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康節先生自著無名公傳。無名公生於冀方。長於冀方。老於豫方。終於豫方。年十歲。求學於里人。遂盡里人之情。已之滓。十去其一二矣。年二十。求學於鄉人。遂盡鄉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三四矣。年卅。求學於國人。遂盡國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五六。其年四十。求學於古人。遂盡古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七八矣。年五十。求學於天地。遂盡天地之情。己之滓。無得而去矣。始則里人疑其僻。問於鄉人。鄉人曰。斯人善與人群。安得謂之僻。既而鄉人疑其泛。問於國人。國人曰。斯人不妄與人交。安得謂之汎。既而國人疑其陋。問於四方之人。四方之人曰。斯人不器安得謂之陋。既而四方之人又疑之。質於古今之人。古今之人曰。斯人始終無可與同者。又問之於天地。天地不對。當是時。四方之人迷亂不復得知。因號為無名云。夫無名者。不可得而名也。凡物有形則可器。可器則可名。然則斯人無體乎。曰有體而無色者也。斯人無用乎。曰有用而無心者也。夫有跡有心者。斯可得而知也。無心無跡者。雖鬼神且不可得而知。而況於人乎。故其詩曰。思慮未起。鬼神莫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誰。能造萬物者。天地也。能造天地者。太極也。太極者。其可得而名乎。可得而知乎。故強名之曰太極。太極者。其無名之謂乎。故嘗自為之讚曰。借尔面貌。假爾形骸。弄丸餘暇。閑往閒來。人告之以鴻福。對曰。未嘗為不善。人告之以禳灾。對曰。未嘗妄祭。故其詩曰。禍如許免。人須蹈福。若待求天。可量。又曰。中孚起信寧須禱。無妄生災未易禳。性喜飲酒。嘗命曰。太和湯。所飲不多。微醺而罷。不喜過醉。故其詩曰。性喜飲酒。飲喜微酡。飲未微酡。口先吟哦。吟哦不足。遂及浩歌。浩歌不足。無可奈何。所寢之室。謂之安樂窩。不喜過美。惟求冬燠夏凉。遇有睡思。則就枕。故其詩曰。牆高於肩。室大於斗。布被煖餘藜羹。飽後氣吐胷中。充塞宇宙。其與人交。雖賤必洽。終身無甘懷。未嘗作皺眉事。故人皆得其歡心。見貴人未嘗曲奉。見不善人未嘗急去。見善人未之知也。未嘗意合。故其詩曰。風月情懷。江湖意氣。色斯舉矣。翔而後至。無賤無貧。無富無貴。無將無迎。無拘無忌。聞人之謗。未嘗怒。聞人之譽。未嘗喜。聞人言人之善。則就而和之。又從而喜之。聞人言人之惡。未嘗和。且如聞父母之名。故其詩曰。樂見善人。樂聞善事。樂道善言。樂行善意。聞人之惡。如負芒刺。聞人之善。如佩蘭蕙。家貧未嘗求於人。人饋之。雖寡必受。故其詩曰。窘未嘗憂。飲不至醉。收天下春歸之肝肺。朝廷授之官。雖不強免。亦不強起。晩有二子。教之以仁義。授之以六經。舉世尚虛談。未嘗挂一言。舉世尚奇事。未嘗立異行。故其詩曰。不佞禪伯。不諛方士。不出戶庭。直游天地。家素業儒。口未嘗不道儒言。身未嘗不行儒行。故其詩曰。心無妄思。足無妄走。人無妄交。物無妄變。炎炎論之。甘處其陋。綽綽言之。無出其右。羲軒之書。未嘗釋手。堯舜之談。未嘗離口。當中和天。同樂易友。吟自在詩。飲歡喜酒。百年昇平。不為不偶。七十康強。不為不壽。其斯為無名公之行乎。 程子傳之曰。邵堯夫先生。始學於百源。堅苦刻厲。冬不爐。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衛人賢之。先生歎曰。昔人尚友千古。而吾未嘗及四方。遽可已乎。於是走吳適楚。過齊魯客梁晉。久之而歸曰。