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是一本相当深刻的人生教科书!被称作“东方人智慧珍品”。 它与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其作者是清代的王永彬,很可惜对他的历史记载很少,但仅凭《围炉夜话》一书我们就可以断定他绝不是一位等闲之辈。
围炉夜话它教给人们怎样超越自己达到心灵的净化。想一想,“鹅毛大雪天,夜深人静时。红泥小炉、一壶好茶、半坛清酒,情酣时,意浓处。”结束一天的喧嚣,围炉而坐,品品茶,饮饮酒,说说话。任门外大雪纷飞,屋内宁静温馨,“风平浪静中,见人生之真谛;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白昼里浊浊尘俗的种种烦闷,都会在这寂静的夜里、暖暖的炉边升华为对生活的洞察、对生命的感悟,这是多么的悠闲和惬意。
也许就是在这样的夜里,清代王永彬先生写出了这样的《围炉夜话》,平淡而优美的话语,娓娓叙出琐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不偏激、不做作,就如夏日里的一杯清凉的薄荷水,让人从善如流,神清气爽。
原 文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译 文 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会因自己的方便而使别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读书必须自己切实地用功,因为学问是自己的,别人不能代替。
原 文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译 文 天地将永远存在,无穷无尽,生命却是有限的,时间过去一天,人的寿命就要减去一天。人的荣华富贵是命运注定,不由人心所想,而学海是无边无际的,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只要用功一分,知识便会增长一分。
原 文 清贫乃读书人顺境,节俭即种田人丰年。
译 文 对于读书人来说,清高而贫穷才是顺遂的日子;对于种田人而言,做到省吃俭用,就是丰收的年头。
原 文 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心不外驰,气不外浮,是读书人两句真廖。
译 文 田地要竭力所用,不能浪费;人要努力耕作,不要偷懒,这是种田人要记住的两句话。心不异想天开,气不向外散,这是读书人的两句诀窍。
原 文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译 文 有才能的人,一定勤于修养,不露锋芒。就像未经提炼、琢磨的金石一样,虽不令人注目,但天长地久,便知其实在价值。求学问的人,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要像流水与飘浮的行云,永远不停息地前进。
原 文 儒者多文为富,其文非时文也;君子疾名不称,其名非科名也。
译 文 读书的人以文章多为财富,但并不是指一些应付性的考试文章;有道德的人所担忧的是名声不能被人们称道,但这个名声不是科举之名。
原 文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的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译 文 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名声和利益,当时庆幸,但终究会成为灾祸,若能咬紧牙关,忍耐度过,最后则会苦尽甜来。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对事情是否尽心,讲信用,并不在挖空心思,用尽机谋;书读得好的人,不仅在于文章之华美,还在于他的品德是否高尚。
原 文 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译 文 贫穷到了极点,以至于难以生存之时,只要力求节俭,总是能够摆脱困境的。天生的愚笨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学习比别人勤奋,还是可以赶上甚至超过别人。
原 文 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谋富贵矣。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饥,此衣食之实用也,而后世乃假以显荣华矣。
译 文 耕田种地是为了糊口活命,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这是耕种和读书的本意,然而它却被后世之人当作谋求富贵的手段。穿衣是为了遮羞,食物是为了充饥,衣食原本是为了实际上的需要,现在却被人们用来彰显豪华奢侈。
原 文 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
译 文 求学问不外乎“静”和“敬”两个字。要教导他人,首先要去掉“骄”和“惰”两个字。
原 文 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译 文 在富有的时候不愿全心读书,在显达的时候不愿多积阴德,一旦错过了这些良机实在可惜。年少的人不肯敬奉长辈,愚昧的人不肯向贤者请教,这是十分明显的不祥之兆!
