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

重症中暑
收藏
0 有用+1
0
本词条由 百度健康医典-热射病 提供内容 。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 中暑 类型,由暴露于 高温环境 和/或强体力劳动引发的体温调节失衡所致,其主要特征是核心体温升高(>40℃)及 中枢神经系统 异常。主要类型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常见病因涉及产热增加、获取热量多、散热障碍等因素。发病人群主要为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和进行强体力劳动的人群,且热射病的病死率相当高。
热射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 高热 意识障碍 (如 谵妄 惊厥 昏迷 )、多器官系统损伤等。劳力型热射病主要发生在健康年轻人中,常因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引发,可性命攸关。而非劳力型热射病主要发生在年老体弱和慢性病患者中,因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引发。此病非传染性。
治疗热射病主要采用紧急抢救方式,包括迅速降温、补充水分和适当的药物治疗等。部分痊愈患者可能会留有永久性的神经或精神后遗症。即使是初期症状,如出现头痛、头晕等,也应当立即到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若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出现,应立即拨打急诊电话,进行紧急治疗。
对于热射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在高温环境中进行活动或高强度体力劳动;处于通风不良的环境,必须确保充足的饮水和适当的休息。
中文名
热射病
别名
重症中暑
就诊科室
急诊科、重症医学科
多发群体
老年人,身体消瘦者,患有慢性病者,高强度体力工作者
图集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贡献者头像

吕苏 主治医师

北京军区总医院 急诊科 撰写

贡献者头像

周荣斌 主任医师

北京军区总医院 急诊科 审核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热射病
别    名
重症中暑
就诊科室
急诊科、重症医学科
多发群体
老年人,身体消瘦者,患有慢性病者,高强度体力工作者
常见病因
暑热季节、高温、高湿、无风环境,强体力劳动,散热障碍等
常见症状
高热 意识障碍 、皮肤灼热
相关药物
丙泊酚 、苯二氮类药物、 抗生素

病因

播报
编辑
其发病与暑热季节、高温、高湿、无风环境有关,此外还与强体力劳动有关。主要病因可归纳为产热增加、获取热量多、散热障碍。

发病原因

正常人腋窝温度36℃~37.4℃, 直肠温度 (中心温度)36.9℃~37.9℃。根据外界环境,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通过控制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而当这种稳定出现体温过高失衡时,患者将出现中暑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 产热增加
当人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患有发热疾病( 脓毒症 惊厥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等)、服用某种药物(如 苯丙胺 麦角酰二乙胺 等)以及饮酒时可使身体产热增加,引起体温升高。
  • 获取热量多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在室温高、通风不良环境中的患者,如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或功能减退(如 精神病 偏瘫 意识障碍 患者)可出现身体吸收过多热量情况。
  • 散热障碍
出汗减少:对于部分原发疾病患者(如大面积皮肤烧伤、 硬皮病 、先天性汗腺缺乏症患者),出汗、散热功能障碍或丧失,更易中暑。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常见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者、老年人、婴幼儿和饮酒者。
心血管功能降低:见于老年人、心功能障碍、严重脱水者。
使用影响出汗药物:如抗胆碱能药、抗组胺药等。
过度肥胖和衣服透气性不良。
外源性因素:高温及高湿环境。

诱发因素

高温环境中活动是中暑常见的致病因素,如:在室温>32℃、湿度>60%、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以及长时间、强体力劳动。

症状

播报
编辑
热射病属于重症中暑( 热痉挛 热衰竭 、热射病)中最严重的的一类,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及非劳力性/经典型热射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将危及生命。
典型症状
  • 劳力性热射病
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常在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时发病。常表现为高热、抽搐、昏迷、多汗或无汗、心率快。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危及生命。
  • 非劳力性热射病
多见于年老体弱和慢性病患者。由于被动暴露于热环境中,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初始出现谵妄、癫痫发作及各种行为异常,严重可出现 高热 昏迷 休克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呼吸急促 肺水肿 ,甚至死亡。

防护措施

播报
编辑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特殊高温作业工人应使用适当防护用品,如头罩、面罩、衣裤和鞋袜等防热服装及特殊防护眼镜等。 [9]

就医

播报
编辑
在高热、高湿环境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乏力、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等中暑症状时,应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补充水、盐分。如不见好转需尽早就医治疗。
当患者在上述环境下出现高热、 意识障碍 谵妄 、休克、呼吸困难等热射病表现时应立即拨打120急诊,立即进行急诊治疗。

就诊科室

急诊科、重症医学科。

诊断依据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来初步了解患者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好回答:
  • 有无在高温、高湿、无风环境中活动?
  • 是否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 主要症状持续时间、程度、性质?
  • 询问生活及职业史、用药史、旅行史、既往病史。
  • 是否进行过治疗?效果如何?
根据患者病史及典型症状,一般可作出诊断。如患者在高热、高湿、无风的环境下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应首先考虑中暑。