道在是矣。蓋始有定居之意。先生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有大志。既學。力慕高遠。謂先聖之事。為必可致。及其學益老德益劭。玩心高明。觀天地之運化。陰陽之消長。以達乎万物之變。然後頽然其順。浩然其歸。在洛幾三十年。始至篷蓽環堵。不蔽風雨。躬爨以養其父母。居之裕如。講學於家。未嘗強以語人。而就問者日眾。鄉里化之。遠近尊之。士人之過洛者。有不之公府而必之先生之廬。先生德氣粹然。望之可知其賢。然不事表暴。不設防畦。正而不諒。通而不汙。清明坦白。洞澈中外。接人無內外貴賤親踈之間。群居燕飲。咲語終日。不敢甚異於人。顧吾所樂何如耳。病畏寒暑。常以春秋時。行遊城中士大夫家。聽其車音。倒屐迎致。兒童奴隸皆知歡喜尊奉。其與人言。必依於孝弟忠信。樂道人善。而未嘗及其惡。故賢者悅其德。不賢者服其仁。所以厚風俗。成人材者多矣。又曰。先生之學得之於李之挺。之挺得於穆伯長。推其源流。遠有端緒。今考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見矣。而先生純一不襍。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也。 朱子曰。或問康節詩云。施為欲。似千鈞弩。磨礪當如百鍊金。問如何。是千鈞弩。曰。只是不妄發。如子房之在漢。謾説一句。當時承當者。便須百碎。又有詩云。當年志氣欲橫秋。今日看來甚可羞。事到強為終屑屑。道非心得竟悠悠。鼎中龍虎忘看守。棋上山河廢講求。俱非等閒語。贊先生像曰。天挺人豪。英邁蓋世。駕風鞭霆。歷覽無際。手探月窟。足踩天根。閒中今古。靜裡乾坤。適菴年館文。為康節先生二十二世孫。與余鄉會同榜。讀中秘書。每具陳先世家學。先是洓水司馬公為之誌。其墓東坡書之。世稱雙絕。元至正間。戎馬生郊。邵氏不戒於火。墨寶燼無復存。然先生學貫天人。羽翼孔孟。直與天壤為不敝。應不假碑板傳也。適菴必欲表揚令德。不欲使先代家乘。汨於無稽。因以先生自著無名公傳。及程朱夫子傳讚。屬書於余。余後學何能攝齊。堂廡直以懿嗣孝思。不敢重負。乃以三藏聖教序筆意為竟此冊。真可留之雲仍。知理學淵源。聖賢為徒。雖有金章紫誥。不得出乎其右矣。萬曆丁酉(西元一五九七年)暮春既望董其昌書並識。 邵康節先生自著無名公傳。無名公生於冀方。長於冀方。老於豫方。終於豫方。年十歲。求學於里人。遂盡里人之情。已之滓。十去其一二矣。年二十。求學於鄉人。遂盡鄉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三四矣。年卅。求學於國人。遂盡國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五六。其年四十。求學於古人。遂盡古人之情。己之滓。十去其七八矣。年五十。求學於天地。遂盡天地之情。己之滓。無得而去矣。始則里人疑其僻。問於鄉人。鄉人曰。斯人善與人群。安得謂之僻。既而鄉人疑其泛。問於國人。國人曰。斯人不妄與人交。安得謂之汎。既而國人疑其陋。問於四方之人。四方之人曰。斯人不器安得謂之陋。既而四方之人又疑之。質於古今之人。古今之人曰。斯人始終無可與同者。又問之於天地。天地不對。當是時。四方之人迷亂不復得知。因號為無名云。夫無名者。不可得而名也。凡物有形則可器。可器則可名。然則斯人無體乎。曰有體而無色者也。斯人無用乎。曰有用而無心者也。夫有跡有心者。斯可得而知也。無心無跡者。雖鬼神且不可得而知。而況於人乎。故其詩曰。思慮未起。鬼神莫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誰。能造萬物者。天地也。