝世日期
- 842年
- 主要成就
- 永贞革新 、诗歌创作、治理州郡
- 本 名
- 刘禹锡
- 官 职
- 同州刺史 太子宾客 秘书监
- 封 赠
- 户部尚书
人物生平
刘禹锡自称其祖先为汉景帝
贾夫人
之子
中山靖王
刘胜
。七代祖
刘亮
,
北魏
冀州刺史、
散骑常侍
,随
北魏孝文帝
迁都
洛阳
[6]
。父亲
刘绪
,为避
安史之乱
,举族东迁,寓居苏州嘉兴,并在当地为官。
大历
七年(772年),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省
嘉兴市
),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曾至吴兴(今浙江省
湖州市
)从当时著名诗僧
皎然
、
灵澈
学诗,得其熏陶指点。
[3]
[30-31]
贞元九年(793年),与
柳宗元
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
博学鸿词科
。两年后再登
吏部
取士科,释褐为
太子校书
,不久
丁忧
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
杜佑
以
淮南节度使
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
掌书记
。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
唐德宗
驾崩后,
李诵
即位,是为
唐顺宗
。原太子侍读
王叔文
、
王伾
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
屯田员外郎
、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
藩镇
、
宦官
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
李纯
,王叔文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
刺史
,随即加贬为远州
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此后,刘禹锡在
朗州
近十年。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
天说
》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
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
柳宗元
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一诗,得罪执政,被贬谪到更远的
播州
去当刺史,幸有
裴度
、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
连州
(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7]
大和
元年,刘禹锡任东都
尚书
。次年回朝任
主客郎中
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
集贤殿
学士、
礼部郎中
、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
太子宾客
、
秘书监
,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
元年(841年),加
检校
礼部尚书
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
白居易
、裴度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
刘白唱和集
》《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8]
。
文学成就
刘禹锡的
山水诗
,改变了
大历
、
贞元
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
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再如《
望洞庭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
永贞革新
,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
秋词
》二首之一、《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
贬官
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
民间歌谣
,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
白鹭儿
》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
竹枝词
》《
杨柳枝词
》《
堤上行
》《蹋歌词》《浪淘沙词》《
西塞山怀古
》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10]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
诗风
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
谪居
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
百舌吟
》《
聚蚊谣
》《
飞鸢操
》《
华佗论
》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
谒柱山会禅师
》)。
[11]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
嘉兴
,常去
吴兴
拜访作为江南著名
禅僧
兼
诗僧
的
皎然
和
灵澈
,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
孺子可教
”,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
睿智
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
鸷禽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学阮公体三首
》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始闻秋风
》)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
七言绝句
,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
塞北
梅花
羌笛
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
杨柳枝
》。”(《
杨柳枝词九首
》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
秋词
》,全诗一反传统的
悲秋
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11]
刘禹锡深信佛教,早年师从的诗僧皎然的著作《
诗式
》,已经将禅学与诗学联系起来。刘禹锡受到皎然的影响,又通过长期接触禅学和诗歌创造实践,明确认识到“悟不因人,在心而已”的道理,这八个字是刘禹锡对禅学精髓的把握,也成为他的诗论的基础。
[25]
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
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
翛然
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
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12]
刘禹锡的
咏史诗
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
意象
,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
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
》《
西塞山怀古
》《
乌衣巷
》《
石头城
》《
蜀先主庙
》等都是名篇。
[12]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
马积高
在其著作《
赋史
》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
韩愈
、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
子刘子自传
》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
秋声赋
》最受后人推崇。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
平权衡赋
》,怀古伤今的《
山阳城赋
》,悼亡的《
伤往赋
》,描写景物风俗的《
