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
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
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79、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全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让他们清楚这一点。
——叔本华
80、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叔本华
81、野蛮人互相吞吃对方,文明人则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82、但是,“现在”往往一转眼即成过去。
“未来”又茫然不可知。
所以,个体的生存从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的死亡。
——叔本华
83、通常“骄傲”总是受到指责,可是我想只有自己没有足以自傲之物的人才会贬损“骄傲”这种品德。
——叔本华
84、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
——叔本华 《生活,也让别人生活》
85、人的幸福和顺遂仅仅是从愿望到满足,从满足又到愿望的迅速过渡。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86、我的思想虽没为我赚进一分钱,却替我节省了不少开支。
——叔本华
87、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和那些受到愚弄、欺骗的大众在一起就类似这种情形:
他的手表指示的时间是正确的,但全城钟塔指示的都是错误的时间,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正确的时间。
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所有人都听任错误钟塔的指示,甚至包括那些知道这个人的手表指示了唯一正确的时间的人。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88、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叔本华
89、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叔本华
90、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
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
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叔本华
91、事实上,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让我们迷途知返。
绝大部分,甚至是几乎所有人,其构成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是快乐的,无论他们如愿置身何种世界。
一旦这一世界免除了匮乏和劳累,人们就会陷入无聊之中,而随着无聊得以幸免,他们也就落入了匮乏和需求、烦恼和苦痛的魔爪。
——叔本华
92、人类使用的字词是维持至为长久之物。
一旦诗人、文学家把自己匆匆即逝的感受化为精确、恰当的字词,那这些感受就能在这些词语里存活,历经数千年,并能在每一个敏感读者的内心重又唤起这种感受。
——叔本华
93、“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叔本华
94、最好的礼物通常最不被人赏识;
世上的大部分人,把最坏的视为最好。
——叔本华
95、叔本华说:
“世上命运好的人,无疑地是指那些具备天赋才情、有丰富个性的人。
他们虽然不一定是辉煌灿烂的,却是最幸福的。
”——叔本华 《爱与生的苦恼》
96、人由于受意志的控制,总是充满着痛苦。
可以说,人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陷入到痛苦之中;
即使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只是非常短暂的。
因为,人接着就会产生更多的欲望,从而产生出新的痛苦。
但是如果没有了欲望,人又会陷入空虚和无聊之中。
——叔本华
97、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叔本华
98、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
他是一个愉快的人。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
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99、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如若你能遇到真挚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
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
所以,无需苛责别人,人性本就复杂奇怪。
——叔本华 《关于朋友》
100、只要我们有机会认清古今多少伟人曾受过蠢虫的蔑视,也就晓得在乎别人怎么说便是太尊敬别人了。
——叔本华
101、所谓学者,就是在书本里做学问的人。
而思想家或天才则是径直深入自然之书的人,正是他们启迪了整个世界,并使人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叔本华
102、能否独立地思考,并不是由我们的意愿所决定的。
我们可以随时坐下来阅读,但却不可以随时坐下来思考。
也就是说,
思想就像客人一样:
我们并不可以随心所欲传唤他们,而只能静候他们的光临。
当外在的机会、内在的情绪和精神的集中程度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以后,对某一事物的思考才能自动展开。
——叔本华 《美学随笔》
103、在遭遇到已经发生的,不可更改的不幸时,我们不可以允许自己这样想:
事情本来可以有另外的结局,更加不可以设想我们本来可以阻止这一不幸的发生。
因为这种想法只能加剧痛苦至难以忍受的程度,我们因此也就是在折磨自己了。
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必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叔本华
104、
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
,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
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叔本华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105、客观上,名誉是他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
主观上,则是我们对于他人看法的顾忌。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06、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叔本华
107、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
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
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
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08、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过分悲伤,原因之一就是
一切事物都在改变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
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曾经一度为某件事情悲伤不已,但最后那却被证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又或者,我们曾经为之兴高采烈的事情,却变成了我们极度痛苦的根源。
——亚瑟·叔本华
109、由此而言,每一个真正的独立、自为思考的思想家就这一方面而言跟王侯相差无几:
他的表达单刀直入,从来不会躲躲闪闪、畏首畏尾;
他的判断就像君王签发的命令,同样是发自自身充足的力量,同样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
这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家并不会乖乖地采纳权威的看法,就像君王并不接受命令一样;
相反,他只承认经自己证实了的东西;
相比之下,思维庸常的人,头脑受制于各种各样流行观念、权威说法和世俗偏见;
他们跟默默服从法律秩序的普罗大众没有两样。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110、机遇之神以无与伦比的技巧向我们表明,与它的恩惠和仁慈相比,任何才华能力都是罔效无用的——叔本华
111、假使某人发现自己具有伟大的心智,他便该独自寻求有关自然全体和广大人性的问题答案。
这些是所有问题中最困难的,惟有才分很高的人才能涉入,这种人最好把他的看法延伸到每个方向,不要迷失在错综的支路上,也不要探涉偏僻的地区。
换句话说,他不该把自己涉入专门科目或细节的探讨上。
他不必为了逃避成群的敌手而钻入冷门的科目里。
日常生活便能作为他建构严肃而真实的新定理的材料,而他所付出的服务会受到所有了解他依据事实的人士欣赏,这种人占了人类的大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物理、化学、解剖、矿物、植物、语言、历史,与研究生活中的伟——叔本华
112、头脑中的思想就跟我们的恋人一样:
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掉这一思想,我们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
但眼不见,心不念!
