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wn的读书笔记(42)——《明清战争史略》
大家好,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一部关于明末清初的书—— 孙文良先生和李治亭先生合著的《明清战争史略》 。上一期末尾,我说想用这本书,打一下明粉们的脸,至于为什么,大家看完本期应该心里也有数了。
首先,老规矩,我们来介绍一下两位作者。孙文良先生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辽宁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李治亭先生辽宁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吉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兼及明史。
所以,仅凭简单的履历介绍,相比大家也都知道,二位先生都是我国研究清史的权威,因此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搜索二位先生的学术论文以及其他著作,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然后,来说说书,书很厚,但是文笔很好,读起来很顺畅。其实,讲好战争故事是很难的,首先地理是一个问题,必须让读者了解此处为什么是兵家必争,那处又是为何断不可失;其次,战争本身是兵贵神速,不宜写的拖沓,但也万不可一笔带过;最后,战争本身是很多维度的,如果不能说全其经济政治因素,难以服众,但是说多了,又显得很啰嗦,没有中心。好在,上面三个问题,两位先生都处理的很好,400多页的书,看起来像小说,但是极见历史功底,实在是一部佳作。
因为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深刻地了解了明亡清兴的始末,因为战争本质上是政治的一种外延,战争的走势往往是双方政治博弈的结果。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真的由衷感叹,大明王朝把一把还凑合的牌,活活打烂。
书分了三大部分:
第一、 后金的战略扩张时期 ,自努尔哈赤怨妇一般的七大恨始至袁崇焕宁远大捷;
第二、 明清战略相持阶段 ,自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掌权到松锦大战洪承畴兵败如山倒为止;
最后一部分、 清朝的全面胜利 ,始于多尔衮吴三桂山海关下结盟,到最终吴三桂勒死永历皇帝为止。
既然是一部战争史略,我作分享自然不能完全跳过战争,所以,捡着说,说说三个时期的三场大决战,每一场都是生死存亡。
第一场——萨尔浒大战 。后金的主要角色就是努尔哈赤,明朝动用了近20万大军,四方出动合围后金大本营,但是被努尔哈赤一一击破,仅一路退回,其余三路均被全歼。这场大战是双方的第一次战略性决战,技术细节上明朝的失误海了去了,但是归根到底是思路错了,四路大军彼此难以支援,甚至没有交流,争抢头功,贸然进军被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此一役结束,明朝就只剩下被动挨打的份儿了,毕竟养尊处优百余年的府兵哪里是八旗的对手,但是,虽然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但于明朝而言,并未伤筋动骨。
第二场——松锦大战 。明朝在熊廷弼袁崇焕两任抚臣的设计下,于山海关外修筑了一串防御工事,即宁远防线。而松锦大战,正是皇太极突破这一防线的决战。此时的后金已经成为了大清,收蒙古平朝鲜之后,必须突破宁远防线,进军中原。
这一时期,山海关外的防御固若金汤,收复蒙古之后,清兵也多从其他地方突破长城,入寇中原。但是永平四城失守以后,皇太极明白,要打败大明只能破山海关。
于是出兵围困松山城,洪承畴被皇帝逼迫出兵,仅带了三日粮秣仓促出征,中了皇太极围城打援的陷阱,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本人也降了清,山海关近在眼前。
第三场——山海关大战。 这一战并不是和明打的,此时大明已经灭亡,大顺政权进驻北京,吴三桂夹在两个打不过的敌人面前,最终“冲冠一怒为红颜”,降清,带着多尔衮进山海关,以报君父之仇为名,一战击溃大顺。
某种程度上,清朝算是捡来的江山,如果不是大顺从内部干掉了明朝,清朝也许还会入关,但是我想多尔衮一生是无缘了。
好了,战争的描述,先告一段落,我们来说说为什么我说明朝活活把一把还不错的牌活活打死的。
首先,皇帝 。真的,从万历开始,明朝就没有出过一个像样的皇帝!以前还为崇祯感到惋惜,也多半被他那句“朕非亡国之君,尔等亡国之臣”震撼到了。可实际上呢?
