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为赚取卢俊义上山为寇,吴用设下重重圈套,其中最不要脸的一招,是把一首藏头反诗栽到卢俊义头上——“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
四句诗,每句第一字,组成“卢俊义反”。
这首藏头诗,在小说中总共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在卢宅,扮成算命先生的吴用吓唬卢俊义将有血光之灾,说破解办法是外出躲避,并口述四句诗让卢员外写在墙壁上,日后定会应验;
第二次,是卢俊义到了梁山之下,为众好汉围堵,水泊中划船而出的阮小二唱出四句诗;
第三次,是在卢俊义被留梁山,吴用打发李固下山时,对这个与卢夫人有私情的管家说卢俊义早有反心,家里墙上题有藏头反诗。
反诗三次出现,其内容前两次完全一样,最后一次的后两句却做了改动,成了——“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
有人说,卢俊义藏头反诗前后不一,是因小说在流传过程中出现错讹,甚至有人说这是作者施耐庵笔误所致。
这怎么可能!
我认为,反诗前后不一,不光不是笔误或误传所致,反而是作者故意为之,因为反诗每次出现都有其特定意义,内容不同,作用也不同,这正是吴用赚取卢俊义阴谋中设定好的环节。
下面,通过解答有关藏头诗的三个疑问,看看其间的机巧。
一、藏头诗内容有何不同?
两首藏头诗,前两句都一样:“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差别在后两句,第一首是“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第二首改成“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
很明显,第一首的后两句,是顺着吴用忽悠卢俊义将遭血光之灾说的,让他“反躬逃难”;而第二首直接说有人提剑造反,要“斩逆臣头”。
二、修改内容是因为什么?
吴用为何改后两句诗?原因很简单:读诗或听诗的人不同。第一首反诗,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吴用说给卢俊义,第二次是阮小二唱给卢俊义,对象都是卢俊义;第二首反诗,则是吴用说给管家李固听的。
三、对象不同为何得改内容?
说给不同的人听,为什么内容得改?原因也简单:给卢俊义听的诗是要骗他自行前往梁山,自然不能有明显的造反意思——以卢俊义的脾气,听到“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肯定当场就炸了,说不定一家伙把吴用给削了;而吴用说给李固听的诗,就是明示卢俊义已造反,你赶紧回去向官府告发吧。
至于李固回到家,看到墙上写的究竟是“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还是“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却不重要了,因为他要的只是证明卢俊义造反,两首诗虽然前后不一,但藏头都是“卢俊义反”四字,这就足够了!
李固也正是这样做的,他很快串通卢俊义老婆向官府告发,说卢俊义成了梁山头领,家里有藏头反诗为证。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赚取卢俊义落草的反诗之所以前后不一,是吴用故意为之。或者说,反诗本来只有一首,就是吴用口述、卢俊义写在自家墙上那首,而后来出现的修改版,是吴用专门说给李固听以达到他陷害卢俊义之目的。
近百万字的一部《水浒传》,不是没有错讹,但卢俊义反诗的前后不一致,不光不是错讹,反而是一处精彩之笔。好个施耐庵,真真令人佩服!
(作者:飞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