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婴幼儿的大运动发育,除了专业的大脑发育检测,家长可以对照下面的图解简单自测咱们的宝宝的是不是有大运动发育迟缓可能。

什么是大运动?

即神经对大肌肉群的控制活动,如俯趴、翻身、跑跳等。

以下是我们从网上整理的0—3岁宝宝各阶段大动作发育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让你对宝宝大动作的发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以及更好的帮助和促进宝宝大动作的发育。快来对照自查一下吧~

1月大的宝宝

能俯趴抬头数秒并且能转头,宝妈触碰宝宝时宝宝会将小手和小脚蜷起来,这是原始反射控制,这种反射会使宝宝学会活动手脚和协调身体两侧。

有些家长担心婴儿俯趴会伤到软弱的身体, 直到3个月,甚至到了8个月才让宝宝俯趴,这时候宝宝的颈椎和手臂因为锻炼不够、力量不足而感到俯趴十分艰难,一趴就哭。

2月大的宝宝

抬头幅度增加,有的急性子宝宝已经能把头和肩膀抬起来了。

这个时候的宝宝其实是可以被宝妈拉着手腕让宝宝坐起来的,但是宝妈要小心不能随意让宝宝坐起,不然会伤到宝宝的头颈和脊椎。

3月大的宝宝

可以轻松的左右转头了,有的宝宝俯趴时头会向后仰,这种情况3个月之后会减少,竖抱宝宝还是会头部不稳,头会突然向后仰。有些宝宝则开始翻身了。

4月大的宝宝

俯趴时头可以抬90度,能从俯趴翻个身变成仰躺。虽然宝宝可以轻微地踏步和弹跳,但是经常让宝宝行走或弹跳会影响髋关节和腿部发育。

这个时候的宝宝在平躺拉起时脖子后仰要考虑宝宝是否发育迟缓。

宝妈托宝宝站立时,宝宝如果没有站立意识或者无法支撑自己的体重,需要考虑宝宝是否大动作发展滞缓。

5月大的宝宝

宝宝能朝不同的方向翻身,仰躺时小手还能摸到脚。如果这个月龄的宝宝不能做到这两项,宝妈需要考虑宝宝是否缺少锻炼或者长得太圆润无法做到这样的大运动。

6月大的宝宝

宝宝会伸手握住眼前的东西然后送入嘴里,有些宝宝已经迫不及待地爬行了。宝妈此时要仔细观察宝宝脚底是否在腾空的时候没有放松。

这个月龄段的宝宝腰部和背部肌肉力量还不足以让他们不用手支撑直立而坐,因此应避免独坐,待宝宝的腰背部发育的更好时再鼓励宝宝独坐 。在宝宝腰部发育成熟前不要让宝宝独坐,应该“先爬后坐”哟,充分爬行后坐起来的宝宝更挺直,不容易含胸驼背。

7月大的宝宝

宝宝终于可以做起来了。

8月大的宝宝

宝宝可以手膝爬行啦,如果这个时候宝宝没有手膝爬行的迹象,可能有多个问题,例如肌张力过高、肌肉紧实度不够、匍匐爬行姿势不正确、原始反射等,要尽早咨询专业的评估师,确定宝宝是否发育滞缓。

9月大的宝宝

借助外力可以慢慢站起来。

10月大的宝宝

宝宝不再那么多依赖你了,手膝爬行非常好,甚至你都追不上他呢。

能扶着东西站起,部分婴儿能独立站几秒钟。在这个时候,运动技能发展得好的宝宝在睡眠和饮食方面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请继续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宝宝尽可能多地爬行。

此时宝宝走路摇晃,在纠正和练习一段时间后没有得到改善,需要考虑是否大动作滞缓。

根据宝宝鞋底后跟的磨损程度,需要注意宝宝是否有“O”型腿或者“X”型腿等异常问题。

11月大的宝宝

小步子走起来了呢。

12月大的宝宝

宝宝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能玩身体儿歌游戏,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能走2-3步。如果您的宝宝仍然对爬行乐在其中,不要着急,充分的爬行能使宝宝在日后的运动与学习中受益匪浅!

15月大的宝宝

宝宝走路稳当,能完全蹲下捡东西。这个时候仍有宝宝不走路,有些是正常的,比如宝宝比较享受爬行,晚一点再走;有些情况则预示着发育滞后。

如果宝宝走路时,经常摔跤,可能是内耳前庭缺乏刺激导致、也可能是脚部和腿部发育问题导致,或者是脚部的原始反射没有抑制或消退。建议在这个时候给宝宝进行生长发育的专业评估。

18月大的宝宝

宝宝能小跑起来,但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好。比如:他会撞到你的身上才停下来;部分宝宝能往前踢球,但抬腿不高;他们还会试着搬动大件物品。

如果宝宝不愿意尝试,说明他还需要手部去平衡身体,走路时像企鹅一样的姿势,这就需要加强以下平衡练习。

21月大的宝宝

快2岁的宝宝会上楼梯了!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此时的宝宝,不能做到左右交替。是的,这是正常的,请静待孩子的成长。

当宝宝能踮起脚拿东西,这就是跳跃的前期练习;这时候喜欢掷球的宝宝,手眼协调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30月大的宝宝

两岁半的宝宝可以双脚离地的蹦跶了,有些宝宝跳起来容易摔倒,这也是缺乏充分的锻炼和正确的引导,这时宝妈不要一味责备宝宝或者心急,而是耐心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

36月大的宝宝

3岁的宝宝可以独自双脚交替地上下楼梯,而且可以自豪地骑着小小自行车到处跑。大运动滞后的宝宝,容易不自信和拘束,需要宝妈耐心引导。

孩子在各个年龄段需要/能够掌握的运动技能远不止这些,上述标准为大运动发育的最基本内容。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影响发育的因素也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宝妈不用过度担心。

『本文编辑整理自妈妈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