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quantum)是 现代物理 的重要概念。即一个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
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quantus,意为“有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物质”,它最早是由 德国 物理学家M·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他假设 黑体辐射 中的 辐射能量 是不连续的,只能取能量 基本单位 整数 倍,从而很好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的实验现象。
后来的研究表明,不但能量表现出这种不连续的分离化性质,其他 物理量 诸如 角动量 自旋 、电荷等也都表现出这种不连续的 量子化 现象。这同以 牛顿力学 为代表的 经典物理 有根本的区别。量子化现象主要表现在 微观 物理世界。 描写微观物理世界 的物理理论是量子力学。
自从普朗克提出量子这一概念以来,经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玻恩等人的完善,在20世纪的前半期,初步建立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将量子力学视为理解和描述自然的基本理论。
一个物理量如果存在 最小的 不可分割的 基本单位 ,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量子英文名称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quantus,意为“有 多少 ”,代表“相当数量的某物质”。在物理学中常用到量子的概念,指一个不可 分割 的基本个体。例如,“光的量子”( 光子 )是一定频率的 的基本能量单位。而延伸出的 量子力学 量子光学 等成为不同的专业研究领域。其基本概念为所有的有形性质是“可量子化的”。“量子化”指其物理量的 数值 是离散的,而不是连续地任意取值。例如,在 原子 中,电子的 能量 是可量子化的。这决定了原子的稳定性和发射光谱等一般问题。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将量子力学视为了解和 描述 自然的基本 理论
通俗 地说,量子是能表现出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 单元

量子 提出概念

经典物理学 中,根据 能量均分定理 :能量是 连续 变化的,可以取任意值。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发现很多 物理现象 无法用经典理论解释。当时德国物理界 聚焦 黑体辐射 问题的研究。1900年左右,M· 普朗克 试图解决黑体辐射问题,他大胆提出量子假设,并得出了 普朗克辐射定律 ,沿用至今。普朗克提出:像原子作为一切物质的构成单位一样,“ 能量子 ”( 量子 是能量的最小单位 。物体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只能以能量量子的方式进行。普朗克在1900年12月14日的德国物理学学会会议中第一次发表能量量子化 数值 、一个分子 摩尔 (mol)的数值及 基本电荷 等。其数值比以前更准确,提出的理论也成功解决了黑体辐射的问题,标志着 量子力学 的诞生。
1905年,美国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 把量子概念引进光的 传播过程 ,提出“光量子”( 光子 )的概念,并提出光同时具有 波动 粒子 的性质,即 的“ 波粒二象性 ”。
20世纪20年代,法国物理学家 德布罗意 提出“ 物质波 ”概念,即一切物质粒子均具备 波粒二象性 ;德国物理学家 海森伯 等人建立了量子 矩阵力学 ;奥地利物理学家 薛定谔 建立了量子 波动力学 量子理论 的发展进入了量子力学阶段。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 狄拉克 完成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之间的数学等价证明,对量子力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两大理论体系—— 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成功地结合起来,揭开了 量子场论 的序幕。量子理论是 现代物理学 的两大基石之一,从 微观 层面理解宏观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量子假设的提出有力地 冲击 经典物理学 ,促进物理学进入微观层面,奠基 现代物理学 。但直到现在,物理学家关于量子力学的一些假设仍然不能被充分地证明,仍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
量子物理学 是研究 微观粒子 运动规律的学科,是研究 原子 分子 以至 原子核 基本粒子 的结构和性质的基本理论
量子理论 的突破首先出现在 黑体辐射 能量密度 频率 的分布规律上 。1900年10月,由于 普朗克 解释 黑体辐射现象 ,将维恩定律加以改良,又将 玻尔兹曼 公式重新诠释,得出了一个与实验数据完全吻合 普朗克公式 来描述黑体辐射。
普朗克提出能与观测结果很好地符合的简单公式, 实验物理学家 相信其中必定蕴藏着一个尚未被揭示出来的科学原理。
普朗克发现,如作如下假定则可从理论上导出其黑体辐射公式:对于一定频率ν的 辐射 ,物体只能以hν为能量单位吸收或 发射 它,h称之为 普朗克常数 。换言之,物体吸收或发射 电磁辐射 ,只能以量子的方式进行,每个量子的能量为E=hν,称为作用量子。
经典力学 来看,能量不连续的概念是绝对不允许的 。但是在诠释这个公式时,通过将物体中的原子看作微小的量子 谐振子 ,不得不假设这些 量子谐振子 的总能量不是连续的,即总能量只能是离散的数值( 经典物理学 的观点恰好相反)。普朗克进一步假设单独量子谐振子吸收和放射的辐射能是量子化的,这一观点严重地冲击了经典物理学。 量子论 涉及 物质运动形式 和运动规律的根本变革。
首先注意到 量子假设 有可能解决经典物理学所碰到的其他疑难的是 爱因斯坦 。他试图用量子假设去说明 光电效应 中碰到的疑难,提出了 光量子 概念,认为 辐射场 就是由光量子组成。每一个光量子的能量E与辐射的频率ν的关系是E=hν。采用光量子概念之后,光电效应中出现的疑难随即迎刃而解。
至此普朗克提出的能量不连续的概念,才逐渐引起物理学家的注意 。就这样,一位谨慎的物理学家 普朗克 掀起了20世纪初量子 物理学革命 的帷幕。

