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不規則,擁有氣體、塵埃與不同年紀的恆星。它們一般比較細小和暗,因此很難被發現。例如
大麥哲倫星系
(Large Magellanic Cloud) 與
小麥哲倫星系
(Small Magellanic Cloud)
與銀河系的距離很近。
星系並非胡亂地散佈,而是趨向於成群出現。我們銀河系身處的本星系團 (Local Group) 是很細小,直徑約為 6
百萬光年,由二十多個星系組成 (包括
仙女座星系
,
獅子座 I
星系
和
大麥哲倫雲
) 的星系群。
德國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
史瓦西
(Schwarzschild, Karl)(1873-1916)發現當死亡恆星核心的質量超過約 2-3
太陽質量,星核在重力下不斷收縮;即使
中子簡併壓力
(neutron degeneracy
pressure) 亦不能對抗重力,超越核子物質的密度,密度接近無限大。不自轉的恆星最後收縮成為史瓦西奇點 (Schwarzschild
singularity)。
科學家以年齡把恆星區分為兩大類:
星族 I (Population I):大部份恆星屬於
銀盤部份
,較年輕和含有較多
(約2-3%)「重原素」(比氫和氦重的原素)。例如
太陽
是星族 I
的恆星,
獵戶座
星雲
M 42
中的年輕恆星是極端的星族 I 恆星,類似恆星只在
旋臂
內出現。
星族 II (Population II):大部份恆星屬於球狀部份,較年老和含有很少
(約0.1%)「重原素」。例如紅巨星,亦包括一些出現於
銀暈
部分,含有極少金屬物質的極端星族 II 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