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
名词解释类:
1、 传播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 人内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3、 人际传播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
4、 组织传播 :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对外传播
5、 大众传播 :就是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品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6、 信息 :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7、 信息爆炸 :是人们对信息的急速膨胀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强有力影响的-一种形象象化描述。(记忆+理解)
8、 符号 :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9、 意义 :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0、 传播媒介 :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手段。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11、 传播者 :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12、 受众 :指一 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13、 选择性接触 :受众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舍弃地注意和接触媒介信息。
14、 选择性理解: 由于受众成员以往的经历、文化素质、接触媒介的动机、事前的看法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传播内容往往见仁见智。
15、 选择性记忆 :受众对自己所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与自己的观察经验个性、需求相一致的信息,其他媒介信息则被从记忆中排去。
16、 传播效果 : 1、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综合,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18、 使用与满足 :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待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自助餐厅)
19、 集合行为 :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20、 意见领袖 :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21、 “知沟”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22、“ 上限效果”假说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
简答类:
一、人类语言的特点(P22)
(1)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
(2)无限的灵活性 (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的限制)
(3)人类发音的经济性 (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最大限度地发挥声音传播能力)
(4)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发声类型,创造新词、新含义、新概念)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并不唯一,还有体外媒介, 如:狼烟传信, 结绳记事)
▲口语交流的局限性:
①只能近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记录性差
(2)文字传播时代
书面同源:早期图形符号是文字的重要源泉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①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
②能把信息传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
③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具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文字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书的造价高
②效率低
(3)印刷传 播时代
▲印刷传播的重要意义:
①克服了手抄文字的局限性,传播的效率高、规模大、成本低
②产生了大众传播
③促进了教育的大发展
▲印刷传播的主要局限性:传播速度较慢
(4)电子 传播时代
三、人内传播的特点
1、高度的封闭性:做梦
2、 随意无保留性:日记
3、 随地随时性
4、信息的保存性差:储存在大脑,记性差
四、人内传播的功能
小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更深刻的认识
2、有助于我们求得心理平衡,化解内心积压的不愉快
3、有助于我们参与相关的外向传播活动”
五、人际传播的动机(P72)
1、获得信息
2、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六、人际传播的特点(P73)
1、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语言、表情、眼神、动作)
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面对面)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非制度化的传播
七、影响人际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记忆+理解)
1、传播双方所使用的语言符号
2、传播双方的经验范围和认同程度
3、传播双方的身份和地位
4、传播双方参与传播的情绪和积极性
八、组织传播的功能(记忆)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九、组织传播的特点(记忆+理解)
1、制度化传播
2、 特定的传播对象
3、特定传播环境和空间
十、组织内部传播的正式渠道(P91) (记忆+理解)
1、下行传播(上级对下级,企业中比较常见)
2、 上行传播(下对上反应情况、提建议等)
3、 横向传播(同级部门成员之间的交流)
4、斜向传播
十一、组织传播有效进行的条件(记忆+理解)
1、 健全的对内外传播的通道
2、尽量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增加组织内部的透明度和外部的知名度
3、营造良好的环境传播
十二、大众传播的特点(记忆+理解)
1、传播者是专业化媒介组织
2、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 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十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记忆)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 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
十四、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记忆+理解)
(一)正面影响
、传递信息,监视环境
2、舆论引导、监督,协调社会关系
3、传播知识,文化教育
4、提供娱乐消遣,调节身心状态
5、形成产业,创造财富
(二)负面影响
、使人们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下降
、使人们审美鉴赏能力下降
3、 麻醉大众,占用了人们大量的自由时间
PS.比较分析的是没有大众传播之前VS有大众传播之后
十五、信息爆炸的表现
1、 信息量巨大
2、信息增长速度快
3、信息传播载体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快)
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
2、娱乐信息急剧攀升
3、广告信息铺天盖地
4、科技信息飞速增长
5、个人接受严重超载
十六、信息爆炸的负面影响
1、信息超量:信息浪费(浪费传播人力、财力,大海捞针式寻找信息)、
信息疾病(表现为焦虑不安、智力退化、精神麻木)
2、信息污染:色情、暴力信息污染
虚假信息污染
十七、符号的基本功能(记忆+理解)
1、表述和理解功能
2、 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
十八、符号意义的嗳昧性(P40) (记忆+理解)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十九、传播过程中的意义(P41) (记忆+理解)
1、传播者的意义(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受传者的意义(例:言者无心,听者有心)
3、情景意义(如:时间、地点、人数、场合)
二十、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记忆+理解)
(一) 媒介即讯息(媒介功能)
(1)基本概念: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
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