量子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 就是在克服早期量子论的困难和局限性中建立起来的。在普朗克—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和玻尔的原子论的启发下,法国物理学家L. 德布罗意 分析了光的微粒说与 波动说 的发展历史,并注意到 几何光学 与经典粒子力学的相似性,根据类比方法设想实物(静质量 m ≠0的) 粒子 也和光一样,具有 波粒二象性 ,且这两方面必有类似的关系相联系,而普朗克常数必定出现在其中。他假定与一定能量E和动量p的 实物粒子 相联系的波(称为“ 物质波 ”)的频率和 波长 分别为ν=E/h,λ=h/p,称为德布罗意关系式。他提出这个假定一方面是企图把作为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光和 m ≠0的实物粒子)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亦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微观粒子能量的不连续性,以克服 玻尔理论 带有人为性质的缺陷。德布罗意把原子 定态 驻波 联系起来,即把束缚运动实物粒子的能量 量子化 与有限空间中驻波的 波长 (或 频率 )的离散性联系起来
奥地利 物理学家E. 薛定谔 注意到了德布罗意的工作,1926年初他提出了一个 波动方程 —— 薛定谔方程 ,是含波动函数对 空间坐标 的二阶 微商 偏微分方程 。薛定谔把原子的离散 能级 与微分方程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的 本征值 问题联系起来,成功说明了 氢原子 谐振子 等的能级和 光谱 的规律。几乎与此同时,W.海森伯与M. 玻恩 和E.约当建立了矩阵力学。矩阵力学的提出,与 玻尔 量子论 有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玻尔的对应原理思想对海森伯有重要影响(见 对应原理 )。它继承了量子论中合理的内核(如原子的离散能级和定态、 量子跃迁 、频率条件等概念),同时又摒弃了一些没有实验根据的传统概念(如粒子轨道运动的概念)。海森伯特别强调,任何物理理论中只应出现可 观测 物理量 (如光谱线的波长、光谱项、量子数、谱线强度等)。矩阵力学中赋予每一个物理量(如粒子的 坐标 动量 、能量等)以一个 矩阵 ,它们的 代数运算 规则与经典物理量不同,两个量的 乘积 一般不满足 交换律 。不久薛定谔就发现 矩阵力学 波动力学 是完全 等价 的。紧接着P. 狄拉克 和E.约当提出一种称为 变换理论 的更普遍的形式,指出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只不过是量子力学规律的无限多种表述形式中的两种
量子力学 是研究原子、分子以至 原子核 和基本粒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基本理论,是近代物理的基础理论之一。20世纪前的经典物理学只适于描述一般宏观条件下物质的运动,而对于 微观世界 (原子和 亚原子 世界)和一定条件下的某些宏观现象则只有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才能说明。另一方面,物质属性及其 微观结构 只有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才能得以解释 。所有涉及物质属性和微观结构的问题,无不以量子力学作为理论基础
当物体被加热,以 电磁波 的形式散发红外线辐射。物体变得炽热时,红色波长部分开始变得可见。大多数 热辐射 是红外线,除非物体变得像太阳的表面一样热,但当时的实验室内不能够达成这种条件而且只可以 量度 部分 黑体 光谱
能量E、 辐射 频率f及温度T可以被写成:
h 是普朗克常数及 k 玻尔兹曼常数 。两者都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基础能量的量子是hf。可是这个单位正常之下不存在并不需要量子化。
微观粒子 量子论 诠释。 物质的 粒子性 由能量E和 动量 p刻划,波的特征则由频率f和其 波长 λ表达,这两组 物理量 普朗克常数 h(h=6.626×10 -34 J·s)联系。
由E=hv,E=mc 2 联立两式得:
m=hv/c 2 (这是 光子 的相对论质量),而p=mc,则p=hv/c(p为 动量
德布罗意关系 λ=h/p,和量子E=hv,这两个关系式表征 波动性 粒子性 的统一。 物质波 微观粒子 ,如光子、电子等的波动,具有 波粒二象性
量子通信的基本思想主要由Bennett等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起相继提出,主要包括量子密钥分发(quantum key distribution, QKD)和量子态隐形传输(quantum teleportation)。 量子密钥分发 可以建立安全的通信密码,通过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可以实现点对点方式的安全经典通信。这里的安全性是在数学上已经获得严格证明的安全性,这是经典通信迄今为止做不到的。现有的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可以实现百公里量级的量子密钥分发,辅以光开关等技术,还可以实现量子密钥分发网络。量子态隐形传输是基于 量子纠缠态 的分发与量子联合测量,实现量子态(量子信息)的空间转移而又不移动量子态的物理载体,这如同将密封信件内容从一个信封内转移到另一个信封内而又不移动任何信息载体自身。这在经典通信中是无法想象的事。基于 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 量子存储技术 量子中继器 可以实现任意远距离的量子密钥分发及网络。
量子通信的实现基于 量子态传输 。为便于传输,现有的量子通信实验一般以光子为量子态载体,其表现形式即为光子态传输。量子信息的编码空间以光偏振为主。
2022年9月,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磁性半导体溴化铬中的磁振子可与激子配对,激子准粒子会发光。 这一结果可被视作量子转导,也就是将一个“量子”能量转换为另一个能量。
2022年10月, 首个量子可扩展算法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