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谢添30多岁时,身边有个经常跑腿的小孩。

小孩的哥哥在电影厂当司机,

他们兄弟就住在厂子前面的胡同大院里。

谢添等导演和演员们,住在电影厂的院子。

1946年前后,新中国成立前夕。

电影厂的全称为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

解放以后,三厂改建成为了北京电影制片厂。

谢添发现,这个小娃子虽然才十来岁,但十分的机灵可爱。

厂里大人需要个什么东西,他经常小跑着出去买。

有好几次,谢添都看到小孩在给自己的自行车打气。

一来二去,谢添也非常喜欢他。

后来,三厂筹拍电影《圣城记》。

剧中需要一个报信的儿童演员小牛子。

《圣城记》剧组,前排中间的小孩为牛犇

导演沈浮一开始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谢添得知后,就告诉沈浮他知道一个小娃子合适。

这边和沈浮说好,那边谢添就去把那小孩找来了。

一边往厂里的办公室走,

谢添还一边给小孩打气:别害怕,尤其是不要紧张。

小孩听的直点头,谢添临了还告诉他一句:

这导演也是天津人,跟你还是同乡呢。

谢添还一直担心,生怕这小娃子一进办公室就蔫了。

谁想到他刚把他领进屋子,

小孩二话不说,直接跳起来,

坐在了靠墙边的沙发的扶手上了。

还没等谢添反应过来,一旁的沈浮就笑了:

不用再找,就他了。

可不是嘛,就连谢添都没想到,

这小娃子胆子真的大,而且还放得开。

一切准备就绪,电影正式开拍。

《圣城记》是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

小孩参演的一场戏,是给游击队报信,让他们顺利逃走。

本来戏份不多也挺简单,

但拍摄的时候,他却笑场了。

远来,扮演日本兵的演员韩涛,小孩天天在电影厂里能碰到他。

韩涛平日里是一个和善的人。

冷不丁演一个日本鬼子,看起来也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

开拍前沈浮还特意叮嘱小孩,

一定要对韩涛饰演的日本鬼子,表现出害怕的神态。

可小孩子哪能绷得住,看到韩涛的模样就只想笑。

连着拍了几遍都不行。

沈浮无可奈何,旁边的谢添还是有办法。

他直接过去,抬手就给了小孩子一巴掌。

这下子笑不出来了,趁着他委屈的耷拉下脸,

沈浮抓紧拍摄出了几个镜头。

戏刚拍完,周围的大人都说他演的好。

小孩可不干了,当着这么多人可算是哭开了。

谢添就把他抱起来安慰道:

哭什么,要是拍不好戏,以后怎么当大明星呢。

谁能想到,谢添的这一巴掌,

直接扇出了一个叫牛犇的电影明星。

58年后,正在山西拍戏的牛犇,得知谢添去世的消息,

血压升高直接就晕了过去。

几十年来,牛犇和谢添的关系一直是如此的亲密。

拍摄《圣城记》那会儿,

牛犇还叫着自己的本名,张学景。

那一年他11岁。

父母去世的早,而且是同一天过世。

之后他跟着大哥,从天津来到了北京讨生活。

《圣城记》拍完之后,凭借小牛子他的名气一下子高涨。

三厂的新片只要需要儿童演员,基本都会找他去演。

一来二去,他成了三厂的特约演员、基本演员。

但因为年龄还不大,当时闹出了笑话。

有人见了他就问:你是做什么的?

