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形制结构
-
琴头:多雕刻龙头、如意等纹饰,白族龙头大三弦长度达110厘米,音箱蒙以羊皮 [1]
-
琴杆:红木或乌木材质,正面为按弦指板,长度依据地域形制差异在80-120厘米之间 [2]
-
音箱:六边形木质共鸣箱,蒙以蟒皮或羊皮,直径约28厘米,厚度12厘米 [1]
-
琴弦:传统使用丝弦,现代多改用钢弦或尼龙缠钢丝弦 [2]
文物属性
-
制作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期 [1]
-
材质工艺:楸木琴体配合蟒皮蒙面,琴头透雕龙首纹样 [1]
-
文化标识:反映白族群众婚丧礼俗中的音乐传统,音色圆润深沉,用于说唱音乐和山歌伴奏 [1]
-
保存现状:漆面完整度92%,皮膜存有修复痕迹 [1]
制作工艺
-
1.
选材:琴杆需选用密度均匀的硬木,蟒皮取自成年蟒蛇中段背皮 [2]
-
2.
粗坯制作:将原木阴干三年以上后切削成型 [2]
-
3.
细部雕刻:运用镂雕、浮雕技法处理琴头装饰 [1]
-
4.
蒙皮处理:采用鱼鳔胶粘合皮膜与音箱边框 [2]
-
5.
装配调试:通过琴码位置调整与弦轴校准控制音色 [2]
文化价值
-
艺术价值:独特的'腔音'演奏技法形成苍劲音色,在白族'大本曲'等曲种中担任主奏 [1-2]
-
工艺价值:紫檀木与天然蟒皮的选材标准体现古代匠人物尽其用的造物思想
-
学术价值:不同地域形制差异为研究民族文化交流提供实物依据 2024年民族乐器普查数据显示,现存建国初期制作的三弦文物中,完整保存蟒皮蒙面的仅占37%,突显该类藏品的稀缺性 [1]
©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