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

[yù jù]
流行于河南省、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
展开 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中文名
豫剧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
河南省、河北省邯郸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外文名
Henan Opera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
Ⅳ—23

流行区域

播报
编辑
豫剧,又名河南讴、靠山吼、土戏、高调、河南梆子。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的部分地区,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黑龙江、四川、贵州、台湾等十个省、区也都成立了或成立过豫剧团体进行演出活动。 [100 ]
豫剧向南曾经到达武汉,1950年年初,陈素真应武汉市文化局局长巴南冈邀请,带团武汉演出,这是豫剧第一次南下。 [101]
豫剧向西到达甘肃,新疆。樊粹庭率狮吼儿童剧团到平凉演出,由此开启了豫剧进入甘肃的先河。 [102]
豫剧向北曾到达天津,1957年在天津出现领衔主演为陈素真的豫剧团。 [103]

历史渊源

播报
编辑

清朝年间

清朝时期的豫剧 (1张)
关于豫剧的来源,一说是 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而来; [3] 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迄无定论。
清朝乾隆年间,豫剧已经流行,这一时期的文献如《歧路灯》《杞县志》等有相关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许门两家,蒋门在朱仙镇、许门在清河集,开办科班授业。 [8] [95-96]
道光年间(1821—1850),“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 [10]

民国初年

辛亥革命后 ,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10]
开封先后建立的茶社(戏园)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天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等,争相邀请豫剧班社演唱。而茶社多是商人开办,赚钱就办,不赚钱就散,再加上当时的警察署动辄借故勒令停演和取缔梆戏,茶社就更难稳定长久。 在开封茶社经常演出的班社有义成班、公议班、公兴班、天兴班和其他一些班社。知名的演员有李剑云、时倩云、王絮亭、林黛云、点翠红、李瑞云、阎彩云、郜郁文、张子玉张竺褔、羊羔、张素云、王致安、李玉仙等,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打茶瓶》、《阴门阵》《火焰驹》、《连营寨》、《刘莲征东》、《斩黄袍》、《黄鹤楼》《百草山》《白莲花落凡》《磨盘山》《闹翁圈》、《芈建游宫》《桃花庵》等。郑州、洛阳、新乡等,也先后有茶社上演豫剧。 [104 ]

梆剧改革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10]
民国十六年(1927年), 冯玉祥 主政河南,由河南省教育厅在开封成立河南游艺训练班,审编剧目,对数百名演员进行“高台教化”“服务社会”的教育,被名家称为“河南梆剧改革的第一声”。 [10]

豫剧现代化

中州大学毕业的樊粹庭,怀着革新梆剧的强烈愿望,樊先生弃政从艺,以高级知识分子身份接管永乐剧院, [105] 与陈素真和张子林、赵义庭、恍如秀一起办起了“豫声剧院”。从演员生活、道德作风、演出台风,到舞台装置、服饰、道具、灯光、剧目、表演艺术、声腔乐器、甚至剧场设置等,都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同时还制定了台前台后十六项规章制度,让曾经有些粗俗落后的豫剧登上了大雅之堂。 [106] 他要求每位演员都自尊自重,明确演剧是教化育人、净化人类灵魂的正当职业。 [105] 樊粹庭自觉,担负起改革豫剧的重任,是河南梆子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光荣前驱,“现代豫剧之父”。 [107]
豫剧演员陈素真,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陈素真从化妆,引领了豫剧一个时代的风尚,对唱腔进行了革新。 [101] 陈素真还创造了豫剧的水袖功、扇子功、辫子功等,使豫剧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10]
樊、陈通力合作,广采博取,更新伴奏乐器,扩展祥符调唱腔板式,丰富优化舞台表演技巧,引导豫剧进入经典化、雅致化的审美境界。 [109]