原 文 何谓享福之人,能读书者便是;何谓创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译 文 什么人才是能享福的人呢?就是懂得读书并能由书中得到喜悦的人。什么人才是善于建立家庭的人呢?就是能够教育出好子弟的人。
原 文 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跟。
译 文 看书必须心明眼亮,要能识辨并摒弃糟粕,吸取其中的精华。做人则要站稳立场,坚持正确的原则,才算一个有远见,不随波逐流的人。
原 文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译 文 读书不管天资的高下,只要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遇到疑难问题,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遇事问个为什么,总有一天会通晓事理,无所滞碍。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怕自己出身低微,只要为人忠实,做事稳重踏实、不三心二意,所作所为没有一丝马虎或违背道义之处,便足以能够得到家乡父老的尊敬,成为世人的楷模。
原 文 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
译 文 把读书当作终身事业的人,就该懂得读书会得到乐趣;抱着做善事之心的人,不必强求得“善人”的名声。
原 文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对圣贤言语,必要在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译 文 与朋友交往,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虚心学习,这样会终身受益;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的话,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逐渐做到,如此才算是真正体会了书中言语的含义。
原 文 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无真见。
译 文 河川学习大海的兼容并蓄,最终能汇入大海,所以,一个人追求学问与道德的心也应该如此,永不停息。田里的莠草长得很像禾苗,但它并不是禾苗,因此,深究事理的人,不能没有真知灼见,否则容易受蒙蔽。
原 文 耕读固是良谋,必工课无荒,乃能成其业;仕宦虽称贵显,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荣。
译 文 做庄稼与读书并举固然是好办法,总要求学向上而不至于荒疏,才能成就功业。做官虽然富贵显达,但是如果为官而有错,也并不见得是光荣的。
原 文 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为人全无好处,欲邀福庆,从何得来?
译 文 读书如果没有下功夫苦读,却妄想显达荣耀,天下哪里有这种道理呢?做人对他人毫无益处,却妄想获得福分和喜事,从哪里得来呢?
原 文 意趣清高,利禄不能动也;志量远大,富贵不能淫也。
译 文 对于意趣高雅、意志高尚的人来说,金钱和禄位是无法改变他们心志的。志向远大,胸怀坦荡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迷乱心志而陷入其中。
原 文 饱暖人所共羡,然使享一生饱暖,而气昏志惰,岂足有为?饥寒人所不甘,然必带几份饥寒,则神紧骨坚,乃能任事。
译 文 人人都羡慕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然而,纵使一生都享尽物质饱暖的生活,精神却昏昧怠惰,那又会有什么作为呢?忍受饥寒是人们最不愿意的事,但是,饥寒却能策励人的志气,使人精神抖擞,骨气坚强,这样才能使人承担重任。
原 文 无论作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
译 文 不管做哪一种人,最重要的是不可有嫌贫爱富、以财势来度量人的习气。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绝不可有粗俗浮躁之心。
原 文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讲大经纶,只是落落实实;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
译 文 贫穷和地位卑贱,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可耻的是因贫穷卑贱而去谄媚奉承他人,想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施舍。富贵并不就一定是十分光荣的事,光荣的是富贵而帮助他人,有利于社会。讲经世治国的学问,必须明白实在,真正有学问的人,决不会高谈无稽怪诞的言论的。
原 文 身不饥寒,天未曾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译 文 自身没有受到饥饿寒冷的痛苦,这是上天不曾亏待我;如果我的学问无所进步,我哪有颜面对天呢?
原 文 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
译 文 纵使家境贫寒,也要让子孙读书;虽然身居尊位,是高贵之人,也不可忘记耕种收获的辛劳。
