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吴融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软非因醉都无力,凝不成歌亦自愁。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裴回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对酒楼。

这是一首描摹杏花的律诗。我们知道,每当春雨潇潇,梅花落尽的时候,杏花盛开了。

色泽,含苞时纯红,开放后渐渐转淡,到花落时则变成了白色。所以一树杏花,红红白白,红如霞蔚,白似飘雪,绚丽多彩,煞是好看。薛能就曾以“乱向春风笑不休”,“活色生香第一流”来赞美她。温庭筠也有“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的描写。吴融就是抓住了杏花的这种宜人艳色,举笔吟诗的。

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用的是以人比花的传统笔法,但由于诗人的运笔工力颇强,七个字就描画出一个薄施朱粉,掩面含羞的女子的形象,以之比况杏花,使杏花情韵可掬,虽无意争艳,却堪称花中风流。“占断”即占得的意思。

诗人接着写道:“软非因醉都无力”,写杏花在和煦的春风之中的动态,说她的摇摆不是由于酒醉,而是由于她的柔软。“都无力”,进一步强调了“软”,写出了杏花的婀娜多姿。“凝不成歌亦自愁”,写杏花在风止之后的静态。“凝”是“一往情深,专注不已”的意思。“不成歌”,是指杏花丛中莺鸟歌不成曲。

司空图《杏花》:“解笑亦应兼解语,只应慵语倩莺声。”那是说:杏花开得美丽而含蓄,她能笑又能语,但因为懒得开口,便请黄莺儿代她唱歌。两句画出了一幅春莺杏花图。暮春三月许多花已凋谢,所以春鸟多就息于桃、杏、柳、蓄之上。宋祁的《玉楼春》就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佳句。而鸟儿唱歌又往往引起伤春人的忧愁。诗人进一步说,即使鸟儿唱不成歌,也令她忧愁。这两句依然是以人比花的笔法,但较之前两句,它更带着作者的感情色彩。

诗的颈联是:“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这里画出了两幅杏花图,一幅是临水的杏树,枝头红杏独秀,水中花影粼粼,另一幅是墙边杏树,杏花探出墙头,窥视墙外,含情脉脉。犹如作者在另一首咏杏诗中所云“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的意境。这两句的杏花形象都带着淡淡的忧愁,呼应了上联的对句,“凝不成歌亦自愁”,又为诗的末联作了铺垫。

裴回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对酒楼。“裴回”,即徘徊。因见杏花之愁,诗人不忍匆匆作别,所以流连不已,徘徊终日,等待着黄昏的到来,在酒楼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她。看来,似乎是杏花的愁态牵引起诗人的愁情,但实际上,我们知道是诗人的愁情拟画了杏花的愁态。到底诗人为何而愁,我们不得而知,不必强作解人。但这种移情入物的笔法在咏物诗中是常常见到的。

据《全唐诗》所载,中唐以来的咏杏花诗并不多,而差不多每篇都融进了作者的伤感。如韩愈的《杏花》诗写荆蛮古寺中的杏花虽艳丽却落寞;感叹她“若在京国情何穷”,从而寄托了身世之感。又如温庭筠的《杏花》诗,也是如此。诗人写道:“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简直是花开也悲,花落也悲。

所以司空图说:“品韵由来莫与争”,而“诗家偏为此伤情”,真有点莫名其妙的味道。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的,咏物抒情或咏物言志就是了。

吴融这首诗虽然在写情上并未与“众”不同。但其中的状物摹态却有独到之处,尤其是颈联,物态毕肖,形神兼有,美极了,称得上诗中有画,诗情浓馥,沁人心脾。难怪后来的咏物高手一见即爱,并以之为曲,酿出新意来。且看王安石《水花》的佳句:“一破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那杏花临水,岸上红花与池中花影都占尽春光的景象不就是“独照影时临水畔”的创新吗?

2019-04-22 阅读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