最早女演员

二十世纪以前,河南地方戏曲基本上没有女演员。自从清末民初顾秀荣、王玉枝等陆续台之后,三十年代各大剧种都有了一批有名望的女演员。 [108 ]
1928年农历二月初二,陈素真成为主角,陈素真成为豫剧舞台上第一个登台演唱引起反响的祥符调女演员。 [111]
1934年豫剧出现“河南梅兰芳”,陈素真被誉为“河南梅兰芳”。 [101]
1935年1月19日,豫剧演员马双枝、王润枝在开封永安舞台出《杀王海》、《绛雪》。 [112 ]
1935年豫剧出现“豫剧皇后”称号,陈素真为誉为“豫剧皇后”。 [101]
1935年6月28日,豫剧演员彼火鞭(王金玉)、司风英等在开封同乐戏院演出《刚征南》风仪亭》。 [112 ]
除以上演员,据现有的资料,她们最早在省城之外的城镇农村登台,较早的有蔡玉贞(1899年)、顾秀荣(1908年)、王润枝(1920年)和王金枝(1922年)等。 [113]
陈素真,王润枝,司凤英,马双枝 被称为四大名旦。 [114]

首个黄金时期

豫剧选择了樊粹庭,樊粹庭发现了艺术天才陈素真,樊、陈的密切合作打造了豫剧史上的“黄金时期”,实现了土梆戏向现代豫剧的历史性跨越。 [109]
年方16即被戏迷称为“河南的梅兰芳”的陈素真领衔豫声剧院,樊粹庭打造了樊戏”开山之作的《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此后,陈素真“豫剧皇后”的美誉传扬开去。935年至1936年间,樊粹庭为陈素真量身打造了七部大戏,题材涉及历史剧、社会剧、婚恋剧、神话剧多个领域。樊粹庭与陈素真契合无间、珠联璧合的精诚合作,使河南梆子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根本上跳出了土梆戏粗野鄙陋的窠臼。自创建豫声剧院到狮吼剧团唱响西安八年间,樊粹庭与陈素真紧密合作,相辅相成,从编剧、导演到唱腔设计、舞台演绎等方面,对土梆戏实施改造、打磨、提升,全方位弃旧图新,实现了古老梆剧向现代豫剧的历史性跨越。 [109]

抗日战争

豫剧(包公)剧照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樊粹庭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拿起笔创作了《涤耻血》,这出抗战爱国的大戏。1936年3月18日,在开封陈素真领衔首演。这出堪称豫剧史上最早宣传抗日的爱国主义名剧。 [115]
1937年,“七七”事变时,樊粹庭正带着陈素真在北平学京剧。他和陈素真中断了在北平学戏活动,成立狮吼剧团。
从1937年8月开始,狮吼剧团在商丘周边的山东曹县、安徽亳州、河南睢县与宁陵等地开展巡回义演抗日大戏活动,募捐钱物支援抗战。
1937年8月19日《河南民报》报道称:“本省狮吼剧团,开演以来尽属爱国剧目,极受各界之欢迎,该团本月13日晚,在商丘车站大舞台公演《涤耻血》一剧,尤为叫座,所得收入,倾已悉数捐给省各界抗日救援会,充救国慰劳之用,闻抗日救援会复函深为钦佩,并嘱努力宣传,以坚强民众抗战御辱之阵线。”
自1937年8月,1938年5月解散的狮吼旅行剧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除反复上演爱国主义名剧《涤耻血》等剧目之外,樊粹庭还率领狮吼旅行剧团编排演出了《歼毒计》《巾帼峡》爱国抗敌剧目,参加了抗日募捐、义演和“保卫大河南宣传周”活动。就是在长途跋涉两个月,逃难南阳马山口,前途难料的情况下,樊粹庭还创作了《克敌荣归》《好妻子》等抗日爱国剧目。这些饱含爱国激情的新编古装戏,在抗日战争期间轮番上演,无不与当时抗战救国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全国人民激昂的抗日情绪相互呼应,台上与台下,演员与观众,一颗颗抗日救国之心产生共振、共鸣,点燃了人民心中充满激情的抗战之火。
卫立煌、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孙连仲、孙桐萱、汤恩伯等,共产党、八路军方面的朱德总司令和陈嘉庚也在洛阳看过陈素真表演的《涤耻血》及另一部抗战戏《伉俪箭》。 [116]
豫剧人陈素真义演抗日,慰问官兵,赈济难民,用祥符调吹响抗战的号角。陈素真与梅兰芳、程砚秋并列为抗日爱国的杰出戏曲艺术家。在《涤耻血》一剧中,喊出:“宁为剑下鬼,不做亡国奴!”名句。 [111]
1937年,以周海水为领班、汤兰香为主演的太乙班到西安演出。
1938年,豫剧出现三鼎甲称号,陈素真被誉为“三鼎甲之首”。 [101]
1938年,马镇先、李光鲜建造豫秦戏院,特邀以常香玉为首的60多名豫剧演职员来西安演出,班名为豫胜剧社。 [118]
1939年,樊粹庭带领的狮吼剧团落户西安。 该团主演陈素真在西安获得梆子大王称号。 [117]
抗日战争期间,豫剧艺人纷纷到西安谋生,西安成为豫剧活动的一个中心。 [118]
向东,在江苏、安徽等地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四好名旦”:马金凤、徐艳琴、阎立品、毛凤麟。 [8] [97]