原 文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译 文 一个人的志气不能不高,如果志气不高,就容易为不良的环境所影响,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一个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太大就会舍弃眼前可行的事,而去追求遥远而又无法实现的目标,很难有什么成就。
原 文 郭林宗为人伦之鉴,多在细微处留心;王彦方化乡里之风,是从德义中立脚。
译 文 郭林宗审察日常的事务,往往在人们忽视的细节方面提高警惕;王彦方教导乡里的风气,总是以道德和正义作为基本。
原 文 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译 文 一个人能否被人称道,不在于他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他的道德好坏。世人所相信的,是那些遇事能踏实去做的人,而不是那些夸夸其谈,只会吹牛的人。
原 文 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译 文 没有钱财不能算作贫穷,没有学问才是真正的贫穷;没有地位不能算作卑下,没有羞耻心才是真正的卑下;活不长久不算短命,没有做过值得称颂之事的人才算短命;没有儿子不算孤独,没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的孤独。
原 文 有守虽无所展布,而其节不挠,故与有猷有为而并重;立言即未经起行,而于人有益,故与立功立德而并传。
译 文 能遵守道义而气节不变,虽对道义无发展之功,却有守节不屈之志,所以和有贡献有作为同等重要。在文学上宣扬道理,虽然并不以行动来加以表现,但是已使闻而有信者获得利益,因此这和直接建立事业与功德是同样不朽而为人所传颂。
原 文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则向善必笃也;听切实话,觉得津津有味,则进德可期也。
译 文 碰到年龄大怀有德性的人,便诚恳地向他请求教诲,那么这追求修养之心必十分深重。听到实在的语言,便觉得十分有滋味,那么这个人德业的进步必是可以预料得到的。
原 文 观周公之不骄不吝,有才何可自矜?观颜子之若无若虚,为学岂容自足?门户之衰,总由于子孙之骄惰;风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
译 文 周公制礼作乐,被人们推崇为周朝的圣人,但是,他却不因为自己有才德,就对他人持有傲慢和鄙夷的态度。有才能的人怎么能自以为了不起呢?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却“有才若无,有德若虚”,不断虚心地学习。求学问哪里可以自满呢?家庭的衰败,总是因为子孙的骄横与奢侈,而社会风气的败坏,多是因为人们过度的奢侈淫乱所致。
原 文 见人善行,多方赞成;见人过举,多方提醒,此长者待人之道也。闻人誉言,加以奋勉;闻人谤语,加以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译 文 见到别人好的言行,要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宣扬,赞颂;见到他人有过失的言行,应及时地提醒、规劝,这是年纪大的人为人处世的原则。听到他人对自己称颂的言语,就应该再接再厉,勤勉踏实地继续做下去;听见他人对自己的中伤之言,就要加以警惕,引以为戒,这是有道德的人修身养性的结果。
原 文 知往日所行之非,则学日进矣;见世人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
译 文 反省、检视自己,能认识到自己过去有许多做得不对的地方,那么,你的学问就会不断地增长;如果能发现并自觉地学习别人的优点,那么你的道德就会日益高尚。
原 文 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
译 文 要有至真无妄的性情,必须先要有真正的修养;要做出不朽的文章,必须先要有远大的见识。
原 文 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译 文 追求完美的理想,可以用在自身的修养上,却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容易满足的心理,可以用在环境的适应上,却不能用在读书求知上。
原 文 自伐从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者,可为大戒;仁字从人,义(羲)字从我,讲人讲义者,不必远求。
译 文 “伐”字的右边是“戈”,“矜”字的左边是“矛”,戈、矛都是的古代的兵器,有杀伤之意,从这两字的意思来看,自命清高的人应有所感受,加以警惕。“仁”字左边是“人”,“义”字的下边是“我”。可见,要讲仁义,并不在远处,只要有人有我就可以切实实行。
原 文 严近于矜,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谦似乎谄,然谦是虚心,谄是媚心,故处世贵谦,而不可谄。
译 文 严肃庄重易造成的错觉是傲慢,可是严肃庄重是正直之气,傲慢却是一种怪僻的脾气,所以律己最好是严肃庄重,而不要傲慢。谦虚有时看起来象是谄媚,然而谦虚是待人有礼不自满,谄媚却是因为有所求而讨好对方,所以处世应该谦虚,绝不可谄媚。
原 文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译 文 能知晓自己的过错而加以改正,那么便是圣人的门徒;攻击恶人太过于严厉,终会成为君子的过失。
原 文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医。
译 文 人只要染上了随便的毛病,这个人便无法振作起来;一个人的心性只要流于世俗,就是用药物也无法医治了。
原 文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译 文 如果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便会停止追求进步;而把自己评估得太低,便会失去振作的信心。
