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安利这部波兰版「杀人回忆」

给你安利这部波兰版「杀人回忆」

该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第十放映室(dsfysweixin)

微信版详见: 给你安利这部波兰版「杀人回忆」


-------------------------



“我是杀人犯?”


说起欧洲电影,各位可能容易想起英国、法国或者意大利片。对于地处东欧平原那些国家的电影,却有些陌生。


今天小十君就给大家安利一部 波兰电影 —— 《我是杀人犯》。



豆瓣评分7.4,IMDB7.2 。中规中矩,并无太多亮眼。


本地导演 马切伊·佩普日察 ,名头不大,作品寥寥。


但本片,却入选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并最终夺得 最佳导演奖 。实在有些令人哑然。


这部电影究竟有何魔力?我们一起来看。


从片名来看,就是典型犯罪题材。而号称“波兰版杀人回忆”,也是因为改编自曾在波兰轰动一时的—— “夜归单身女子连环奸杀案”


虽然相比其他著名连环杀人案,如 “开膛手杰克”、“十二宫杀手” 等相比,这起案件并不知名,甚至“凶手”也很快落网。


但其背后所显露的社会意义,却与那些一味塑造悬疑感,以猎奇内容来吸引眼球的故事大相径庭。


当然,虽然类型挂着惊悚、犯罪,但本片却并无太多悬疑推理元素。


一般犯罪电影中,至关重要的证据搜集、推理侦破,乃至搜寻真凶内容,皆被淡化。除却开头背景展现外,片中大半内容,都着眼于展现波兰警察,是如何 一步步将无辜者送上断头台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展现环境,展现当权者,展现官僚体制如何“制造杀人犯”的 “社会杀人电影”


但你也不用担心,本片并非那种沉闷乏味的“控诉片”,在导演纯熟的类型片手法之下,这部颇具探索意义的犯罪片,亦有环环相扣的紧张不安。


故事开始,被定了死罪的杀人犯,躺在床上,由硅胶制作的脸部模型刚刚完成。而背景正是关于波兰民生经济的假新闻。


随即,时间回到五年前,连环杀人案正在上演的时段。


这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波兰偏远地区的一座小城里,第十名被害的女子尸体,刚刚被警察发现。


受害者死状凄惨,不仅被人爆了头,还曾遭受性侵害。


但更关键的是,这名女尸身份不一般,她是 波兰工人党第一书记 的亲侄女。


而凶手更是肆无忌惮,他不仅来信嘲讽警察办案不力,还扬言要用30条人命,庆贺 波兰人民共和国30周年庆典


这下可好,原本已饱受各界压力的警察部门,更是雪上加霜。


但高层并未把精力集中在破案上,反而四下推诿,把皮球踢给了男主雅努什,刚晋升中尉的一名警探。


雅努什当然知道,这种看似进身之阶,其实烫手山芋的大案,若是搞砸,那可就人生完蛋。


惴惴不安的他,将压力转移到外界。第一次开会,就让调查组的一名刺头滚蛋。


还采取了当时最先进的破案手法,如计算机数据对比分析;邀请英国专家进行罪犯心理画像;百万赏金征集线索。


但不仅一无所获,又有两名女子横尸荒野。


媒体与上级的不断施压,让雅努什这个精干的警探,也逐渐无法承受。


当个人之力已无法对抗外界冲击时,他选择了以愤怒代替理智。


雅努什下令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手法——让手下充当诱饵,诱捕凶手上钩。


但更讽刺的是,不仅没抓到真凶,就在警察们眼皮底下,又有人遇害,这是第12条人命。


就在男主即将崩溃之时,命运女神却眨了眨眼。


公园,当时在场人员,与计算机分析嫌疑犯数据对比之后,居然有了一名嫌疑人。


所谓病急乱投医,雅努什不顾证据不足,就直接下令抓住嫌疑人。


更巧的是,这名大胡子一朝入狱,连环杀人案也就此偃旗,再也没有新受害者出现。


如此一来,即使大胡子再三否认自己杀人,也于事无补。


从男主到警局各界,都认定了他就是真凶,任百般抗辩也是枉然。


而男主更是一朝飞上枝头,不仅上级褒奖连连,媒体也把他当做英雄宣传。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平步青云,节节高攀。