相关检查

  • 医生查体
患者体查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多汗、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表现,严重者还会出现高热、意识障碍、休克等情况。
  • 实验室检查
严重患者常出现肝、肾、胰腺和横纹肌损伤的实验室参数改变,如肝功能(AST、ALT、LDH)、肌酸激酶(CK)升高,凝血功能及血气分析异常。应紧急进行有关生化检查,以尽早发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证据。
  • 影像学检查
中暑早期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CT、磁共振成像检查(MRI)等检查多无异常发现。但随着病情进展,脏器损伤进一步加重,可出现与组织器官损伤相关的改变。影像学检查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头颅CT检查
怀疑颅内出血或感染时,应行头颅CT检查。发病初期CT多无阳性发现,3~5天后可出现脑实质弥漫性水肿,部分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
头颅MRI检查
热射病后期MRI表现为脑缺血、脑软化灶,严重者会出现小脑的缺血坏死甚至脑萎缩。
  • 特殊检查
心电图 :严重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可持续24h以上,常见窦房结功能异常、快速型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 等)、传导异常( 右束支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 等)、QT间期延长、非特异性ST段改变等。

鉴别诊断

对于热射病,出现高热、虚脱、意识障碍时,可与多种疾病症状相似,需注意鉴别。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有脑血管病(如 脑出血 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 等)、 脑炎 脑膜炎 癫痫 等。可表现为意识障碍、高热、头疼、抽搐等症状,但其发病与环境因素及剧烈体力活动无关,通过病史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以鉴别。
  •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损害等疾病表现与重症中暑类似,但前者一般有感染病灶、感染指标异常及影像学改变等,而后者发病与环境因素及剧烈体力活动有关,需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查体等加以鉴别。
  • 代谢障碍性疾病
低血糖昏迷 、高渗昏迷、 肝性脑病 尿毒症性脑病 等,此类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等症状,但一般无高热症状,短期内通常无多器官损害,如迅速纠正原发疾病,症状多可缓解。
  • 恶性高热
是由常规麻醉用药引起围手术期死亡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平时无异常表现,在全麻过程中接触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如 氟烷 安氟醚 异氟醚 等)和 去极化肌松药 (琥珀酰胆碱)后出现骨骼肌强直性收缩,导致体温持续快速增高,体温增高难以控制,最终可导致患者死亡。一般通过病史可予以鉴别。

治疗

播报
编辑
  • 对于先兆中暑及轻症中暑患者,进行降温、补充水(盐),休息后可缓解。
  • 对于重症中暑(热射病)患者,需进行紧急抢救,迅速降温、液体复苏、血液净化及综合对症治疗。

急性期治疗

  • 降温
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治疗的首要措施,病死率与体温过高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当患者脱离高温环境后立即开始降温,并持续监测体温。
降温目标:使核心体温在10~40分钟内迅速降至39℃以下,2小时降至38.5℃以下。但达到正常体温时应停止降温,避免体温过低。
  • 液体复苏
首选晶体液输入恢复血容量和血压,如 生理盐水 、葡萄糖液、 林格氏液 等。动态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和尿量,调整输液速度。可适当给予速尿,监测电解质,及时补钾。
  • 血液净化
对于持续高热(>40℃)、持续无尿、 高血钾 尿毒症 、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可采用床旁血液透析治疗。
综合与对症治疗:
  • 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或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
  • 脑水肿时予以脱水、激素及头部低温治疗;
  • 防治多脏器功能不全;
  • 给予质子泵抑制剂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 适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

一般治疗

  • 体外降温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地方,脱去患者衣服,同时可应用电风扇或空调器散热。无循环障碍者,冰水擦浴或将躯体浸入水中降温。对循环障碍者,采用蒸发散热降温,用凉水、酒精反复擦拭皮肤降温。严重者可戴冰帽、睡冰毯。
  • 体内降温
多饮水,适当补充盐分,严重者需行胃或直肠冰盐水灌洗,或行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降温。

药物治疗

  • 镇静镇痛
严重中暑患者会出现躁动、抽搐等症状,此时需要选择作用快、效力强、副作用少的镇静药治疗,如丙泊酚、苯二氮类药物等。
  • 纠正凝血功能紊乱
对于重症患者,为防止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需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刚开始需先补充 凝血因子 (如新鲜冰冻血浆、 纤维蛋白原 冷沉淀 等),然后根据D-二聚体结果,早期给予抗凝治疗。期间需注意监测凝血相关指标如PT、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D-二聚体等。
  • 抗感染
对于重症中暑患者,早期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二代抗生素。如有感染,及时留取相关标本行涂片检查及培养,据培养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

