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缅怀八年支持之辛苦,纪念三校“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的珍贵历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大各校即将复员北返之际,校方决定树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原碑立于现 云南师范大学 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正面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由 冯友兰 撰文、 闻一多 篆额、 罗庸 书丹 。碑后则为联 大校 志委员会纂列的、由唐兰篆额、刘晋年书丹的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后北大、 清华 南开 逐步将此碑复制,立于该校。
1946年5月4日, 西南联大 正式结束,师生在校址上树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成为中国 教育史 革命史 上的一块丰碑,如今作为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矗立在 昆明 1937年7月7日 芦沟桥 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 蒋梦麟 梅贻琦 张伯苓 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 理工学院 于昆明,设 文法学院 蒙自 ,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八年间,西南联大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学者,写出中国 教育史 上最绚烂的一页。在联大招收的8000余名学生中,已走出了2位 诺贝尔奖 获得者 杨振宁 李政道 ,3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黄昆 刘东生 叶笃正 ,6位 两弹一星元勋 屠守锷 郭永怀 陈芳允 王希季 、朱光亚、邓稼先,以及80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 、12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座为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碑身嵌在其中。碑文由西南联大教授冯友兰撰写、闻一多篆刻、罗庸手书,享有“三绝碑”的美誉。1178字的碑文,通篇诉说联大建校始末及历史意义,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碑后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
如今,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 均已 在校园里树起西南联大纪念碑。四座西南联大纪念碑共同见证历史,共同传承“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昆明旧址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原碑位于 云南师范大学 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 书丹 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北大校园

北京大学为重现西南联大精神,1988年决定复制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为此派专人赴滇采集相同石质的碑体运至北京。制作后将纪念碑立于北京大学大西门南边,于1989年5月4日举行了此碑的揭幕仪式。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清华校园

在清华大学校园主干道西侧的青草坡上,有一座复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体主看面朝向昆明所在的西南方向,正面刻有冯友兰先生撰写的碑文,背面镌入抗战期间参军学生之姓名,共计834人。一侧刻有西南联大校训,另一侧则为此次建碑所立的 碑志 。依据地形条件设置的层层叠落的台地,和不规则的 折线 ,凸显着 中国知识分子 刚直的品格。三块台地代表当时联合起来的三所大学,不同的铺地材料寓含三所学校的性格。
1988年4月24日 清华大学 77周年校庆日, 清华校友总会 举行了“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落成礼,近百名返校校友参加了典礼。纪念碑建在“ 工字厅 ”南、“甲所”与“丙所”之间的广场林木丛中,清华的纪念碑篆书庄重古朴,碑上刻有“西山苍苍,南国荡荡,联合隽彦,大学泱泱”字样,字头组成“西南联大”四字,碑文简略记叙了西南联大的历程。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南开校园

南开大学的 西南联合大学 纪念碑位于大中路的尽头。这座碑是在2007年为纪念西南联合大学建校70周年,由南开大学历史系77级校友李德福捐资,按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原址的纪念碑复制而成的。 著名画家、南开大学教授 范曾 为此题写了碑记。
冯友兰(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中华民国 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 再上 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 秦汉 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 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原设北平,私立 南开大学 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 蒙自 ,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 叙永 ,一学年后并于该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 缅甸 ,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 东亚 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 世界历史 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 不害 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 八音 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 乃能 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 庾信 不哀江南, 杜甫 喜收 蓟北 ,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 歌辞 ,勒为碑铭。铭日:
痛南渡,辞官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 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 大一统 ,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 神京 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