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是写下来的话,也有可能从此无法挽回地失之遗忘,而我们的恋人除非与我们缔结了婚姻,否则也有可能跟随了别人。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113、奇怪得很,人们在倒楣的时候,总会清晰地回忆已经逝去快乐时光,但是在得意的时候,对恶运时光只保有一种淡漠而不完全的记忆。
——叔本华
114、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
——叔本华
115、抱怨卑贱的目的毫无用处,因为无论人们说什么,都是他们支配着整个世界,我们用不着抱怨世俗目的的低下——叔本华 《叔本华人生哲学》
116、不受激情感动的日常生活是冗长无味的。
一但有了激情,生活中却又充满了苦痛。
——亚瑟·叔本华
117、闲暇使人面对自己。
——叔本华
118、拉布叶说过:
“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
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叔本华 《关于独处》
119、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
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叔本华
120、懦弱和胆怯暴露了我们对于自身关注过多。
——叔本华
121、
“现在”尽管是如何的稀松平常,也总优于过去的最高价值,因为前者是现实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有”之对于“无”。
——叔本华 《生存空虚说》
122、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叔本华 《关于独处》
123、因此,一般来说,在男人当中,愚蠢无知的人会受到欢迎,而在女人当中,相貌丑陋的女人能够让人喜爱。
这些人很容易就会获得心地很好的美名,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喜爱找一个借口,以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24、一件重大而焦虑的忧虑刚从胸中移去,另一苦恼立刻接替了它的位置,全部痛苦的原料早已准备在那儿。
——叔本华
125、生命是向死亡讨来的借贷,而睡眠,不过是缴付利息。
——亚瑟·叔本华
126、书呆子学究就是阅读书本的人,但思想家、天才、照亮这一世界和推动人类进步的人却是直接阅读实事人生这一部大书。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127、能够遗传后世的声名就好像橡树,长得既慢,活得也就久;
延续不长的名声好比一年生的植物,时期到了便会凋零;
而错误的名声却似菌类,一夜里长满了四野,很快便又枯萎。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28、在生时被立有纪念碑的人,后代都不会相信这种评价。
即使有人侥幸在生前看到了自己真正的荣誉,也多半是年老之时了,只有少数艺术家和音乐家是例外,但哲学家却很少例外。
以其作品著称于世之人的肖像也证实了这点,因为肖像多半是在成名以后才画的,而我们所见到的肖像,大半是描绘着灰发的长者,尤其是以一生经历著写成书的哲学家的肖像。
从理性幸福的观点着眼,这种平衡的安排的确很恰当,因为让一名凡人同时享有青春和名声实在太多了些。
——叔本华
129、每一个正常的有机体在成熟期间,都渴望献身于生殖使命:
例如一只刚刚射完精的雄蜘蛛被受孕的雌蜘蛛吃掉;
黄蜂忙碌着为自己永远也见不到的后代搜集食物;
人类为了后代的生存,不惜自己累得精疲力竭。
生殖是每个有机体的终极目的和最强烈的本能。
——叔本华
130、与善比较起来,恶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恶的存在可以使人永不满足,使人看到幸福的虚幻,这样,在他那里,痛苦成了人生的积极因素。
——叔本华
131、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常人只是一厢情愿、出于个人喜好而主观地粉饰、美化生活及其目的。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32、因此,我们生活的关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这不至于产生无聊,都会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少地感觉到生活,并因此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而重负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质。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33、人生幸福的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
——叔本华
134、然而人们在致富上所费的心思要比提高教养的用心大出何止千百倍,“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对于幸福显然要重要得多。
——叔本华
135、理性也应该称为预言,因为,理性向我们展示未来。
——叔本华
136、归根到底,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会有真理和生命力:
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我们真正、完全了解的。
我们所读过的别人的思想只是别人留下的餐横冷饭,是陌生人穿用过的衣服。
通过阅读获得的、属于别人的思想,与自身生发的思想相比,就像史前时代的植物化石痕迹与在春天怒放的植物相比较一样。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137、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人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
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人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
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38、纯粹的经验跟阅读一样并不可以取代思考。
纯粹的经验与思考的关系就等于进食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当经验吹嘘只有通过经验的发现才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发展,那就无异于嘴巴吹牛说:
整个身体的生存只是嘴巴的功劳。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139、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
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叔本华
