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灭南唐之战

历史事件
收藏
0 有用+1
0
宋灭南唐之战是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九月至八年(975年)十一月,在 北宋统一战争 中, 升州 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 都部署 曹彬 等率水陆军渡江,攻破江宁消灭南唐的著名作战。
名    称
宋灭南唐之战
发生时间
开宝七年九月至八年十一月
参战方
北宋,南唐
结    果
北宋获胜
主要指挥官
曹彬

战争背景

播报
编辑
灭亡南唐的宋太祖赵匡胤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随后,赵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在宋的辖区外,北方有契丹族强大的辽国及其控制下的北汉政权;南方有占据江汉一隅的南平、占据湖南14州的武平、据有四川和汉中45州的后蜀、据有岭南60州的南汉、据有江南地区的南唐、据有两浙地区的吴越等割据政权。为终结五代分裂局面,一统天下,赵匡胤必然要发动统一战争,逐个消灭各割据政权。为此,他在采纳诸文臣武将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建隆四年(963年)到开宝四年(971年)间,宋相继消灭了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在南方各国中实力最强。不过,南唐事宋甚恭,使赵匡胤很难找到理由用兵。因此,赵匡胤先夺取其周边诸国,形成对南唐的包围态势,然后寻找时机和借口消灭南唐。 [1]

军事部署

播报
编辑
宋灭 南汉 后,置南唐于三面夹击之中。 南唐后主 李煜 为求自保,明臣服,暗备战,在遣使向宋请受策封的同时,将兵力部署在长江中下游各要点,以防宋军进攻。 宋太祖 赵匡胤 志在统一江南,认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加紧作战准备。 [2]
开宝七年(974年)五月,下令在荆湖建造大舰和黄黑龙战船数干艘,以备架设长江浮桥之用。九月,赵匡胤派遣使者,要李煜入朝,李煜以生病为由拒绝。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东路 吴越王 钱俶 做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今属浙江)北上策应,并遣宋将 丁德裕 监其军;中路 曹彬 与都监 潘美 率水陆军10万由江陵(今属湖北)沿长江东进;西路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 都部署 ,牵制湖口(今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2]

战争经过

播报
编辑

渡江作战

主词条: 采石之战
宋灭南唐之战要图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十八日,中路军 曹彬 部沿江北岸东下,令 八作使 郝守溶领舰船跟进。南唐军误为宋军例行巡江,未加阻截,致曹彬军顺利通过湖口。二十五日,曹彬率军突然袭占峡口寨(今安徽贵池西)。闰十月初五,轻取 池州 (今安徽贵池)。十三日,于铜陵(今属安徽)击败南唐军一部,获得战舰200余艘。连克 芜湖 (今属安徽)、当涂(今属安徽),于 采石矶 (今安徽当涂北采石)击败南唐守军2万余人,俘获马步军副 都部署 杨收 、兵马都监 孙震 等千余人,抢占要隘。遂命郝守溶率兵丁工匠于采石矶架通跨江浮桥,保障后续部队渡江。 李煜 闻讯,急派镇海 节度使 郑彦华 率水军万人和天德都虞侯杜真领步兵万人阻击,与宋军遭遇,在新寨(今江苏江宁附近)战败。 [3]
开宝七年(974年)十一月十五日,西路攻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昌),击败南唐3000余人。东路军围攻常州(今属江苏),攻占 利城 寨(今江苏江阴)。 [3]

全线出击

主词条: 秦淮河之战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初八,各路全线出击。 黄州 兵马都监 武宁谦等渡过长江,攻占樊山寨(今湖北鄂城西);行营左厢战棹都监 田钦祚 率军破溧水(今属江苏),击败南唐军万余人,杀其都统 李雄 。十七日, 曹彬 率大军攻南唐都城江宁。南唐水陆军10余万人前依 秦淮河 、背靠江宁城列阵防守。 潘美 为不失战机,不待渡河船只齐备,即令步骑兵涉水进攻;行营马军都指挥使 李汉琼 亦率部渡过秦淮河,以大舰载芦苇,对南唐水寨实施火攻,歼灭南唐军数万人,进逼江宁城下。未几,南唐军再次反击,企图溯江而上夺取采石浮桥,又被潘美率军击破,神卫都军头 郑宾 等被俘。 [4]

