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网上纪念馆,会读到一首诗人田间创作的抗战诗词《遵守纪律》:“没有纪律,我们/会像散沙一般,被敌人/一粒/一粒/很快地踩碎。”这首诗仅有24个字,但生动地告诉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散沙一盘!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有的大捷,有的惨败,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论断的科学性。
纪律严明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测量器,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八路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中就曾写道:“抗日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的注意。第一实行抗日的纲领,最后胜利才能有保证。第二服从上级的指挥,坚决杀敌才能得胜利……”
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是全面抗战后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这个被载入抗战史册的经典战役,正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把“服从上级的指挥”视为铁律而赢得胜利的典范。
为了保证战役的顺利进行,1940年8月5日,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副主任陆定一联名向各参战部队发出关于《正太线战役政治工作指示》,明确指出,“为了达成战役之彻底胜利,对于所有参战部队,要力求有良好的纪律(尤其是战场纪律及在敌占区行动的纪律),绝对服从指挥,完成自己任务”。八路军参战各部在统一指挥下,根据各自敌情、我情、任务,灵活运用各种战法,密切配合、连续作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计划性和协同性。
正是靠严明的纪律,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夺取了一次次战斗的胜利。
1943年3月,为粉碎敌寇“扩展清乡”(日伪把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分块圈起来,从点线的占领扩大到面的占领)和“屯垦”计划,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对日、伪军发起了车桥歼灭战。
在战役攻坚过程中,我军占领了合作社,缴获了大量战利品,面对物质利诱,战士们恪守“禁止发洋财”的纪律规定。七团二连战士黄祥,缴枪二十余支,对地下散满的钞票,却一张不拿。四连战士黄炳新,捉到伪军排长时,对方拿出一把钞票请他“吃香烟”,他严词拒绝:“新四军不贪钱的!”
严格的纪律和严明的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老百姓表示,“新四军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在民兵和广大群众的配合支援下,最终新四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车桥战役的胜利。
纪律是战斗胜利的保证。抗战中的战例表明,哪个部队纪律严明,哪个部队就能打胜仗。
74军,可以算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战绩最辉煌的部队。该军以军纪严明而著称,尤其是王耀武任军长时,更是赏罚分明、恩威并用,对违纪的部下绝不姑息。
1943年,常德之战前夕,该军57师在沅江码头用船只送下乡的市民过河,并派兵给市民挑运行李30里,不准收取任何报酬。一位名叫刘为才的上等兵给群众挑送行李后,因索取两块光洋的报酬而被枪毙。事后,军中张悬文告,明令官兵:“我们虎贲部队,一向就有良好的荣誉,我们决不能让这良好的荣誉,由一两个人断送殆尽……”
但这在国民党军队中只是个案,严明执纪仅仅依靠将领个人的觉悟,没有形成全体的统一意志,最终也无法挽回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失败。
一盘散沙势必节节败退
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约米尼曾说:“若是没有纪律和秩序,绝不可能有战胜的希望。”因为,没有纪律或纪律涣散的军队,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反思抗战中的一些战役之所以惨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队里纪律松弛、执纪不严。
开始于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中日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也是抗战中规模较大、时间较持久的战役之一,但它在一片凄风苦雨中降下帷幕,中国75万人的军队被28万日本兵击败。
回顾这场战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和铭记。其中,派系斗争、任人唯亲是国民党军中一贯存在的痼疾,而不守纪律、不协同配合是淞沪会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国民党军中将领冯玉祥、张治中空有抗战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第18军罗卓英部由第9集团军转隶第15集团军陈诚手下,第9集团军司令官张治中竟然未接通知。部队凡受信用之将,莫不是蒋介石之心腹,张治中因非蒋介石嫡系,对手下的中央军调不动,也指挥不动,乃至含辱受屈,愤而辞职。蒋介石惯于越过指挥官操控前线作战,乃至后来地方军发动反击,中央军隔岸观火,坐等失败。
淞沪会战为中国军队第一次军种(空军、海军、陆军)和兵种(步兵、炮兵、坦克兵)大规模协同作战,协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冲锋又不按规定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
后期撤退时,又因为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
在紧接着的南京保卫战中,由于纪律涣散导致的混乱局面再一次重演。1937年12月12日中午前后,日军攻破南京中华门,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等人决定连夜撤退。当天下午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军师级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由于时间紧迫、渡江交通工具有限,原定突围计划是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队依次渡江,其余各部应设法从正面突围。但在书面命令下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一指示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第66军及第83军之大部分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
事后看,包括唐生智本人在内的诸多守城高官均给自己预留了逃生船只,真正无路可退的不是这些带兵的将领,而是沙场浴血的一线官兵。作家方军在《我认识的鬼子兵》一书中写道,在日本采访时,一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直言不讳地说:“国民党军队有个习惯特别不好,一打败,当官的先跑!”
看到危险就溜的统帅,遇到敌人就退的将领,怎能带出一支保家卫国的铁血军队?在历史学家张其昀编纂的书中一段蒋介石的话,就表现出深深的无奈与恼怒——
“自抗战以来,本党在社会上的信誉一落千丈。我们的革命工作苟且因循,毫无进展。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淘汰掉了。”
常胜之师必是正义之师、严明之师。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之所以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并不是靠人员数量、武器装备取胜,而在于拥有严明的纪律这一重要法宝。而用先进的美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纪律松懈,所以只能是步步败退。
加强纪律性,无往而不胜。纪律严明,才能在政治上高度统一、行动上步调一致,才能攻必克、守必固、战必胜!(作者单位:国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