能造天地者。太極也。太極者。其可得而名乎。可得而知乎。故強名之曰太極。太極者。其無名之謂乎。故嘗自為之讚曰。借尔面貌。假爾形骸。弄丸餘暇。閑往閒來。人告之以鴻福。對曰。未嘗為不善。人告之以禳灾。對曰。未嘗妄祭。故其詩曰。禍如許免。人須蹈福。若待求天。可量。又曰。中孚起信寧須禱。無妄生災未易禳。性喜飲酒。嘗命曰。太和湯。所飲不多。微醺而罷。不喜過醉。故其詩曰。性喜飲酒。飲喜微酡。飲未微酡。口先吟哦。吟哦不足。遂及浩歌。浩歌不足。無可奈何。所寢之室。謂之安樂窩。不喜過美。惟求冬燠夏凉。遇有睡思。則就枕。故其詩曰。牆高於肩。室大於斗。布被煖餘藜羹。飽後氣吐胷中。充塞宇宙。其與人交。雖賤必洽。終身無甘懷。未嘗作皺眉事。故人皆得其歡心。見貴人未嘗曲奉。見不善人未嘗急去。見善人未之知也。未嘗意合。故其詩曰。風月情懷。江湖意氣。色斯舉矣。翔而後至。無賤無貧。無富無貴。無將無迎。無拘無忌。聞人之謗。未嘗怒。聞人之譽。未嘗喜。聞人言人之善。則就而和之。又從而喜之。聞人言人之惡。未嘗和。且如聞父母之名。故其詩曰。樂見善人。樂聞善事。樂道善言。樂行善意。聞人之惡。如負芒刺。聞人之善。如佩蘭蕙。家貧未嘗求於人。人饋之。雖寡必受。故其詩曰。窘未嘗憂。飲不至醉。收天下春歸之肝肺。朝廷授之官。雖不強免。亦不強起。晩有二子。教之以仁義。授之以六經。舉世尚虛談。未嘗挂一言。舉世尚奇事。未嘗立異行。故其詩曰。不佞禪伯。不諛方士。不出戶庭。直游天地。家素業儒。口未嘗不道儒言。身未嘗不行儒行。故其詩曰。心無妄思。足無妄走。人無妄交。物無妄變。炎炎論之。甘處其陋。綽綽言之。無出其右。羲軒之書。未嘗釋手。堯舜之談。未嘗離口。當中和天。同樂易友。吟自在詩。飲歡喜酒。百年昇平。不為不偶。七十康強。不為不壽。其斯為無名公之行乎。 程子傳之曰。邵堯夫先生。始學於百源。堅苦刻厲。冬不爐。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衛人賢之。先生歎曰。昔人尚友千古。而吾未嘗及四方。遽可已乎。於是走吳適楚。過齊魯客梁晉。久之而歸曰。道在是矣。蓋始有定居之意。先生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有大志。既學。力慕高遠。謂先聖之事。為必可致。及其學益老德益劭。玩心高明。觀天地之運化。陰陽之消長。以達乎万物之變。然後頽然其順。浩然其歸。在洛幾三十年。始至篷蓽環堵。不蔽風雨。躬爨以養其父母。居之裕如。講學於家。未嘗強以語人。而就問者日眾。鄉里化之。遠近尊之。士人之過洛者。有不之公府而必之先生之廬。先生德氣粹然。望之可知其賢。然不事表暴。不設防畦。正而不諒。通而不汙。清明坦白。洞澈中外。接人無內外貴賤親踈之間。群居燕飲。咲語終日。不敢甚異於人。顧吾所樂何如耳。病畏寒暑。常以春秋時。行遊城中士大夫家。聽其車音。倒屐迎致。兒童奴隸皆知歡喜尊奉。其與人言。必依於孝弟忠信。樂道人善。而未嘗及其惡。故賢者悅其德。不賢者服其仁。所以厚風俗。成人材者多矣。又曰。先生之學得之於李之挺。之挺得於穆伯長。推其源流。遠有端緒。今考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見矣。而先生純一不襍。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也。 朱子曰。或問康節詩云。施為欲。似千鈞弩。磨礪當如百鍊金。問如何。是千鈞弩。曰。只是不妄發。如子房之在漢。謾説一句。當時承當者。便須百碎。又有詩云。當年志氣欲橫秋。今日看來甚可羞。事到強為終屑屑。道非心得竟悠悠。鼎中龍虎忘看守。棋上山河廢講求。俱非等閒語。贊先生像曰。