他骄傲的回答:我是三厂的Ji Ba演员。

这话把大家逗得爆笑不止。

后来厂里的制片主任都会帮他纠正:是基本演员。

1947年,香港的永华电影公司,邀请导演张骏祥拍摄《火葬》。

片中的主演白杨,顺带着把牛犇也带去了。

那时候他叫张学景,而电影界流行单字名。

临行之际,他就让谢添帮自己改个名字。

谢添稍一思索便说,平时大家都喊你小牛子,

干脆再给你加上三个牛,叫牛犇吧。

从此,他用谢添赐给自己的名字,在电影界闯荡了几十年。

到了香港后,牛犇住在长城影业公司。

《火葬》拍完,他天天去看《清宫秘史》的拍摄。

往往只看一两遍,就能把慈禧和李莲英的台词都背下来。

而且,他还惟妙惟肖的模仿两个人表演。

一时间圈内人都说他是神童,未来可期。

不久,马连良和言慧珠到香港演出京剧《三娘教子》。

牛犇被喊去饰演了一个角色。

有一场戏,是他饰演的小东人,要把饰演老东人的马连良推出去。

本来被推之后,马连良还应该有一段舞台动作的。

可牛犇不懂,他以为舞台演戏和拍电影一样,

应该真一点,所有就推的很重。

马连良差点在舞台上摔倒。

演出结束,他告诉牛犇:舞台上不用使那么大的力气。

牛犇还一直低声说,就应该演的真一点。

转眼,他跟着一众电影人在香港待了五六年。

在这段成长的关键时期,

牛犇出演了诸如《春风秋雨》、《火凤凰》、《海誓》等多部电影。

17岁那年,大光明影业公司回到了上海,

之后公司和长江影业合并。

牛犇也跟着回到了上海。

那是1952年,电影《龙须沟》拍摄在即。

谢添是片中主演,他邀请牛犇参加了电影的拍摄。

《龙须沟》演出后,牛犇再次回到上海。

自那以后,他成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演员。

因为年轻,22岁评级定薪的时候,他还闹过一段情绪。

那时候他正在拍摄电影《海魂》。

得知自己定级低,一度情绪很低落。

赵丹知道就开导牛犇,

观众喜不喜欢你演的戏,是不会看你的级别高低的。

演好戏才是关键,其他都应该看开些。

赵丹的一席话,让牛犇一点点释然。

事业正在一点点起步,初恋也在这期间悄然而至。

一个叫王惠玲的上海姑娘,从小就看牛犇出演的电影。

她对这个叫不上名字的演员,很感兴趣。

直到有一天,表姐告诉王惠玲一个爆炸性的消息——

那个叫牛什么的人,就住在楼上。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王惠玲悄悄上楼。

本来隔着门还在犹豫要不要敲,

正好牛犇开门要出来。

两个人谁都没有防备,直接就撞到了鼻子。

这一撞,撞出了一段完美的姻缘。

熟悉之后,牛犇发现他和王惠玲都喜欢打乒乓球。

打球就成了两人最好的约会。

因为是自己的偶像,王惠玲当时还经常故意输球。

不久,打球的双方,从恋人升级成为了夫妻。

结婚之后,他们先后育有两个儿子。

因为和王惠玲之前有约定,

两个孩子既没有姓张,也没有姓牛,

而是跟着母亲姓王。

事业家庭两不误,关键他还是一个“万能”的人。

打毛衣、做鞋底、缝衣服、理发,几乎没有牛犇不会的。

早年的邻居都跟他开玩笑:除了不会生孩子,他估计什么都会。

六十年代初演雷锋的话剧,里面的道具螺丝钉,

是牛犇用纸浆糊出来的。

再后来参演话剧《相亲记》,戏中那一碗碗面条,

都是牛犇特意用刨花做出来的。

为了呈现出更加逼真的效果,

他还在碗底放置铁质瓶盖。

瓶盖里再放上一小撮艾叶。

艾叶遇火就会冒烟。

这样看起来,热气腾腾的面条就更像是真的。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接二连三的运动导致无戏可拍。