原 文 无执滞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气,便非本色人。
译 文 没有执着滞碍的心,才是通达事理的人。怀着矫揉造作的习气,便无法认识真正的自我。
原 文 气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无足取;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
译 文 如果一个人不能心平气和地为人处事,过于情绪化,则断定他在学问和做事上,不会有什么值得效法之处;一个人的言语如果虚伪不诚实,喜欢欺骗别人,无论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装饰得多崇高,同样会令人怀疑。
原 文 多记先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闲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规箴。
译 文 多多记忆过去圣贤人的格言警句,心中才会有正确的主见。经常看看并分析他人做事的得失,便可当作我们处事的准则。
原 文 心能辨事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译 文 心中能辨别何为对的,何为错的,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果断地做出决定;人能不忘记廉耻,有自尊心,在社会上为人处世,自然就会正直,不做任何卑鄙污秽的事。
原 文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译 文 广博地吸收学问,坚定志向,真诚地向他人请教,细心思考,这些是追求学问的重要功夫;心神安静,气不浮躁,拥有深刻的智慧和坚定的勇气,这些是做大事必须具备的能力。
原 文 世之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
译 文 人世间说到快乐之事,都只说读书的快乐和田园生活的快乐,由此可知只要努力地做好本身的工作,便是最安乐的境地;古人说到忧心之处,必定都是忧天下百姓的痛苦,忧朝廷中政事清明与否,由此可知身负重任的人,真是用心良苦。
原 文 莫之大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译 文 许多莫大的灾祸,往往都是由于一时冲动,不能控制自己而闯下的。所以做人凡事不可以不谨慎,必须学会容忍。
原 文 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后,畅则无咎也;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
译 文 凡事小心谨慎的人,必定先谋求好的结果,所以办事顺利,从而避免了过错和失败。凡是官居高位的人,很难维持长久,一旦达到顶点,就开始走向反面。
原 文 和平处世,勿矫俗以为高;正直居心,勿机关以为智。
译 文 为人处事要心平气和,不应故意违背习俗,自命清高;待人之心要公正刚直,不能居心叵测,耍花招,卖弄聪明。
原 文 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耍亦无多;维静而镇之,则自止矣。谗人之簸弄挑唆,情形虽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译 文 蛮横而不讲理的妇人,任她哭闹,恶语伤人,也只不过那些伎俩。只要稳定情绪,不去理睬她,她自然没意思,逐渐地会终止吵闹。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的人,不断地用言语来伤害别人,自己似乎被他逼得走投无路。如果不把那些谗言诽语放在心上,听若不闻,那么他自然会停止说那些无益的言辞。
原 文 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祸出于口,而口则有唇,阖之可以防祸也。
译 文 人的精神往往经由眼睛来传达,而眼睛则有眼皮,合起来可以养神。祸事往往由说话造成,而嘴巴则有两片嘴唇,闭起来就可以避免招祸。
原 文 有生资,不加学习,气质究难化也;慎大德,不矜细行,形迹终可疑也。
译 文 天资虽然不错,但如果不加强学习,脾气性情还是很难有所改善的。只在大行为上面留心谨慎,却在小节上不加留心,最终,人们对他的言行还是难以信任。
原 文 守身必严谨,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译 文 保持高尚节操,必须十分严谨,凡是足以损害自己节操的行为,都应该戒除。要用宁静寡欲涵养自己的心胸,凡是会使我们心灵疲惫不堪的事,都不要去做。
原 文 古人比父子为乔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译 文 古时代的人,把父子喻为乔木和梓木,把兄弟喻为花与萼,把朋友喻为芝兰香草。因此心想敦睦人伦的人,由万物的事理可推及人伦之理。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各府、州、县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贡生)为“明经”,称举人为“孝廉”,读书人有这些美誉之称,因此应明白自己应具有的内涵。
原 文 和为祥气,骄为衰气,相人者不难以一望而知;善是吉星,恶是凶星,推命者岂必因五行而定。
译 文 温和是吉祥的征兆,骄傲是衰败的使者,看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吉祥与衰败。善良就是吉星,狠毒就是煞星,算命的人又哪里必须按照五行才能论断吉凶?