140、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41、在现实的王国里,虽然有时候是那样的美丽、迷人和惬意,但我们总是只活动在一种需要不断克服的沉重气氛之下,但在思想的王国里,我们却成了不具肉身的精灵,既没有了重负也没有了困苦。
所以,一副精妙、丰富的思想头脑在某奇妙一刻在自身所寻觅到的幸福,就是这地球上任何幸福都无法比拟的。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142、唯一可接受的自杀方法是自行饿死。
——叔本华
143、在这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
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争吵。
——叔本华
144、能者达人所不达,智者达人所未见。
——亚瑟·叔本华
145、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叔本华
146、人生最初的四十年得益于教科书,以后的三十年是注释教科书的内容——叔本华
147、在圣经《旧约》里,贤哲们的说法同样令人莫衷一是:
“愚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
“越有智慧,就越烦恼。
”在这里,我不会忽略提及这样的一类人:
他们由于仅仅具备了那常规的、有限的智力配给,所以,他们并没有精神智力上的要求,他们也就是德语里的“菲利斯坦人”。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48、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叔本华
149、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
150、人是什么,这比他有些什么,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
——叔本华
151、人是什么,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是什么,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人格。
——叔本华
152、如果我们仔细考察的话,这一概念(自由)是一个消极的概念。
——叔本华
153、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54、那些把一生都花在阅读并从书籍中汲取智慧的人,就好比熟读各种游记以细致了解某一处地方。
熟读某一处地方游记的人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关于这一处地方的情况,但归根到底,他对于这一处地方的实质情况并没有连贯、清晰和透彻的了解。
相比之下,那些把时间花在思考上的人,却好比亲身到过这一处地方的游客:
只有他们才真正懂得自己说的是什么;
对于那一处地方的事情他们有一连贯的了解,谈论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是如数家珍。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155、也就是说,独立、自为思考的人只是在随后才了解到权威赞同自己的看法,而那些权威说法也只是确认了他的这些见解和增强了他的信心。
相比之下,那些书本哲学家却从权威的看法出发,把阅读得来的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凑合成一个整体。
这样东拼西凑而成的思想整体就像一个由陌生、怪异的零部件组长而成的机器人,而独立、自为的思想整体却恰似一个活人。
这是因为独立、自为的思想就像以活人的相似方式生成:
外在世界让思考的头脑受孕,思想果实也就随后生成。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156、换言之,幸福与满足,就痛苦定归于消灭之情景而言,常常含有欲望圆满的意义在内。
——叔本华
157、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
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58、我们常常不去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却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
——亚瑟·叔本华
159、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叔本华
160、礼貌之于人性如同热量之于蜡烛——叔本华
161、若有一人年轻、英俊、富有而受人尊敬,你想知道他是否幸福,只须问他是不是欢愉。
假若他是欢愉的,则年轻、年老、背直、背弯、有钱、无钱,这对他的幸福又有什么关系。
总而言之,他是幸福的。
——叔本华
162、当一个人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
他相信,某些事必然会发生,只因为他不希望它们发生,而他希望发生的那些事情却永远不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就称之为“自暴自弃”。
——叔本华
163、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叔本华
164、即便是最渺小的存在,也胜过那最伟大的虚空。
——叔本华
165、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我们的幸福十占其九依赖于我们的健康。
只要我们保持健康,一切也就成了快乐的源泉;
但缺少了健康,一切外在的好处--无论这些好处是什么--都不再具有意义,甚至那些属于人的主体的好处,诸如精神思想、情绪、气质方面的优点等,仍会由于疾病的缘故而被大打折扣。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166、一个人惟有当他独自一人时,他才是自己,假使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定不热爱自由。
因为只有他孤独无依时,他才真正是自由的。
一个人的独立性越强,越难成为与他人交往关系的牺牲品。
对于独居,是欢迎、忍耐还是逃避,要依据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来决定--当独自一人时,可怜人体验到的全是不幸,而聪明人喜欢的却是独居的高尚伟大;
简言之,每个人都将成为他自己。
——叔本华
167、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阅读书籍对我们的精神思想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所以,这种不同的效果把精神能力本来就有差别的不同人,更加持续拉大了各自之间的距离--因为根据思想能力的强弱,人们各自相应倾向于独立思考或者阅读他人的思想。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168、一个人人可以产生很多对他本人极具价值的思想,但在这里面只有寥寥可数的思想能够具备能力经由共鸣或者反射而照样发挥出效果。
也就是说,只有不多的思想在写下来以后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叔本华 《叔本华美学随笔》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