宋军围城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二十日,宋太祖命京西转运使李符益调运荆湖军粮到江宁城下,补给宋军。至五月,宋军占领袁州(治今江西宜春)、 白鹭洲 (今江苏南京西南)、 江阴 (今属江苏)等州地。东路军亦攻占常州。王明所部在武昌江州(治湓口,今江西九江)、击败南唐军万余人,夺取战舰500艘。宋军围城数月, 李煜 知形势危急,调神卫军 都虞侯 朱令赟率湖口兵10万赴援。朱令赟恐王明军从背后切断粮道,迟迟不敢东进。 [4]

皖口之战

主词条: 皖口之战
李后主李煜
开宝八年(975年)六月初二, 曹彬 军于江宁城下打败南唐军2万余人,缴获战舰数千艘。八月, 丁德裕 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击败南唐军5000人,并于九月初九与吴越军合势攻占润州城。
李煜 再三催促,朱令赟方于十月率兵15万,搭乘百米长的木筏和可容千人的大舰出湖口顺流东进,欲冲断采石浮桥。时逢长江水浅,航道狭窄,大船不能并行;加上屯驻独树口(今安徽安庆附近)的王明军在江边竖立船桅形木桩,致使朱军不敢贸然轻进。 [4]
二十一日,朱令赟孤军乘大舰行至 皖口 (今安徽安庆西南, 皖水 入江口),遭宋行营都指挥使刘遇部阻截,遂用火油攻击,适风转向,火势反烧,朱军不战自溃,混战中朱令赟被烧死,战棹 都虞侯 王晖等被俘,数万件兵器为宋军缴获。 [4]

江宁城破

九月,李煜又命侍卫都虞候刘澄率军赶赴润州,加强江宁以东防御。刘澄抵润州,惧战投降,吴越军占领润州,江宁局势更加危急。李煜急遣使赴东京(今河南开封)乞宋言和罢兵;同时严令湖口守军火速入援。十月十九日,朱令赟率援军号15万分乘巨舰、大筏顺江东下,企图烧毁采石浮桥,解江宁之围。赵匡胤获悉后,密令屯于独树口(今安徽安庆附近)的王明军,在沙州多竖长木伪为帆樯。朱令赟见状疑为伏兵,率军进入皖口(今安庆西),遭宋军伏击。南唐军纵火攻宋军,因风向骤变,反遭火烧大溃。宋军乘势猛攻,朱令赟被俘,余部败退湖口被歼。江宁孤城援绝,李煜再遣使赴东京请缓兵,赵匡胤以"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辞,予以拒绝。 [5] 宋军三面进攻,十一月二十七日,江宁城破。

战争结果

播报
编辑
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十二日, 曹彬 大军从三面攻击江宁城, 李煜 派5000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守将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等在巷战中战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6]

战争评价

播报
编辑
此战,是继晋灭吴之战和隋灭陈之战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江河作战,宋军在长江下游成功地架通浮桥,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使大军克服天险,分兵击破南唐守军,攻占江宁,迫降南唐。 [7]
其中水军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宋军5路出师,分进合击,其中2路是水军:一路为主力,自 荆南 沿长江东下,直取 金陵 。一路进行 战略迂回 ,自 汴水 而下,经扬州入长江,从南面逆水而上,进攻金陵,对灭亡南唐,起了重要作用。历史再一次证明,在南方作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水军的较量。交战双方,谁的水军强大,谁对水上作战预有准备,谁善于发挥水军在水网地区机动性强的特点,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晋灭吴、隋灭陈都是如此,宋灭南唐也是如此。 南唐后主 李煜 过分依赖长江天险,欲以“坚壁以老宋师”的防御战法,坐失利用宋军渡江时反击的时机,终于失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