原 文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惕也;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
译 文 如果普通的人突然遭受灾祸忧患的打击,一定可以重整旗鼓,再次振兴,因为突然的祸患使他产生了警戒自励之心。如果是著名人物的声名、成就逐渐趋于消弥和衰败,其情势则成因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原 文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花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译 文 观赏红霞时,领悟到鲜艳而美丽的生命;观赏白云时,欣赏它卷舒自如的曼妙姿态;观赏山岳时,领悟到它雄伟、灵秀的气概;观赏大海时,欣赏到它的雄壮、宽阔。因此,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细心体会,那么,天地之间无处不是好文章。面对翠竹,应该学习它的谦虚谨慎精神;面对黄花,能学习到身处乱世而应有的高风亮节;面对松柏,能学习到身处逆境而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芷兰香草,能获得优秀品格的幽香熏陶。那么在游玩与观赏之中,没有一个地方不值得我们学习,处处皆是良师益友。
原 文 一室闲居,必常怀振卓心,才有生气;同人聚处,须多切直话,方见古风。
译 文 闲散居处时,一定要时常怀着策励振奋的心志,才能显出活泼蓬勃的气象。和别人相处时,要多说诚实而正直的话,这样才具有古人处世的风范。
原 文 人虽无艰难之时,却不可忘艰难之境;世虽有侥幸之事,断不可存侥幸之心。
译 文 人即使处在顺境之中,也不可忘却人生还有逆境的存在;世上虽偶然会有些意外收获的例子,但是心中不可抱着不劳而获的想法。
原 文 忠实而无才,尚可立功,心志专一也;忠实而无识,必至偾事,意见多偏也。
译 文 如果一个人竭尽心力,即使没有什么才能,只要专心致志地工作,还是可以立下一些功劳。反之,如果这个人忠心尽力,却没有远见卓识,必定会出现一些偏见,将事情弄砸的。
原 文 人生境遇无常,须自谋一吃饭本领;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译 文 人生中的环境和遭遇是变化不定的,自己一定要具有谋求财富,足以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才不致于使自己受到困扰;人生光阴是很短暂的,且易于流逝,一定要及早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奋斗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原 文 义之中有利,而尚义之君子,初非计及于利也;利之中有害,而趋利之小人,并不顾其为害也。
译 文 在义行之中会获得利益,这个利益是重义理的君子始料不及的;在谋利中也会有不利的事出现,这是一心求利的小人不愿得到却偏偏会得到的。
原 文 德泽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行事者须当自信。
译 文 自己品德不高,恩泽太薄,即使家中出现了好事,未必就是幸运,得意的人还自以为了不起。上天是最公平的,人能尽心尽力,就不会白费力气,做大事的人尤其要有信心。
原 文 道本足于身,切实求来,则常若不足矣;境难足于心,尽行放下,则未有不足矣。
译 文 真理本来就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充实而无所缺乏,如果切切实实地追求,永远都难以满足。外在的事物很难使人心的欲念得到满足,倒不如全然放下,这样就不会有不满足感了。
原 文 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存,可知人心足恃也;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而知天道好还也。
译 文 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誓言灭楚,终于攻破了楚的都城郢,鞭仇人之尸。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要保全楚国,终于获得秦军救援,使楚国不致灭亡。由此可见,人只要下决心去做,一定能办得到。秦始皇灭东周那一年,灭秦立汉的刘邦也出生了。梁武帝灭南齐的那一年,归降梁武帝的侯景,后来亦反叛梁朝。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原 文 夙夜所为,得毋抱惭于衾影;光阴已逝,尚期收效于桑榆。
译 文 从早到晚的所做所为,暗中想来没有一件是有愧于心的。人生的光阴虽已经逝去,但是总还希望在晚年能看到自己一生的成就。
原 文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心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译 文 心统治着人的五官及全身,可以说是身体的主宰,一定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使言行不致出现差错。人的脸是合眉、眼、鼻、口而成形,若将两眉当作是部首的草字头,把两眼看成一横,鼻子为一竖,下面承接口,恰巧为一个“苦”字。由此可知,人的一生是苦多于乐,没有安逸享乐的时候。
原 文 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则吉凶可鉴也;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则细微宜防也。
译 文 如果不以水为镜,而用人为镜来对照自己,那么就能预知许多事情的吉凶祸福。在高山上不易摔倒,在小土堆上却容易跌倒,由此可知,愈是细微的小事,愈要谨慎小心。
原 文 自虞廷立五伦为教,然后天下有大经;自紫阳集四子成书,然后天下有正学。
译 文 自从舜帝令契为司徒,教百姓以五伦为纲常,从此后天下才有不可变易的人伦大道;自从朱熹集《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为四书,天下才确立了能够为一切学问奉为准则的中正之学。
原 文 不必于世事件件皆能,惟求与古人心心相印。
译 文 对于世界上种种事情不必样样知道得很清楚,但是一定要对古人的心意彻底了解,并且心领神会。
原 文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
译 文 有志气的人在处理事情时,不考虑这样做给自己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只考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读书人在著书立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立论公正,论据确凿,如果还能做到精要详尽,那就更为可贵了。
原 文 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
译 文 这小小的板凳,可以暂且坐着,人生许多美好的时光,不要让它偷偷溜走。
原 文 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译 文 人人都想显贵,但是请问一旦做了官,要怎样去推行政策和事务,改善百姓的生活呢?人人都希望富有,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一旦腰缠万贯,又如何将这些钱用到有益之处呢?
