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致梁再冰手稿,1937年7月 笔墨最浓重的第七,林徽因跟女儿强调家国大义。

“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

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再就是关心女儿,叮嘱她:

“你做一个小孩,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好,读书要好。”

战时半流亡的日子里,一位母亲能够如此平静地向儿女传达这种“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冷风中”的大义与家国担当,这是撼动人心的民族气节。

林徽因、梁再冰、梁从诫16岁,林徽因跟着父亲林长民游欧时,从父亲那听来三条“指令”。

“第一,要增长见识;第二,要学习领悟父辈的胸怀和格局;第三,要扩大眼光,养成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而后成家立业,她将这三句期许谨记心中,传递给自己的子女。梁再冰和梁从诫的眼界和格局,乃至读书习惯,自小就卓越出群。

其中最能影响一双子女的,是在艰辛的生活里,母亲的韧性。

不管怎样的逆境,都压不跨,折不断。

梁再冰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和百科全书,北大毕业后到新华社工作,做职业记者。

后又与丈夫一起被先后派驻到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驻外记者工作多年,直到1991年退休。

她在文章里写, “母亲教会我们勇敢,教会我们乐观,教我们在强敌面前不能失了中国人的气节和风骨。”

“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弄得,我们当时的屋子很破,她每天就大把大把的野花往家里花瓶里放,整个屋子特别温馨,可爱。

她就是这样,只要有一点机会,就要把自己搞得像模像样。”

无论世人如何诟病、抹黑林徽因的情感经历,都掩盖不了她的灼灼风华。

她是参与设计国徽的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家。

她是抢救濒临停业的景泰蓝工艺的清华大学教授。

她在“摘除一个肾、肺病咳血”的情况下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符文雕饰。

林徽因的一生,和她亲自培养出来的两个孩子,就是她最绚烂的作品。

1942年在病榻上林徽因与梁思成、梁再冰等合影

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