预后

播报
编辑
对于为热射病患者,未及时治疗,其病死率可达80%。
预后与体温升高程度、高热持续时间、重要器官损伤程度、血乳酸水平、年龄和有无慢性疾病有关。如果发病后30分钟内能将体温(肛温)降至40℃以下,通常预后较好,如降温延迟,病死率将明显增加。

后遗症

有个别热射病痊愈患者留有永久性的神经或精神后遗症。

并发症

  •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重症中暑患者,早期即可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躁动、谵妄、昏迷、精神障碍等症状。
  • 凝血功能障碍
中暑晚期,患者可出现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皮肤淤斑、结膜出血、 黑便 血便 血尿 颅内出血 等。严重者可出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预后不良。
  • 心血管功能不全
由于体内水分、电解质大量丢失,将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 低血压 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 呼吸急促 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
  • 横纹肌溶解
高热可引起机体蛋白质变性,出现横纹肌溶解症状,表现为肌肉酸痛、肌无力、茶色尿、酱油尿,后期可出现肌肿胀、骨筋膜室综合征。

预防

播报
编辑
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最有效的 预防措施 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 中暑 发生的 危险因素 、保证充分的 休息时间 、避免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射病的 发生率 及病死率。

预警信号

播报
编辑
如发现以下情况的患者应立即送医或协助拨打急救电话120:
  • 昏迷:丧失意识,对外界的刺激 反应迟钝 或没有反应;
  • 极度虚弱:感觉没有一点力气,几乎动不了时;
  • 意识模糊 :无法准确地感知周围人或事物,如不知道自己在哪、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
  • 谵妄 精神错乱 ,胡言乱语;
  • 癫痫 :全身肌肉不自主的抽搐,没有意识,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

典型病例

播报
编辑
北京一导游热射病去世
2023年7月10日,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导游分会发布公示:
北京导游龚贺( 龚哥 )在带团游览时因热射病送医,经抢救无效离世。该协会根据《导游爱心互助金管理办法》之规定,经理事会研究通过,拟向龚贺支付伍仟元援助金,现进行公示。接受广大会员监督。
参考来源: [1-8]
河南信阳快递员突发热射病逝世
2025年7月,河南信阳一名37岁快递员坚持在高温天气送快递,不幸突发热射病,经抢救无效逝世。家属告诉记者,逝者为37岁男性,事发当天温度高达近四十度,他送了一上午快递,中午回家说身体有点不舒服,没怎么吃饭,喝了些冰饮料,因还挂念有几单快递没送,十二点左右就又出门了。后家属获悉,他于下午晕倒在电动车上,直到下午五六点,才被路人发现并报警送医院。“医生诊断说得了热射病,鼻子、嘴都流了血”,家属说,最终没能抢救回来,第二天凌晨四五点走了。 [9]
彭州市人民医院转院的热射病患者
2025年7月16日下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从彭州市人民医院转院来的热射病患者,当时已昏迷不醒。省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李玲告诉记者:“我们在接到患者后,立即将其送入ICU进行抢救,经过这两天的救治,当前患者虽然还未苏醒,但其生命体征已经稳定。”据李玲所述,患者姓彭,2025年35岁,是一名快递员。7月12日下午,他就与家人失联。第二天,家人联系彭先生的公司,才一露天车库中将他找到,“当时他坐在车里,车窗开着,但已经昏迷且不省人事了。”李玲说。彭先生被找到后,第一时间被送往当地彭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7月16日又被转入省医院ICU。“他在转院前曾出现过一次心跳暂停,医生抢救9分钟后,心跳恢复。”李玲说,彭先生的病情紧急,需要得到更好的救治。又经过两天的治疗后,彭先生的病情出现好转。 [10]
环卫工中暑被诊断为热射病不幸去世
2022年8月14日下午,王某在清扫道路时出现头晕、呕吐、意识模糊等中暑症状,随即向值班负责人告知病情,负责人让她自行前往医院进行检查。据王某的家人称,王某当天返回住处取证件和治疗费用,随后病发在家,家属呼叫120急救电话,后就医诊断为热射病。王某入院后被诊断为“热射病、消化道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等。2022年9月15日,王某因热射病救治无效死亡。据陕西咸阳市气象局资料室后期出具的咸阳市6-8月35℃及以上高温天数统计表载明,上述期间高温天气6月为16天、7月为8天、8月为14天。因相关赔偿事宜未能达成一致,家属事后将其生前签订劳务协议的公司及相关保险公司起诉到咸阳市秦都区人民法院。
2025年8月4日,红星新闻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获悉,法院在上月就本案作出一审判决,确定涉事公司承担60%赔偿责任,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范围内赔偿42.7万余元,剩余6.5万余元由公司 赔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