但此时,进度条才走了一小半。你肯定能猜到,好戏才刚刚上演。


是的,原本板上钉钉的案情,却疑点不断。


虽然大胡子入狱后,杀人案停止,但仍然有挑衅信件寄来。


而男主拿到信,当即就宣布这是他人伪造,假装云淡风轻,心里却鼓点喧天。


事情已经进展到了这一步。再重新翻案,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毁了一片锦绣前程?


但终究,良知还是略占上风,他找到领导,刚要开口,对方却反问自己,“你想不想要 一台彩电 ”?


为何是一台彩电?


为了让各位更容易理解电影背景,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波兰当时社会政局。


1956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曾大举推行 “去斯大林化” 政策,造成整个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巨大动荡。


而波兰作为苏联成员之一,也深受影响。


原本还在蹲大牢的前波兰共产党领导人 哥穆尔卡 ,被释放,并在同年当选中央委员。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波兰摆脱苏联控制。


在连环杀人案发生的前些年,正是哥穆尔卡推行 “两个五年计划” 暂告一段落之时,原本意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际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就像电影里所呈现,波兰的 国民经济比例 依然失调严重,整个城市一片萧瑟惨淡。


所以,当时一台彩电,不亚于现在北京送你套四合院。


可想而知,脆弱人性抵不过一点风浪,雅努什收下礼物,最终选择了沉默。


而就在大胡子在重重威逼利诱之下,自己都疑惑自己是不是杀了人之时。法院的一纸判决下来,他的人生将由绞刑划上句点。


是的,没有什么临刑前的救命电话,也没有什么劫法场的正义之士。


大胡子在简陋的警局车库中,在男主角的面前,连句遗言都没就呜呼哀哉。


而雅努什在那一刻的表现,却如此真实,又如此悲哀,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某部分,也一同上了绞刑台。


时过境迁,已中年发福的雅努什,再一次回到展出了“杀人犯”面部模型的博物馆。


待到人群散去,他一人面对那张脸,却陷入良久默然……



就如同电影海报一样,男主与嫌犯,都被一片红色遮住了眼。明显隐喻,真相在体制之障下,并不存在。


男主需要升职,上司需要政绩,高层也需要安抚民心,于是生生造出一名杀人犯。


时局需要你扮演什么角色,自然就有办法让你俯首帖耳。就算良心发现,就算证据不足,又如之奈何?


或者我们可以说,这部《我是杀人犯》,明面上展现了个人异化,背地里,却是时代下,环境对人塑造之果。


在新闻发布会上,导演曾表示,他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麦克白》 中得到很大启发,从而完成了片中角色塑造。


踏入漩涡的男主角,他并非从始至终一幅功利恶人嘴脸。


他有责任感,能担当,也有些良知。但在重重压力之下,脆弱的自我,天生劣势的人性,却轻而易举压过了他的柔软。


但即使历史改变,他最终良心发现,事态又能否转变?


面对波兰沉重的历史,导演给了我们他的答案—— 个体无法阻抗体制运转,也改变不了前进方向,无非就是换个人,再重演一遍。


就像前两年的高分纪录片 《制造杀人犯》 一样,真相在群体、在权力、在自保动机的驱使下,脆弱不堪。


这既是社会之过,是体制之害,也是真实人性使然。


但是非功过,终有判断,所幸在1990年,已经转型为波兰共和国的政府,拆除了这座似由丑闻堆砌的博物馆。


而那无辜者留给世人的头像,却已然不知去向。

编辑于 2018-02-27 17:59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瞎说大实话

    解读说实话,批评有实据,八卦爆实料,就爱瞎说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