抗战后

从清朝末期以来,豫剧逐渐形成四大声腔,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及以沙河流域为中心的沙河调(包括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戏流派”。 [9]
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豫剧专指河南梆子。
中国豫剧第一张唱片
1948年,豫剧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私立新光豫剧学校”创立,这是最早使用“豫剧”名称的组织机构。

新中国初

1950年,中南区军政会副主席 邓子恢 接见了“群众河南梆子剧团”相关演员。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河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8月间,群众河南梆子剧团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时将河南梆子称为豫剧。豫剧一词正式取代河南梆子。
大陆政要与豫剧 (8张)
从1940年到1960年,豫剧开始向全国更广的范围传播,40年代西进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50年代南下湖北、四川、贵州、台湾等地,北上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传播至全国二十多个省份,使豫剧已成为中国境内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六大流派确立

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豫剧创作有了一种新的思想涌动,伴随着“伤痕文学”的脚步,豫剧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作品。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逐渐形成各大豫剧流派,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这次汇演有着重大意义,从艺术和影力上确立了陈、常、崔、马、阎五大旦角流派。
然而,河北邯郸的桑振君没有参演,不仅不再是豫剧的五大名旦,而且在河南豫剧中,也就没有了她的这个流派。陈素真却是忧心忡忡地感叹说:豫剧流派不该没有人家桑振君啊! [119]
2000年8月25日,桑振君从艺66周年暨桑派艺术研讨会在郑州隆重召开,有关专家正式承认“桑派”艺术。 [120]
至此,在豫剧中形成陈素真的“陈派”、常香玉的“常派”,崔兰田的“崔派”,马金凤的“马派”、阎立品的“阎派”、桑振君的“桑派”。 [121]

新时代发展

中国台湾豫剧 (11张)
1990年,飞马先后受邀至美、德、奥、意、英等国公演,豫剧艺术站上国际舞台。7月,台北豫剧改进会一行40人到河南平顶山市演出,开启了两岸豫剧交流大幕。此后,中国台湾豫剧演员多次应邀到大陆演出。这一时期,被称为“单向交流时期”。
1993年,两岸的豫剧交流由单向交流进入双向交流时期。
2001年之后,两岸豫剧交流进入合作时期。河南艺术家赴台排演了大批豫剧新剧目。
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首次从全国招收24名学生,组成2009豫剧本科班,豫剧首次成为大学的一门专业。
豫剧国际交流 (6张)
2010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河南省文化厅一行10人赴新加坡参加2010年新加坡华族文化节,与台湾豫剧团和新加坡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亚洲豫剧论坛”,成为豫剧发展史上第一次跨国举办的豫剧论坛。 [10]

文化特征

播报
编辑

基本特征

马金凤-饰演-穆桂英(剧照) (2张)
豫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1)豫剧生成、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源性。(2)豫剧构建有着明显的多元性。(3)豫剧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融化,彰显出包容性。(4)豫剧剧目、音乐显示出丰富性。而豫剧许多专曲专用的曲牌音乐,又显示出了其程式性。不过在一套程式万千变化和一曲多用的戏曲美学思想关照下,豫剧的许多戏曲程式又可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就又显示出豫剧程式的泛用性。(5)由于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豫剧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和特色,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6)豫剧的文学语言,表演、音乐质朴无华,通俗易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河南文化特征,显示了河南文化特有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构成了豫剧的简朴性特征。 [11]

演唱特色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主要声腔板式有四种,即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属于散板类。
常香玉-饰演-花木兰(剧照) (4张)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又称现代戏流派。 [12]

