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结合科技布局调整的要求,围绕深圳市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2006年2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友好协商,在深圳市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一、 CT 原理简介

CT (Computed Tomography) 为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计算机控制、 X 线成像、电子机械技术与数学相结合的产物。 CT 机是从多角度的方向上检测 X 线经过被测物体后的 X 线衰减量,并靠计算机的帮助,用数学的方法重建出物体某一断层的 X 线衰减系数分布图象,即 CT 能重现物质内部结构信息

通常 CT 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 X 射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实际中,均以水的衰减系数 作为基准,若某物质的平均衰减系数为 ,则其对应的 CT 值由下式给出:

人体各组织(包括空气) CT 值约为 -1000~1000HU ,即约有 2000 CT 值,按 CT 值的定义,空气的 CT 值接近于 -1000HU ,水的 CT 值为 0HU ,致密骨约为 +1000HU 左右。凝固血为 56~76HU ,脑灰质为 36~46HU ,脑白质为 22~32HU ,血液约为 12HU ,脂肪约为 -90~-100HU 等。

CT 图像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 X 射线的吸收程度。因此,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 CT 的密度分辨力高,因此虽然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较小,吸收系数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

二、 CT 历史与发展

1895 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为其夫人拍下第一张X片。伦琴获得 1901 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7 年奥地利数学家 J.H.Radon 用数学原理证实了可通过物体的投影集合来重建其图像,奠定了 CT 成像的基本思路。

伦琴 伦琴夫人 第一张 X J.H.Radon

1968 年, A.M.Cormack 利用简易的 CT 模型验证并发展了从 X 线投影重建图像的方法,奠定了解析重建算法的基础; 1972 年英国 EMI 公司的 Hounsfield 研制成功第一台临床 CT 。两位共同获得 1979 年诺贝尔医学奖。

Hounsfield 第一台临床 CT      A.M.Cormack 与其 CT 模型

30 年, CT 发展迅猛。 1974 年, Robert Ledley 发明全身 CT 机; 1989 Willi Kalender 提出螺旋 CT 扫描的临床应用思想,促进了 CT 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容积扫描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CT 探测器从单个探测单元、单排至多排,再到各种面阵探测器,使得 CT 扫描向大覆盖范围、薄层、高分辨、高速度等高性能方向发展。面阵探测器接收锥形束投影真正实现了容积扫描,成为近几年发展的一大方向。 CT 的应用领域也从医学扩展到药学 ( 药效检测、新药开发 ) 、材料学 ( 新材料的开发 ) 、工业 ( 各种器件的质检和探伤 ) 、农业 ( 木材和种子的质检和分析 ) 、工程 ( 建筑材料内部孔隙度、连通度和渗透性分析 ) 、珠宝 ( 真伪识别和最佳切割方案设计 ) 、考古 ( 化石的结构和成分分析 ) 等其它领域。

CT 扫描模式也在不断发展,从第一代单束扫描发展至五代扫描,成像时间可以小于 1s 1989 年在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滑环技术实现了螺旋 CT ,而面阵探测器的出现推动了锥束 CT 的扫描方式,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容积扫描。

一代 二代 三代 四代 五代

螺旋 CT 锥束 CT

三、 CT 应用

X 射线自 1895 年被伦琴发现以来,已经成为医疗诊断、放射治疗、工业检测等领域的

重要手段。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Computed Tomography CT )诞生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实

现了三维成像并消除了物体重叠对检测带来的影响,在医学成像、工业及安全检查等领域

发挥了重要作用。 CT 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头颈部疾病、胸部疾病、心脏及大血管的 CT 检查、腹部疾病检查等等。在工业上可以检测 高密度和大尺寸物体、多孔材料或微米级的电路元件,检测内容包含内部缺陷、杂质分布、密度变化、装配结构、尺寸测量等。

心脏成像 SiC 泡沫陶瓷 现代人头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