原 文 山水是文章化境,烟云乃富贵幻形。
译 文 文章就如山水一样,只是幻化的境界;富贵好比过眼烟云,只是虚无的影像。
原 文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译 文 用正直的道理去教导他人,即使他人不听从,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千万不要委曲求全,于理有损;以一颗真诚之心对待他人,他人或者因为不能了解而有所误会,经过很长时间他自然会明白你的心意,不必急着去向他解释清楚。
原 文 求个良心管我,留些余地处人。
译 文 希望自己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自己时时不违背它。为别人留一些退路,让别人亦有容身之地。
原 文 宾入幕中,皆沥胆披肝之士;客登座上,无焦头烂额之人。
译 文 凡是被自己视为可信任的朋友而与之商量事情的人,一定是与自己能相互竭尽忠诚的人。能够被自己当作朋友,在心中有一定地位的人,必定不是一个言行有过失或行为不正的人。
原 文 何者为益友?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何者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译 文 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益友呢?凡遇到我做事有错误的地方,肯规劝我的便是益友。什么样的人算是小人呢?凡遇到自己做错事,只会一味地因私利而偏袒自己过失的,便是小人。
原 文 能结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肯亲近耆德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译 文 能与正直的人交朋友,自己也会获得很好的名声;虚心向德高望重的老者亲近求教,这样的人家必然常有善事,有助于家庭兴旺。
原 文 人得一知己,须对知己而无惭;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译 文 人生难得一知已,在面对知己时应该毫无惭愧之处;读书的人既然读了很多书,总要把学问用到现实中去,才不枉然。
原 文 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译 文 经常卖弄聪明,还不如一辈子谨守愚拙,这样至少不会出差错。不加选择地交朋友,倒不如闭门读书。
原 文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
译 文 出自真心结交的朋友,往往能将友情维持长久。在平静中度日,能延年益寿。
原 文 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译 文 不去计较与他人争夺名利的成败,只求自己做事时增长了智慧和能力。
原 文 治术必本儒术者,念念皆仁厚也;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虚浮也。
译 文 治理国家之所以一定要以儒家的方法为本,主要原因在于儒家的治国之道都出于仁爱宽厚之心。而今人之所以不如古人,在于今人所做的事情都十分虚浮。
原 文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为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译 文 孔夫子为什么厌恶“乡愿”呢?因为这种乡愿只是表面上看来忠厚廉洁,实际内心里并不是如此,可见得这种人虚伪矫饰,以假面孔待人;孔夫子为什么厌弃“鄙夫”呢?因为他们遇事不顾集体利益,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心重,是个不懂人生精神内涵的俗物。
原 文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译 文 “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所以人不可不讲信用。一个“恕”字,是与他人交往时最重要的品德,因此值得终身奉行。
原 文 但患我不肯济人,休患我不能济人;须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译 文 只怕自己不愿去帮助别人,不怕自己因能力不够不能去帮助别人。应该使人们不忍心欺侮我,而不是因为畏惧我而不敢欺侮我。
原 文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圣人不责人无过,惟多方诱之改过,遮人心可回也。
译 文 作为一个君王,虽然不下令使人多多放生,但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杀生灵,因为这样至少可以叫人爱惜有生命的物质。圣人不会过分要求一个人不犯错误,只是用各种方式,引导人们勇于改过自新。因为这样,才能使众人改恶从善,由邪道转变为正道。
原 文 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译 文 有权有势的人,即使在至亲好友的面前,也要显示出他作福作威的权势,哪知道权势也是不能长久的,如烟消云散一般的容易。奸恶邪佞之辈,即使在太平无事的日子中,也要为非作歹,哪晓得天地间终是有鬼神在暗中监视,奸险邪恶的行为总要归于失败。
原 文 与其使乡党有誉言,不如令乡党无怨言;与其为子孙谋产业,不如教子孙习恒业。
译 文 与其令乡亲对你称赞有加,不如让乡亲对你毫无怨言。与其替子孙谋求财富与田产,不如让他们学习长久谋生的事业。
原 文 耳目口鼻,皆无知识之辈,全靠着(俗作这)心作主人;身体发肤,总有毁坏之时,要留个名称后世。
译 文 眼耳鼻口,都是不能形成思想的器官,完全依赖心来作为它们的主宰。身体肌肤,在我们死后都会腐败毁损的,总要留下一个好名声让后人来称颂。
原 文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语言尖刻,终为薄福之人。
译 文 脾气暴躁,性格怪僻、执拗的人,多半是短命鬼;说话、处事过于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断定他并非有福之人。