角色行当

豫剧脸谱 (14张)
豫剧的角色由“生旦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俩箱信,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彩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的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严,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大净主要以唱功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旦行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陈素真-饰演-杨贵妃(剧照) (3张)
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12]

服饰布置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24]

音乐

豫剧剧照 (11张)
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①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②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③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另外,河南在节日时都会唱豫剧。 [12]

曲牌

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26]

乐器

豫剧乐器 (5张)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樊萃庭先生借鉴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引进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26]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币、小锣和梆子等。 [12]

代表剧目

播报
编辑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 《朝阳沟》 《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花打朝》《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几十部均摄制成影片。
进入21世纪,豫剧又涌现出了许多新作品,如《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新白蛇传》《村官李天成》《程缨救孤》《清风亭上》《香魂女》《重渡沟》等。 [55] [93-94]

传承保护

播报
编辑

传承价值

豫剧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原文化哺育而成的。豫剧粗犷豪放、质朴通俗,又流畅明快,热闹红火,散发着较多的艺术魅力。豫剧在剧目生产、剧团数量、观众人数、市场效益等方面,为当代地方戏之翘楚,是当代戏曲叫好又叫座的剧种之一。 [8] 豫剧艺术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它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中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3]

传承状况

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豫剧的生存开始出现危机。观众数量急遽缩减,表演人才缺乏,许多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流派剧目已经几近失传,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豫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早落实。 [3]

传承人物

马金凤 ,女,汉族,1922年生,山东曹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洛阳市文化局艺术顾问,一级演员。 [13]
张宝英 ,女,汉族,1940年生,河南长葛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安阳文化艺术学校名誉校长,一级演员。 [14]
虎美玲 ,女,回族,1946年生,河南郑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郑州市豫剧院院长,一级演员。 [15]
吴碧波 ,女,汉族,1933年生,河南开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 [16]
贾廷聚 ,男,汉族,1937年生,河南南乐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一级演员。 [17]
张梅贞 ,女,汉族,1941年生,河南开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18]
李树建 ,男,汉族,1962年生,河南汝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一级演员。 [19]
王冠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20]
冯占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21]
苗文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桑派)代表性传承人。 [22]
李献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23]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0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的保护单位。 [3]
2008年6月7日,河北省邯郸市东风剧团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桑派)的保护单位。 [27]
2013年,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成立,65人的团队平均年龄29岁,有32名本科生、8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生。 [29]
2018年12月,教育部认定河南大学豫剧传承基地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
2021年5月24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的保护单位。 [28]
2022年8月,入选河南省 拟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 单。 [92]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评估合格。 [98]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豫剧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 [99]

主要流派

播报
编辑
豫剧名家流派
清朝双门
蒋门、许门
清末双绝
孙延德、许长庆
(民国初)三大须生
陈玉亭、刘金亭、程玉亭
(民国初)五大乾旦
李剑云、阎彩云、林黛云、时倩云、贾碧云
豫西十八家老国公
老生: 老盛三 、刘喜连、张姐、张庆员
旦行:张小无、列灿柔、老百合、纪喜来、大金城
花脸行: 李合群 、况膏云、老庆和、鲍公义、李留柱
丑角:老赵奶、唐诚、黄曹城
小生:郑金城
(民国)沙河三少
李家玉 易湘山 王仲华
(民国)四大名旦
(民国)豫东五杆旗
大花旗: 花桂荣
大红旗: 唐玉成
杏黄旗: 黄儒秀
雪白旗: 刘玉梅
小蓝旗: 陈素花
(民国)三鼎甲
(民国)十八兰
组一: 毛兰花 崔兰田 、王兰琴、郭兰仙、祁兰芳、李兰菊、罗兰梅、汪兰、秦兰花
组二:车兰玉、黄兰祥、范兰荣、司兰荣、张兰宝、冯兰青、刘兰玉、马兰凤、周兰凤
(建国初)四大名旦
陈素真 常香玉 马金凤 阎立品
(建国后)三鼎甲
(建国后)汴京三王
(建国后)四小名旦
宋桂玲 吴碧波 张桂花 李志贞
中国大陆个人荣誉称号
豫剧皇后: 陈素真
豫剧大王: 陈素真
民国豫剧小皇后: 宋桂玲
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 (逝世后国务院追封)
中国台湾个人荣誉称号
豫剧皇太后: 张岫云 豫剧皇后: 王海玲
豫剧小天后: 萧扬玲
豫剧六大(名旦)流派
陈素真
常香玉
崔兰田
马金凤
阎立品
桑振君 [48]
豫剧流派
流派
创始人
行当
备注
唐门
老生(即红脸)
唐门,亦称唐派
唐派
老生
---
刘派
老生
---
王派
王二顺
武生
其武生艺术独树一帜,创立豫剧王派武生流派,其兼工老生
黄派
小生
---
刘派
小生
---
赵派
小生
---
王派
小生
---
李派
正净(即大花脸)
---
牛派
---
高派
---
张派
台湾地区
王派
武旦
其武旦艺术在豫剧独树一帜,首创以武旦为主的豫剧流派
王派
---
宋派
---
吴派
正净(即大花脸)
---