天挺人豪。英邁蓋世。駕風鞭霆。歷覽無際。手探月窟。足踩天根。閒中今古。靜裡乾坤。適菴年館文。為康節先生二十二世孫。與余鄉會同榜。讀中秘書。每具陳先世家學。先是洓水司馬公為之誌。其墓東坡書之。世稱雙絕。元至正間。戎馬生郊。邵氏不戒於火。墨寶燼無復存。然先生學貫天人。羽翼孔孟。直與天壤為不敝。應不假碑板傳也。適菴必欲表揚令德。不欲使先代家乘。汨於無稽。因以先生自著無名公傳。及程朱夫子傳讚。屬書於余。余後學何能攝齊。堂廡直以懿嗣孝思。不敢重負。乃以三藏聖教序筆意為竟此冊。真可留之雲仍。知理學淵源。聖賢為徒。雖有金章紫誥。不得出乎其右矣。萬曆丁酉(西元一五九七年)暮春既望董其昌書並識。 開放院藏書畫類、器物類、織品類文物中階圖像(600萬畫素)計約41萬幅,中階圖檔及本網站文字均以 「CC授權條款4.0」之CC BY 姓名標示規範 ,無須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即可公開使用,惟需於適當位置呈現中文或英文姓名標示(選擇一種表示型式),○○○○○為使用圖檔之品名。 中文表示型式: ○○○○○ 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CC BY 4.0 @ www.npm.gov.tw 英文表示型式: ○○○○○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CC BY 4.0 @ www.npm.gov.tw 上述文物低階、中階圖像,均無需申請、不限用途、不用付費,可直接下載,公開使用,但不包括專利權及商標權。惟使用者使用開放資料之圖檔自行製作製成品時,應避免使他人誤會為係本院所製作之製成品。 隱私權宣告 資訊安全政策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本院)所藏器物、書畫和織品的典藏資料檢索,上述三者可再往下細分為銅器、陶瓷器、玉器、琺瑯器、雕刻、漆器、錢幣、文具、雜項、織品、絲繡、繪畫、法書、法帖、拓片和成扇等16類。 如需查詢本院所藏檔案文獻,請至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檢索系統 如需查詢本院所藏善本古籍,請至 國立故宮博物院古籍輿圖檢索系統 。 《故宮典藏資料檢索》提供使用者「簡易(關鍵字)查詢」、「進階查詢」、「查詢結果後分類篩選」等檢索功能,並有列表及卡片兩種模式可以檢視檢索結果,在列表模式可勾選搜尋結果並匯出清單(檔案格式為csv)。 本站提供100萬畫素圖檔及600萬畫素圖檔予使用者下載利用,圖檔使用授權規範請參考本站網站資料開放宣告。使用者也可以直接在線上以IIIF瀏覽600萬畫素圖檔。

IIIF服務

2021年本院導入國際圖像互通架構(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https://iiif.io ,以下簡稱IIIF),希望提供大眾更加便捷的文物資訊服務。IIIF為一數位文物影像的標準,該標準支援各國博物館的典藏資源系統,使用者可以將來自不同博物館的文物圖像,放在IIIF的瀏覽視窗中一同欣賞、比較。 IIIF多元且豐富的圖像閱覽功能,期待能提供學術研究者,在查詢圖像資料時更為簡便的數位人文工具,以及作為一般大眾與歷史文物之間的橋樑。 故宮數位典藏IIIF服務說明
搜尋結果圖例
:總集,指多件作品合為一卷或一冊。
:附件,為總集中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