牛犇又把这股子琢磨劲儿,用在了对妻子物品的保护上。

结婚之前,他和王惠玲没少写情书。

几年下来,都积攒了满满一抽屉。

运动最紧的时候,牛犇对着满抽屉的情书犯了难。

藏起来,随时会被搜出来。

撕碎会被怀疑销毁罪证,烧掉冒烟更会惹来麻烦。

左思右想一番后,牛犇计上心来。

他把所有的信纸涂上厚厚的浆糊,

做了一个硕大无比的主席头像。

而且,头像里面还是中空的。

做好之后,他干脆把和妻子的很多小纪念品,都塞了进去。

这下,谁也不会对这个头像起疑心了。

后来下放到工厂,牛犇也把头像带了过去。

当时的早请示和晚汇报,办公室墙上挂着的,

就是牛犇做的那个主席头像。

后来他被调去染化厂劳动,由于车间温度高,

牛犇担心纸糊的会融掉,就赶紧把头像送回了家。

除了用情书糊成的主席头像,

这期间牛犇还用上千个空火柴盒,拼了一个轻便的台面。

他把空火柴盒串起来,然后再用牛皮纸包裹住外面。

最外层再刷上一层薄薄的漆。

于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火柴盒做的台面,就成了招待客人用的轻便手工艺品。

八十年代重新开始拍戏,

和谢晋合作《牧马人》的时候,牛犇已经47岁。

在剧组,他对丛珊、朱时茂等年轻演员的关照是无微不至的。

尤其是丛珊,因为还年轻,拍戏经验还少。

为了让她能融入剧情,光是那句“我能干活”,

牛犇在片场就反复启发了她无数遍。

与此同时,掸土、擦脸等很生活化的细节,

都是在拍摄过程中,牛犇给加上去的动作。

如此一来,人物性格的刻画就更充分了。

就连牛犇自己都想不到,四十多年后,

一部《牧马人》凭借网络还能再次走红。

那一句“老许你要老婆不要”,

更是填平了时空间的沟壑,

仿佛将过去和现在勾连了起来。

拍戏的认真劲儿,牛犇一刻都没放松过。

拍摄《猴娃》的时候,他的腿曾经摔断过。

再后来拍《矮教练与高中锋》时,

外景是在黄河边上,因为操作失误他直接掉进了黄河里。

万幸他还会点水不是旱鸭子,

冲出去一段后被救上来了。

刚上岸他还跟大家伙开玩笑:

黄河是母亲河,她怎么舍得要儿子的命呢。

从十多岁开始拍戏,

这么多年牛犇饰演的角色有几百个。

做好演员,家中的事情,就只能交给妻子王惠玲了。

为了弥补不能帮助和陪伴妻子的缺憾,

每次拍完戏回家,牛犇都是什么都做。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是“戏里损失戏外补”。

两口子就这样恩恩爱爱,转眼就度过了几十年。

2014年牛犇参加综艺节目《花样爷爷》时,

王惠玲在丈夫临行之前,还专门给刘烨写了一封信。

信里说他爱吃冰淇淋,平时又不太注意休息。

所以列出这些小细节,让刘烨接下来注意提醒他。

一封信里,体现出来的是浓浓的夫妻情深。

这份几十年如一日的夫妻情,

在牛犇84岁那年走到了尽头。

那是2019年,王惠玲生病住进了医院。

牛犇原先想着,把家里坏掉的天花板装修一下,

妻子出院后,能有一个更好的环境。

可谁能想到这次住院,却成了永别。

王惠玲未能看到装修好的屋子。

睹物思人的牛犇,就更加显得孤独。

儿女们整理母亲的遗物时,

发现她的衣服上,都是一个又一个的补丁。

每每想起妻子一生的节俭持家,

牛犇心头更平添了无数离愁别绪。

于是在妻子离世之后,牛犇做了一个决定:

离开熟悉的环境,到敬老院去安度晚年。

此时的牛犇有存款有退休金,名下也有两套房子。

两个儿子也早已成家立业。

儿子王侃在日本结婚生女。

后来加入了影视圈,多年来一直是鬼子专业户。

他们都有能力为父亲养老,

所以一开始对牛犇住敬老院的想法都持反对态度。

当了解到父亲是不想过分思念母亲,

小辈们这才渐渐理解了老人的选择。

如今,牛犇已87岁。

虽然从影已经77年,但他的身影仍不时出现在荧幕。

今年,他出演的电影《梦想森林》,将于4月份上映。

回想起当年谢添给自己的那一巴掌,

牛犇也会感慨万千。

二十多年前60岁的时候,

当年是上海电视台特意组织了一场活动。

参加活动的年轻人,问了牛犇一个问题,

如何才能成为观众喜欢的演员?

牛犇的回答是,

爱电影吗?真的喜欢电影这个职业吗?

如果是真的,就要随时准备好为事业奉献和牺牲。

这番话,正是牛犇这位电影人,

风雨七十多年的最真实写照。

文|711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