(二)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性质)
(1)基本概念:任何媒介都不外乎都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2)争议:此观点在外延扩大了媒介传播范围,传播媒介是运载信息而非实物的载体。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媒介分类)
(1) 基本概念
①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②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较少而模糊,在理解是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2) 争议:分类标准跟举例自相矛盾
PS.麦克卢汉关于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
二十一、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和"容器人”(记忆+理解)P122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
“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 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它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为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系的最佳选择。
电视接收机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就是人们的与王国追求的对象
(四)网络时代的网虫与网瘾症
二十二、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1、规定媒介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于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
3、限制或禁止某些内容传播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实力控制
1、投资企业的控制
2、广告商的控制
3、其他各种利益群的控制
(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受众反馈(个人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体活动施加影响
(四)文化控制
1、纵向文化变迁(时代)
2、横向文化差异(种族)
(五)传媒行业伦理规范控制
1、传媒行业内的规范、守则
2、 传媒行业内的评奖(通过树立典范,引导行业方向的控制方法)
二十三、施拉姆的“把关人”
1、广义:采集、制作信息过程中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
2、狭义:对于已经初步制成并开始进入信息通道的信息进行控制的有关人员
二十三、影响大众传媒“把关”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PS.大众传播的把关标准
信息自身价值、传播组织、传播者个人属性
二十四、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记忆+理解)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4、文化控制
5、传媒行业伦理规范控制
PS.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记忆十理解)
二十五、大众的主要特点(P151)(记忆+理解)
1、规模的巨大性
2、分散性和异质性
3、 匿名性
4、流动性
5、无组织性
6、同质性
二十六、传播众在大众传指过程中率有的基本权力包括(记忆+理解)
1、传播权
2、知晓权(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力)
3、媒体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力)
二十七、议程设置功能的概要
大众传播具有一一种 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二十八、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P195 (记忆+理解)
1、“议程设置”假说的着眼点是认知层面效果
2、 考察的是整体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 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
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 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构成作业”的机构
二十九、沉默螺旋理论的概要P200(记忆+理解)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三十、培养理论基本概念(P205) (记忆+理解)
社会要作为一个同意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
三十一、早期“子弹论”、“皮下注射论”时期的核心观点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一样, 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为
三十一、子弹论基本理念(P176)
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的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
三十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
(6)传播流:指由大众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社会的过程
(2)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使直接“流向”群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天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3)有限效论的基本理论: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
三十三、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一)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及其对传播学的贡献(P248-250)
1. 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学的开山之作
2.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传播学的纲领之作
3.五W模式:谁- >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一效果如何
4.首创了内容分析法
5.总结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二)心理学家卢因
1.人际群体力学(团体动力学) eg:对 战俘的“洗脑”,打散原有团体
2.信息传播中的“ 把关人”(广泛应用于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
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 ”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
一种重要理论。eg:邀请家庭主妇参加“新食品进家庭”讲座
(三)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1. 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2.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
供了重要依据
(四)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1.1940年, “伊里调查”1944年,《人民的选择》
2.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
3.否定了“子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
(五)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
1.集合前人成果,创立传播学
2.大力推进传播学的教育、培养大量传播学人才
3.著书立说,推进了传播学
三十四、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记忆+理解)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①传播对象原来态度不同——赞成→一面提示
-反对一两面提示
②传播对象教育程度不同——较低→一一面提示
较高→ 两面提示
(二)“明示结论”与“暗示结论”
①在论题和论首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通常效果较好
②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或理解判断能力较低的场合,应使用明示结论,反之暗示结论
(三)“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
(四)警钟效应:
运用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展,不同程度恐惧效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