楚望赋
》。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10]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
答饶州元使君书
》《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
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
因论
》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
华佗论
》《
辩迹论
》《
明贽论
》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
祭韩吏部文
》),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13]
哲学成就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
唯物主义
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法
大行
”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颠倒,人不能胜天,天命论就在人间得到了宣扬的条件;“法小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不清,人们就会对天命将信将疑。
刘禹锡用社会实践解释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是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也是刘禹锡对有神论社会根源的看法。他认为,在法大行的社会里,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与天没有关系。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
他又认为,当“理明”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就不会不讲天命。刘禹锡从法弛和理昧来解释有神论产生的根源,可谓见解独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在所写的《天论》三篇中,力求把
柳宗元
与
韩愈
的论战深入下去,进一步探索天人关系问题。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点,“交相胜”,“还相用”。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
无神论
,批判有神论。
[14]
主要作品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
刘禹锡集
》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
宋敏求
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①清代
避暑山庄
旧藏宋
绍兴
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
刘宾客文集
》,属小字本,今有
徐鸿宝
影印本。又于
淳熙
十三年(1186年)
陆游
据董本重刻,称“
浙本
”。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③
北京图书馆
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
毛晋
、
惠栋
、
何焯
、
冯浩
、
黄丕烈
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
四部丛刊
》本《刘梦得文集》,《
四部备要
》本《刘宾客文集》,《
丛书集成
》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
刘禹锡集
》。 今人
卞孝萱
著有《
刘禹锡年谱
》,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轶事典故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承召回京,正值春天,游
玄都观
,满观桃花灿烂如霞,桃树皆为刘禹锡去京后所栽,刘禹锡心生感慨而作诗《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被妒嫉他的人告发,说他心怀怨望,因此不久他又被任外官,十四年后才又回京都,而玄都观中已一派萧然,再无桃树,只剩下“
兔葵燕麦
动摇于春风”,于是作《
再游玄都观
》诗曰:“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是为“
前度刘郎
”这一成语的由来。
[22]
刘禹锡被罢免和州刺史回京,司空
李绅
仰慕其才学,邀刘禹锡至家,盛宴款待。席间,李绅命歌妓演唱劝酒,刘禹锡乘兴即席赋诗曰:“
䰀鬌
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
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绅遂将歌妓赠与刘禹锡,是为“
司空见惯
”这一成语的由来。
[23]
也有记载是扬州大司马
杜鸿渐
与刘禹锡之间的故事。
[24]
史书记载
人物评价
-
《 唐音癸签 》: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15]
-
蔡百衲: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19]
-
白居易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20]
亲属成员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
祖父
|
不详
|
为小官僚。
[3]
|
父亲
|
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
[3]
|
籍贯争议
白居易称“
彭城
刘梦得”,《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著文,力辩刘禹锡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彭城而非
嘉兴
。主要理由有:一,刘禹锡“联墙住”,不是“联墙生”,曾“住”嘉兴。并不能推定他就“生”在嘉兴。二。刘禹锡、裴度二人“踏芳”、同钓,至少已十几岁。刘生于七七二年,“踏芳”同钓当在七八三年左右,而此时上距刘绪
天宝
末东迁已近三十年。三十年间刘绪不一定长期定居嘉兴。
刘禹锡可能是生长在外地而后避地或求学才客居嘉兴。他的诗文中常说“少为江南客”,这证明刘禹锡少年在江南是“作客”,而不是以江南为家乡。三、刘禹锡曾自称“我本山东人”,“山东一书生”。唐代山东,指太行山之东,淮河之北,嘉兴在江南,显然不对,而刘禹锡的
郡望
中山,正在“山东”,彭城也在“山东”,彭城当是刘的籍贯。四,据作者考证,刘绪东迁后作官,是在761—769年间。他与卢氏结婚当在此间,七十二年生刘禹锡很可能就在彭城,这样,彭城也是刘禹锡的出生地。
刘禹锡的籍贯,他自己说的分明。七十一岁时,刘禹锡的《
子刘子自传
》,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待,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足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淅西从事,本府就加盐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墑桥”。很清楚,他的远祖是汉代中山王
刘胜
之后,其后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在
北朝
时,迁居洛阳,其后世世代代变为洛阳都昌里人。到刘禹锡之父刘绪才因避难东迁。这样看来,中山是刘禹锡郡望,洛阳是其籍贯,应没有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年,刘禹锡又在《
汝州上后谢宰相状
》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籍占洛阳,病逝江干,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这是他从苏州刺史调任汝州后写的。文中说,他家在河南,籍贯在洛阳,自不应有误,后来清代修《洛阳县志》,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1963年
卞孝萱
先生发表《
刘禹锡年谱
》,认为刘禹锡籍贯是洛阳,而不是彭城,同时提出两种新说:一说刘禹锡是
匈奴族
后裔,冒充汉中山王刘胜之后:二说刘禹锡出生在苏州嘉兴县,理由是:刘禹锡《自传》说的“七代祖亮”,是
北魏
的刘亮,据卞孝萱考证,刘亮是“加入洛阳籍的匈奴”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