杀袁崇焕自损长城,我算你是因为笨上钩了,那你杀陈新甲干嘛?明明外有大清内有大顺,本来就没什么军事实力,还两线作战,陈新甲奉命去议和,议和之事外露,朝臣争议,所以自然陈新甲成了替罪羊。
陈新甲多冤啊?和敌国议和没有皇帝授意,谁敢?皇帝是战是和摇摆不定,最后把给你跑腿的杀了,试问,这样的领导,以后谁敢给你办事儿?御敌的袁崇焕,凌迟,议和的陈新甲,斩首,这领导怎么伺候?
崇祯之后,南明那群小皇帝,更是神奇,大敌当前,不是打清而是平叛,平叛也就算了,还内战,你不死真的没有道理。
反观清朝,自努尔哈赤到多尔衮,哪一个不是出身行伍,军功赫赫,雄才大略见仁见智,但是至少人家身先士卒。
其次,战略。 其实呢,清打不打得过明呢?既打得过,又打不过。打得过在于攻城野战,总体来说,清朝是占优势的,胜多负少。但是为什么打不过,明朝多大,清朝多大?虽然明朝算是中国封建王朝里面疆土最小的之一,但是毕竟百足大虫死而不僵,倾全国之力镇守一隅守个几十年不难。看似明朝处处被动挨打,但清朝何尝不是困兽之斗?
清朝在战略上才是真正的被动,天寒地冻的苦寒之地,对手明朝地大物博,它必须以攻为守,它不打不扩张它就没有办法生存。所以,继续回到陈新甲事件上,明朝想议和,清朝何尝不想?也许和议之后,八旗子弟沉迷声色犬马就如同他们后来那样,最终把他们困死在山海关外也未可知。
好,就算,不议和。多年来的太平已经使得明朝武备松弛至极。而且又有火器为助,就应该以守为主,和清军拉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前进。可是前有萨尔浒,后有松山锦州,都是明军出击,野战,哪里是我清军的对手?
最后,政治。 明朝的政治之混乱,有前有司礼监太监专政,后有阉党东林党的生死之争。但,这些其实都算是小事儿。真正好玩的是南明,明明偏安一隅,地盘越来越小,不是同仇敌忾,而是内战!自己打自己!我真的不是很懂,在那群“诤臣”眼里,正统比命还重要,在那群将军心中,利益比国家兴亡还重要,真的无法理解。
就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混乱到根上了,最终八旗进关秋风扫落叶一样把小南明们一个个收拾了,永历皇帝最后都跑到缅甸避难了。
明明,明朝几倍于清,地大物博,关外防线固若金汤,只要固守,假以时日,厉兵秣马,如果可以再整治整治政治,谁胜谁负真的不好说。
可是这个国家却在作死之路上纵马奔驰,遇到天灾算你命不好,可是各地揭竿而起并不全是天灾之祸。若不是李自成拱手把大明送给大清,即便清军最终真的打破山海关,也要多少年之后?
再说,先杀熊廷弼,传首九边,再杀袁崇焕,凌迟处死,最终逼败洪承畴,防线崩盘,把几个最能打要么弄死要么弄没,战这条路基本没得走;又杀陈新甲,基本把和这条路堵死。这样的国家焉有不败之理?
就这样,战与和都走不通,内患频发,强敌环伺,崇祯皇帝最终走上了煤山。我就想问一句,这样的朝代,为什么有人对它念念不忘?莫非单纯是因为它是一个汉人政权吗?
突然发现,这一期我用了大量的反问句,可能是因为读这本书的时候针对是对大明王朝哀其不幸也怒其不争,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啊,只能说清朝的命太好,鏖战了那么多年,死了两代帝王,最后基本上是轻松入关,收拾残局。
其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那就清朝一直以来都认为他是为大明报仇,因为他的社稷江山并不是从大明手里夺来的,而是从大顺手里继承的,这也是他后来几乎是名正言顺地收拾南明的原因。
好了,关于《明清战争史略》,今天就分享这么多,终于,我也算是恶补了一下我国历史的大事儿,因此,下面,我打算再深入下去,下一期和大家分享来自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