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情况下用助听器和人工耳蜗?
96 个回答
人工耳蜗是我博士的研究方向,就稍微说几句。
人工耳蜗植入体直接用电流刺激听觉神经,替代了耳蜗里inner hair cell把动能转化为化学物质的作用。但是这种刺激方式失去了化学物质刺激的准确性,使耳蜗本身分解频率的功能大大减弱。这虽然能通过后期训练让大脑适应,但是对于音调语言(tonal language)来说是致命的,因为跟非音调语言如英语不同, 音调语言直接使用频率变化来指示一部分语义信息。这个技术性问题现阶段暂时无法解决,不过目前的前景是结合生物手段,刺激听觉神经更接近植入体提高准确率。现阶段如果要提高音调语言的水平,只有改变外部语音处理器对输入语言的处理方式,配合在后期康复的时候加入特别的辨别训练。
一边助听器的好处在于,一个耳朵的频率分解功能有所保留。这对于音调语言的语义传递,非音调语言的语调传递,甚至是噪音里的听觉 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于未来治疗耳聋的方向,取决于听障的来源。如果来源于耳朵神经部分,而非传导部分,那么最近讨论最多的就是干细胞重新培养新的inner hair cell。但是inner hair cell的种类繁多,对每个频率的敏感的细胞都有自己的结构,所以培养起来还是有很多难度。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区别可以简单总结为五点:
①针对的对象不同: 人工耳蜗主要适用于重度或者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士,助听器主要适用于中度或重度耳聋人士。
②使用方法不同: 人工耳蜗需要做手术(1到3小时)植入到体内才可以使用,助听器则不需要手术,佩戴在外耳或耳道内即可。手术都有一定风险,一般是佩戴助听器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佩戴人工耳蜗。事实上,很多老年人即使达到极重度耳聋,还有剩余听力的话,一般都选择助听器,上了年纪的人会比较保守,不想冒险动刀。
③原理不同: 人工耳蜗通过电流直接刺激耳蜗的听觉毛细胞,传递电信号到大脑,使用户重获听觉。助听器是将外界的声音放大,对用户进行听力补偿。
④费用不同: 一般来说,国产人工耳蜗6—10万,进口的十几万到三十几万(有些地方会有补祝政策,具体要咨询当地)。助听器从几百到几万不等。
⑤使用寿命不同: 人工耳蜗设计寿命是70年,助听器设计寿命是5—10年,定制式助听器保养得宜的话,用15年也不少见。

哪些人适合植入人工耳蜗?
完全耳聋和极重度聋人士佩戴助听器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做人工耳蜗手术,包括语前聋和语后聋人士,但前提条件是听神经及听觉中枢功能必须是完好的。
适合植入人工耳蜗的儿童:
①植入年龄通常为1—6岁,植入年龄越小,效果越佳。6岁以上的儿童需要有一定的听力言语基础,自幼有助听器佩戴史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史。
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经综合听力学评估,重度耳聋用户佩戴助听器3—6个月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应植入人工耳蜗;极重度耳聋人士可考虑直接植入人工耳蜗。
③无手术禁忌症。
④监护人/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期望值。
⑤具备听觉言语康复教育的条件。
适合植入人工耳蜗的成人:
①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
②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依靠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听觉言语交流。
③无手术禁忌症。
④监护人/植入者本人对人工耳蜗植入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期望值。
一边助听器、一边人工耳蜗是什么原理? 真的会对听力有帮助吗?
在做了人工耳蜗手术的人群当中,同时佩戴助听器的并不少见。虽然助听器是把声音放大,而人工耳蜗传递的是电信号,但是适应一段时间后,大脑会把两种刺激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一侧戴助听器、一侧戴人工耳蜗反而 有利于定位声源,提高语言分辨率,保护剩余听力。

耳聋根据性质可以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及混合性耳聋。部分传导性耳聋可以通过手术、药物等医疗改善或恢复听力,如取出外耳道栓塞的耵聍,修补穿孔的耳膜,抽吸或置管引流中耳积液,切除胆脂瘤以及植入人工听小骨等。
但感音神经性耳聋就没那么幸运了,感音神经性耳聋常由噪音、耳毒性药物等诸多因素引起,从而使 耳朵内毛细胞受损 ,造成听力下降。 坏死的毛细胞不能自我修复或产生新的再生细胞将其代替, 这是为什么人能自行愈合伤口,却无法愈合听力损失的原因。

一旦被诊断患有感音神经性耳聋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希望时间能治愈听损上,或是花个十几二十年的时间等待医学研究, 应尽早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以获得声音补偿,否则大脑在长期接触不到部分声音的情况下,会逐渐对语言产生不适感,造成言语分辨率下降、耳聋程度加重,影响日常交流和认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