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流域文明,亦称 印度河文明 哈拉帕文明 印度次大陆 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与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古埃及文明 同时代。比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 埃及文明 面积更大分布更广,但持续时间却很短暂。公元前2600年达到鼎盛,人口可能超过500万。在公元前1900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使 印度河 流域干涸,人们开始选择离开城市。在公元前1800年大部分城市都被遗弃,文明至此崩溃。从地理上看,印度河流域文明,分布在约1250000 平方公里 的区域内,包括了整个现代的 巴基斯坦 印度 以及 阿富汗 部分地区,直到1920年被发现才重见天日。 [2-4]
印度河源头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亦称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 印度次大陆 已知的最早的 城市文化 ,1921年第一次在 旁遮普邦 (Punjab)的 哈拉巴 发现,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内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发现(这两个地方都属于 巴基斯坦 )。后来,在喀拉蚩东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鲁伯尔(Rupar),在距喀拉蚩东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 坎贝湾 (Gulf of Cambay),以及在离德里北边50公里(30哩)的 亚穆纳河 盆地(Yamuna Basin),都发现这一文明的遗迹。它比稍早的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埃及文明 分布更广。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型古城。 印度河文明显然是由邻近地方或古时的村庄演变而来。采行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农耕方式,一则有足够的技术在广阔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获作物,再则可控制每年一度既会肥沃土地又会制造祸患的水灾。 新文明 一旦在 平原区 取得立足点并能应付切身问题,无疑将使人民温饱, 人口数量 增加,下一步当然是沿著大河道两侧向前扩展。虽然零星的商业在此出现过,人民仍赖农业为生,除了栽种小麦和六行型大麦外,也找到饲料豆、 芥末 芝麻 以及一些枣核和些许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迹。驯养的动物有狗、猫、 瘤牛 短角牛 家禽 等,还可能饲养过猪、骆驼、 水牛 。象可能也被驯养,象牙的使用颇为普遍。由于 冲积平原 没有矿产,矿物有时自外地运来。黄金由南印度或 阿富汗 输入,银和铜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 拉贾斯坦 〔Rajasthan〕)输入, 青金石 来自阿富汗, 绿松石 来自 伊朗 (波斯),另有似玉的白云母来自 印度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晚于 尼罗河流域文明 (前4000年)、 两河流域文明 (前4000年)。距今大概是2600–1500 BC.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 哈拉帕 (Harappa),人口都在4万以上。两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个人工堆成的 土墩 ,用作卫城。在这个土墩上建有 大谷 仓,对其居民来说,这就好比中央银行,发现了古代城市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青铜器和农作物遗迹,同时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无人能够解读,甚至不能确定其究竟是文字还是图象符号。

印度河流域文明 发现过程

印度河是世界上 最长的河流 之一。但在18世纪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条藏身于沙漠,人迹罕见的河流曾有过堪与 古埃及 相媲美的璀璨。而且与其它 古代文明 相比,完全是史无前例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是18世纪哈拉帕遗址的发掘。在这里发现了大都市残址。19世纪中叶,印度考古局长康宁翰第二次到哈拉帕时,发掘出一个奇特的印章,但他认为这不过是个外来物品, 只写 了个简单的报告,此后50年,再也无人注意这个遗址了。不出所料,以含哈拉帕在内的 旁遮普 一带为中心,东西达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的地域内,发现了属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这个发现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涵盖范围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人们发现了位于哈拉帕以南600公里处的摩亨佐•达罗遗迹,这里出土的物品与哈拉帕出土的相似,人们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帕出土的印章, 考古学家 开始注意这两个遗址间的广大地区。这些遗址位于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据考证,遗址始建于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令人激动的还不仅是它的面积和年代,不久,人们就发现虽然这些遗址属于同一文明,但 生活水平 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印度河流域文明 科学研究

哈拉帕 出土的印度印章进行研究的结果令人失望,没有人能释读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准,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 经济活动 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有出土,于是专家们推断,摩亨佐•达罗与哈拉帕都是都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处于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准不一样,当然这只是推测。为了进一步证实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都市性质, 考古学家 对摩亨佐-达罗进行了最广泛的发掘。摩亨佐•达罗 城市面积 约260公顷, 势力范围 100 平方公里 ,分西侧的城堡和东侧的广大市街区。西侧的城堡建筑在高达10公尺的地基上,城堡内有砖砌的 大谷 仓和被称为“大浴池”的 净身 用建筑等,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谷仓的庞大,这似乎显示了这个城市当时的富足。不过装满大谷仓的谷物是怎样征集来的呢?
市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宽10余公尺,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烧制过的砖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是难以置信的,因为在其它 古代文明 中,砖块只用于王宫及神殿的建筑。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完整的 排水系统 。其 完善程度 就连现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动达到。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 下水道 ,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 暗渠 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城市。面对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们不禁瞠目结舌。住宅区各处均设有岗哨。从挖掘结果看,这是一个十分注重市民生活 公共设施 的城市,这是一个什么 社会形态 的社会呢?为什么它没有宫殿,所有的住房水准又都一样?完全不同于宫殿、神殿林立的 古印 加、美索不达米亚及国王、法老陵密布、贫富悬殊的埃及呢?除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之外,还有不少通向 印度河 乃至 阿拉伯海 港埠 ,这是国内外广泛而积极的经济活动的表现。这所有的一切出于何人的规划? 这个设计师可以说具有现代化的头脑。另外,整个摩亨佐•达罗没有防御系统和攻击武器,也没有精美夺目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唯一先例。

