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拼音:shí shì qiú sh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 东汉 · 班固 汉书 ·河间献王传》。
实事求是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现多用以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缩小。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宾语、状语。
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 善书 ,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实事求是”。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他写了传记。传记中对刘德的研究精神作了高度的评价,赞扬刘德钻研古代学问,对古代文化研究十分认真,从确切的事实根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作为皇帝的儿子,能如此虚心好学,实属罕见,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宋· 刘歧 《赵氏金石录序》:“东武赵明诚德夫家,多前代金石刻,仿欧阳公《集古》所论,以考书传、诸家同异,订其得失,著《金石录》若干卷,别白抵捂,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
清· 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 》七回:“老弟肚里实在博学。但上头的意思是要实事求是;你的文章固然很好,然而空话太多,上头看了恐怕未必中意。”
清·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本朝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也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