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虫是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益处的昆虫,比如农业,医学。益虫可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
生物防治
就是利用
害虫
的天敌来抑制害虫的一种方法,因为害虫本身就是很多昆虫及其它动物的食料,也是很多微生物的寄主。有些害虫不能够在老产区大量生存的原因,有时并不是由于天气不适宜、食料缺乏或不足、或者繁殖不多等等原因,而是受到天敌的捕食或寄生,造成数量大量减少的结果。害虫的天敌,即益虫,可以简易地把它分为捕食性或寄生性昆虫这两类。
生物没有益害之分,无论益虫还是害虫,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中文名
- 益虫
- 外文名
- beneficial insects
- 广义定义
- 对人类某方面有益处的昆虫
- 狭义定义
- 能捕食害虫或寄生于害虫的昆虫
- 作 用
- 协助农作物生长、改善环境卫生
概念
益虫的广义概念是指一切对人类有益的
昆虫
,包括
资源昆虫
。如
家蚕
,狭义的概念是指能捕食害虫或寄生于害虫体内的
天敌昆虫
,这是与害虫相对而言的。我们通常将有益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昆虫理解为益虫,常见的有
蜜蜂
、
蜻蜓
、
螳螂
等。
[1]
发展历史
益虫利用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在远古时代,其特点是发现和利用益虫及共产品。桑蚕的家化是人类祖先的劳动成果。印度的古代文献中即有
紫胶
利用的记载。埃及第五代庙宇的浮雕描述了
蜂蜜
的加工过程。拥有世界最古文化的三个民族,各自在远古时代开始利用一种益虫,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巧合,也说明了益虫利用历史的悠久。第二阶段的特点是益虫的人为移引。当某种益虫的利用卓有成效时,把它引进另一地区或另一国家是必然的规律。最初一次远距离的移引,可能是在公元三百年左右,那时桑蚕从中国引入日本,此后在公元550年左右,又被两个外僧把蚕种藏在禅杖里而带入欧洲。
紫胶虫
也曾几次被试行引进亚非地区,最近的一次则是1940年向台湾的引进。
[2]
主要种类
生物防治
就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抑制害虫的一种方法,因为害虫本身就是很多昆虫及其它动物的食料,也是很多微生物的寄主。有些害虫不能够在老产区大量生存的原因,有时并不是由于天气不适宜、食料缺乏或不足、或者繁殖不多等等原因,而是受到天敌的捕食或寄生,造成数量大量减少的结果。害虫的天敌,即益虫,可以简易地把它分为捕食性或寄生性昆虫这两类。
[3]
许多昆虫被认为是有益的,因为它们捕食或寄生于其它破坏作物和储藏产品的昆虫。捕食性昆虫如游猎蝽和
猎蝽
,当它们寻找并吃掉猎物后,立刻转向另一次捕食。寄生性昆虫可能也会杀死它们的寄主昆虫,但只有在寄主中或在其上发育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杀死寄主。显然,最重要的益虫是寄生性昆虫,它们有64属蜂类和37属蝇类。在捕食性昆虫中,
瓢虫科
(7个属)是最重要的。
[4]
捕食性或寄生性益虫在自然界中是很多的。这些昆虫直接捕食害虫,或者产卵在害虫里进行寄生而使其死亡。据估计,在昆虫纲里约有28%的种类是捕食性的,2.4%是寄生性的,二者总共占昆虫种类的30%以上。属于这一类的昆虫,大多数包括在
半翅目
、
脉翅目
、
鞘翅目
、
膜翅目
和
双翅目
等五个目中,其中则以鞘翅目、膜翅目及双翅目最为重要。在捕食性昆虫中,如螳螂、蜻蜓、猪蝽、拟猪蝽、
花蝽
、草蛉、
步行虫
、
瓢虫
、
胡蜂
、
泥蜂
、
食虫虻
、
食蚜蝇
等。如
澳洲瓢虫
和
大红瓢虫
捕食吹绵介壳虫,
二星瓢虫
能吃
矢尖蚧
,小黑瓢虫捕食柑桔红蜘蛛,在柑园里常见到的跳小蜂吃掉绵蚧,寄生率在湖北秭归龙江达80%左右。寄生性昆虫中如
姬蜂
、
小茧蜂
、小蜂、
寄生蝇
等。各地推广的
赤眼蜂
就是其中的一种。
[3]
膜翅目
包括蜂类和蚂蚁。体小型至中型,口器为咀嚼式或咀吸式。多数种类胸、腹之间收缩成腰,称为腹柄。翅为膜质。雌虫有发达的产卵器,常呈锯状或针状,有的变成螫刺。用以自卫。全变态类,幼虫通常无足,但食叶性害虫,如叶蜂类有3对胸足,6~8对
腹足
,和
鳞翅目
幼虫很相似。蛹为
离蛹
。为害果树的主要种类有梨实蜂、梨茎蜂等。膜翅目昆虫中大多数是
寄生性
的益虫种类,如姬蜂类、茧蜂类、小蜂类、赤眼蜂类等,要注意保护和利用。
[5]
作用及意义
有些可直接改善环境卫生。蚯蚓(不是昆虫)将生活垃圾、枯草败叶、生物粪便等作为食物,它们吃掉生活垃圾等废物后,排出的粪便成为土壤中的肥料。因此,在改善环境卫生方面,
蚯蚓
既是“清洁工”,又是“小肥料厂”。
[6]
能够识别这些昆虫并了解它们在害虫种群调控中的作用对农民及与作物生产有关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知识可使他们在整个害虫防治策略中充分利用益虫。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