豫剧剧团

播报
编辑
罗列分布在大中华区现存的部分主要豫剧团,按照各省(市、区)字母顺序排列如下:
大中华区现存的部分主要豫剧团
省(直辖市)
剧团
河南省
河南豫剧院(包含:河南省豫剧一团、河南省豫剧二团、河南省豫剧三团、省青年团) [64] 、郑州市豫剧院 [65] 、商丘市豫剧院 [67] 、洛阳豫剧院 [66] 、开封市豫剧院 [70] 安阳市豫剧团 [71]
濮阳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72] 鹤壁豫剧团 (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 [73] 、焦作市豫剧院 [74] 、小皇后豫剧团 [68] 、三门峡市豫剧团 [68] 、 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 [75] 、周口地区豫剧团 [68] 、商水县豫剧团 [76] ,漯河市豫剧团 [69] 、驻马店市豫剧团 [77] 、信阳市豫剧团 [78] 、南阳市豫剧团 [79] 、泽华金凤凰豫剧团 [66]
山东省
济南市豫剧团 [80] 济宁市豫剧团 [86] 、微山县湖光豫剧团、 [81] 聊城市豫剧院 [66] 、菏泽地区豫剧团 [68] 、菏泽市单县豫剧团 [69] 、蒙阴县百花豫剧团 [82] 、曹县豫剧团 [84] 、邹城市豫剧团 [85] 、兖州市豫剧团 [87] 、茌平县豫剧团 [88] 、单县豫剧团 [89] 、聊城凤凰湖豫剧团 [90] 、鱼台县豫剧团 [91]
湖北省
湖北省豫剧团 [66] 、武汉市豫剧团、襄阳市豫剧院、十堰市豫剧团 [68] 、老河口市豫剧团 [83]
陕西省
西安市豫剧团 [68] 、狮吼剧团、民众剧社、咸阳市豫剧团、宝鸡市豫剧团等
安徽省
亳州市豫剧团、安徽梆子戏团、淮北市豫剧团、濉溪豫剧团、阜阳市豫剧团、阜阳金鹏豫剧团、颍上县豫剧团 [68] 、涡阳县豫剧团、涡阳百花豫剧团、太和豫剧团、金凤凰豫剧团、高滔豫剧团、临泉县豫剧、献海豫剧团、合肥豫剧社团、利辛县豫剧团等
河北省
邯郸东风豫剧团 [66] 、邢台市豫剧团
山西省
运城市豫剧团、长治市豫剧团 [66] 、绛县豫剧团
江苏省
江苏省梆子剧院 [66] 、徐州豫剧团
新疆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 [66] 、石河子市豫剧团 [68] 、农九师豫剧团
甘肃省
兰州市豫剧团 [68] 、甘肃省豫剧团
四川省
四川省豫剧团 [66]
青海省
西宁市豫剧团
台湾省