印度河流域文明 相关探索

(以下内容属于考古传说)
这些城市的统治者是什么人?考古学家按照惯例首先在摩亨佐•达罗寻找王宫和神殿,结果一无所获。这又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法统治这块辽阔的国土?而且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有着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设,难道它们都是首都?因为没有神殿,能不能用其它古文明中的例子──古印加、美索不达米亚、 古埃及 的国王同时兼任法老或祭司王来推测统治者呢?所有遗址中确实没有发现有 祭司王 统治的痕迹,难道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经废弃了 君主制 ?这么大的国土不可能没有统治者,考古学家又仔细研究第一块和以后出土的印章,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印章上的字还是无法读解。那么,它是否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如果是,这两个城市为什么又没有神殿和宫殿呢?因为有一小部分印章上刻有神象,于是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宗教遗物。但也有人反驳说,这完全是家族或个人的保存品,不能说明整个国家具有宗教性质,况且出土的近3万枚印章有神象的只是很小部分。谜团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只要能够释读印章上的文字,就可以解释这个文明的来龙去脉。其实,文字固然可以使人了解整个文明的起源和衰落,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必须从多方面研究,以触类旁通。
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个文明,开始人们曾误以为是受其它文明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但是进一步考古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印章都是其它地方看不到的,而且出土人类骨鉴定也表明这里的人融混了许多人种的要素,不是已知的某个特定民族。

印度河流域文明 简介

印度河流域 的城市在当时是独特的,因为这些城市不是象养兔场那样任意建造的,而是按照一个 中央计划 精心建成的。各城市全盛期时占地六至七 平方英里 城市布局 呈格子型,宽阔的主要街道环绕长方形的大街区,各街区约长400码、宽200码,比城市通常的街区要大得多。埃及的建筑物用的是石头,美索不达米亚的建筑物用的是太阳晒干的砖,而这些城市的建筑物是用窑内烧的砖建造的。整个印度河流域做砖的模子只有两种标准尺寸:11x5.5X2.5英寸和9.2x4.5X2.2英寸。可见,各地的 度量衡 也是一致的。如此整齐划一的布局和有条不紊的组织似乎遍布整个印度河文明区。这一文明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达到成熟期,在以后的1000年中,实际上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且,甚至达到这样的程度,这些城市每遭到洪水毁灭性的破坏后,重建的新城市总是造得跟原来的城市一模一样。
和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样,印度河文明主要是 农业文明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不过,当地居民还种植 紫花豌豆 甜瓜 、芝麻、 椰枣 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已经驯养的动物有狗、猫、 牦牛 、水牛,可能还有猪、骆驼、马和驴。与外部世界也有了相当的贸易关系;其中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在那里属于公元前2300年的废墟中发现了印度河流域的印章。在 波斯湾 的巴林岛上还发现了一些别的印度河流域的产品,这表明 巴林岛 是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河流域之间进行海运贸易的一个 中间站
印度河流域的农民种植大麦、小麦、棉花、瓜和 椰枣 。他们还驯养大象和 水牛 在田里干活。这一地区有许多手艺精湛的制陶人,他们用 陶轮 制作陶器,这在当时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哈拉帕人使用石器,并用青铜制作刀、武器、碗和雕像。他们建立了发达的 废物处理系统 ,包括有盖板的 排水系统 和倒垃圾的 斜槽
印度河 文明何时结束及为何结束仍未能确知,如此广布的文化实在不必假定它有一致的结束时间。不过,摩亨佐•达罗的灭亡是知道的,且带有 戏剧性 和突发性。它在前2千纪中期遭到入侵者袭击及洗劫而去,在原地留下这座死城。侵入者为谁,仍有待考证。这一段历史似乎在时空上可与古书《梨俱吠陀》(Rigveda)提及的古代 雅利安人 攻打印度河地区相符。其中描述新来的人攻击 原住民 的「有围墙的城市」或「堡垒」,雅利安战神 因陀罗 (Indra)破城「就像时间消蚀一件 袍子 般」。可以确知的一点是,摩亨佐•达罗在遭受致命一击之前,经济与 社会状况 已经严重衰敝, 大洪水 不止一次淹没大部地区, 房屋建筑 越来越粗劣,而且有过分拥挤的现象。致命一击似乎来得突然,但这个城市确实已在凋零中,有实据可以证明,继该文明之后的 印度河流域 文化极度贫瘠,小部分汲取次 印度河文化 的遗产,也汲取来自 伊朗 高加索山 方面的成分;实际上,总的来说是受到雅利安人入侵的影响。有数百年之久, 印度次大陆 西北部的 城市文化 是死寂的。
然而,南部的卡提阿瓦以及再往南的情况似乎大不相同,这里仍然可见晚期印度河文明与铜器时代文化间的实际文化衔接,此种文化衔接也是西元前1700年~前1000年印度中、西部 文化的特征 。这些文化在原来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与前1000年左右在印度发展的 铁器时代 文化之间,构成重要的桥梁。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起因和详情尚不清楚。迄今为止,普遍认为主要由于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过,曾经有人提出,这一文明也许实际上是为泥浆所淹没的。按照这种说法,地下的 火山活动 使大量的泥浆、淤泥和沙子涌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个很大的湖泊,把摩亨佐•达罗全给淹了。几十年后,堵塞河道的堤坝渐渐磨损,河水流过堤坝,大河又恢复原来的水道,不过,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已遭毁灭。从摩亨佐•达罗一层又一层的淤泥判断,这一灾难至少发生过五次以上。最后,给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带来了无可挽救的损害,使北部的边沿地区十分虚弱,不能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使南部的边沿地区过于衰弱,不能抵挡 本土文化 的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