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许慎被汝南的郡守选拔为郡功曹,协助郡守办理全郡的公务。由于他勤于政事,廉洁奉公,公元79年便被推举为孝廉之士。
许慎推崇古文经书和古文经学,他在《
说文解字
》中提到和引用的文献主要以古文经学的著作为主。他多次提到跟从著名的古文经学家
贾逵
学习古文经学的经历,也多次提到他的巨著《说文解字》曾经得到老师贾逵的审阅和指导。许慎创作《说文解字》,从方方面面都对
今文经
学家说解儒家经典的弊端作了不遗余力的反驳,标举了自己古文经学家的身份和古文经学研究的立场。
许慎
小学成就
许慎坚持文字发展的观念,他认为文字从起源到汉代通行的隶书,经过了很长的一个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文字经历了从战国古文到秦代
小篆
,再到汉代隶书的形体演化,这样就反驳了今文经学家认为汉代的隶书就是古人造字时的字形的僵化观念。
《说文解字》
是中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辩识声读和解说字义的字典,
收字
9353个,重文1163个,共10516字,均按540个部首排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以六书进行字形分析,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分析文字的理论,同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的文字训诂,反映了
上古汉语
词汇的面貌。
许慎细致地分析了上万个汉字形体,创立了以“
六书
”来分析小篆构形的理论,从根本上反驳了今文经学家随意根据隶书字体解析汉字形体、说解字义的弊端。许慎认为圣人创作经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依据可循的。因此,他坚持从实际材料出发,以历代传承下来的文献和通人之说来证明文字的形、音、义,以此来解释经义,从根本上反驳了今文经学家随意解释经义,阐发微言大义,标新立异的做法。
许慎墓,位于河南省
漯河市
召陵区
姬石乡
许庄村东土
岗上
,墓高5米,周长33米,村内多为许慎后裔。至清,岁以仲月后丁之日,
县令
、学官到许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礼。顺治十三年(1656年),
郾城县
知县荆其惇重修墓碑;
康熙
四十六年(1707年),
郾城县
知县温德裕立“孝廉许公之墓”碑;光绪二年(1876年),郾城知县王凤森立“许夫子从祀
文庙碑
”。1985年,许慎研究会第一次会议时,立“重修许慎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