社会影响

播报
编辑

社会活动

抗美援朝期间,豫剧主要流派“常派”创始人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为支援抗美援朝战场去全国各地义演,以充捐献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西北区总分。1951年8月至1952年3月,常香玉率剧社巡回演出,募集资金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1953年4月,常香玉率豫剧队到抗美援朝前线举办180多场慰问演出。 [50]
2011年11月17日,由河南省豫剧二团创作的豫剧《苏武牧羊》17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该剧曾获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大奖第一名。 [62]
2013年2月17日,豫剧《程婴救孤》在美国百老汇演出。 [49]
2016年10月18日,豫剧《程婴救孤》登上好莱坞杜比大剧院的舞台。 [49]
2019年10月17日、18日,由台湾豫剧团创排的豫莎剧《完美的合同》大陆巡演郑州站在河南郑州艺术宫上演。 [56]
2020年9月20日至26日,“守正创新——豫剧人李树建‘忠孝节义’四部曲暨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晋京献礼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四部曲中,既有《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这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豫剧大戏,又有河南各大剧种包括稀有剧种的经典折子戏和唱段,还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焦裕禄》《沙家浜》等呈现中华民族浓厚的家国情怀的经典老戏。 [49]
2021年4月28日晚,由青年豫剧名家、“梨园姊妹花”曹会敏、曹会芳主演的传承版豫剧《宝莲灯》亮相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 ,在驻马店市民中心上演。 [52]
2021年9月10日,豫剧现代戏《驻村第一书记》作为河南省唯一一部入选剧目,登陆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2020年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 [54]
2021年12月3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豫剧院承办,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演出,2021年度河南省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展演类项目《庆华诞·颂百年—“建党百年”折子戏展演》在河南省儿童影剧院上演。 [51]

荣誉表彰

剧目荣誉
2011年9月,《苏武牧羊》获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大奖第一名。 [62]
2012年1月,由河南省豫剧一团排演的大型现代豫剧《常香玉》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这是河南省连续六年在这一全国重大文艺赛事评选中夺得大奖,成为全国唯一的“六连中”省份。 [60] 4月,在2012年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上,豫剧电影《清风亭》获“最佳音乐剧影片奖”。这是继豫剧电影《程婴救孤》之后,河南省豫剧电影再次获此奖项。 [63] 11月,文化部11月2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表彰大会,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朝阳沟》、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铡刀下的红梅》两部大戏同时获得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文化部部长蔡武为获奖单位颁奖。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汪荃珍、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分别上台领奖,这是河南省首次获得该项大奖。 [61]
2016年10月31日,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创排的豫剧《焦裕禄》获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第一名。 [58]
2017年,豫剧小戏《一张银行卡》入选文化部2017年剧本孵化计划项目。 [53] 9月,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上,豫剧《皇家驿站》获“河南文华大奖”“河南文化剧作奖”“河南文化导演奖”“河南文化音乐创作奖”“河南文华舞台美术奖”。 [59]
2021年6月,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获奖名单公布。在省市级院团组,《郾城大捷》获得河南文华大奖;在县区级及民营院团组,《豆腐谣》获得河南文华优秀剧目奖、河南文华舞台美术奖。 [57]
  • 个人荣誉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者及单位
获奖者
单位
所获奖项
张培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
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吴素真
河南豫剧院
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张艳萍
郑州市豫剧院
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李树建
河南省豫剧二团
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楚淑珍
河南省平顶山市豫剧团
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章兰
山东省聊城市豫剧院
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陈新琴
河南商丘市豫剧院
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徐俊霞
河南省豫剧一团
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刘晓燕
河南省平顶山市豫剧团
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田敏
河南省豫剧二团
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杨红霞
河南省豫剧三团
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王红丽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
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贾文龙
河南省濮阳市豫剧团
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李新花
山东省济宁市豫剧团
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汪荃珍
河南省豫剧院三团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金不换
河南省鹤壁市金不换豫剧团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朱桂芹
山东齐鲁音乐学校豫剧团
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颜永江
河南平顶山煤业公司豫剧团
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张春玲
湖北省十堰市豫剧团
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朱巧云
河南省开封市豫剧团
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周桦
甘肃省兰州市豫剧团
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王红丽
河南省小皇后豫剧团
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小香玉
山西太原市豫剧团
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李树建
河南省三门峡市豫剧团
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章兰
山东省聊城市豫剧团
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胡小凤
河北省邯郸地区东风豫剧二团
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李金枝
湖北省十堰市豫剧团
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李喜华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县豫剧团
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谷秀荣
河南省豫剧一团
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牛淑贤
河北省邯郸东风豫剧团
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虎美玲
河南省郑州市豫剧二团
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王清芬
河南省清芬豫剧团
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汤玉英
河南省许昌市豫剧团
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参考资料: [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