原 文 行善济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为快意;逞奸谋事,事难必其稳便,可惜他徒自坏心。
译 文 做好事,帮助别人,他人因此得到保全或安逸,自己也会感到十分快乐。为了图谋私利,即使费尽心机,耍尽奸计,事情也未必如想象的那样进行的稳当便利。值得感叹的是这种人奸计不成,徒有一付坏心肠。
原 文 齐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读书在明理,识见不可不高。
译 文 治理家庭首先要将自己治理好,在说话和做事方面,一定要谨慎小心;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一定要使自己的见识高超而不低劣。
原 文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译 文 善于维持生计的人,并不是因为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能够使家中年纪无论大小,事情无分内外,每个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恒地将分内的事完成,这样做虽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却能在稳定中成长;善于办理事务的人,不一定有特殊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与不可行处加以判断,订立一个合理的计划,而且,并不一定要对自已有利益的事才去做。
原 文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谓予智,终是糊涂。
译 文 心甘情愿受人欺侮的人,一定不是懦弱之人;自认为聪明的人,终究是糊涂之人。
原 文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在忧愁、烦恼的时候,要有豁达而洒脱的胸怀,那么心里就会有春天般的温暖之感;在昏暗不明的环境里,要能保持就如见到光明时的心境,内心就能像青天白日般明亮无染。
原 文 家人长幼,皆倚赖于我,我亦尝体其情否也?士之衣食,皆取资于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译 文 家中的老小都依靠自己生活,自己是否曾经体会过他们心中的情感和需要呢?读书人在衣食上完全凭着他人的生产来维持,是否曾让他人也由他那里得到些益处呢?
原 文 但作里中不可少之人,便为于世有济;必使身后有可传之事,方为此生不虚。
译 文 成为乡里不可或缺的人,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了。在死后有足以为人称道的事,这一生才算没有虚度。
原 文 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是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译 文 世俗的风气越来越流于狡猾欺诈,但是,忠厚的人诚恳踏实,他们为人淳朴稳重,永远是众人学习的楷模。近代的习俗愈来愈崇尚奢侈浮华,不过,终究还是恬静平淡的日子,更加值得人回味。
原 文 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之中矣。
译 文 人生世间,都有天赋的良心,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兽无异。圣贤教导众人,总会指出一条平坦的大道,如果放弃这条路,就会陷入困难的境地中。
原 文 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译 文 君子做事,尽心尽力,力求忠诚信实,连妇人小孩都对他极为尊重,所以,君子的称呼并不枉然。小人为人处事狡诈,玩花招、耍欺骗,使得人人都对他避之不及,因此,名不虚传为小人。
原 文 肯救人于坑坎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于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译 文 尽心尽力地去救助陷于苦难中的人,胜于菩萨。能不受社会上的束缚,超脱于世俗的人,便可称为最杰出的人。
原 文 性情执拗之人,不可与谋事也;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
译 文 性情十分固执的人,往往无法和他一起讨论事情。性格开朗活泼乐观有知识的人,才可以和他谈论文学之道。
原 文 事若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
译 文 事情如果看它已然的样子,就可推之它未来的发展;人要尽力做到他的本分,其余的则听其自然地发展。
原 文 图功未晚,亡羊尚可补牢;浮慕无成,羡鱼何如结网。
译 文 想要有所成就,任何时候都不嫌晚,因为羊虽跑掉了,及时修补羊圈,事情还是可以补救的。羡慕是无作用的,希望得到水中的鱼,还不如赶快去织网。
原 文 处事有何定凭,但求此心过得去;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
译 文 做任何事,无论是好是坏,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只要求一点,问心无愧;创业不管是大是小,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
原 文 为人循矩变,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译 文 有些人只知道按规矩做事,而不知道规矩的精神所在,那么就与戏台上的木偶没有区别;做事如果只知因循守旧,而不知通权达变,那么只不过是照葫芦画瓢罢了。
原 文 数虽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数亦难违;变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无失,变亦能御。
译 文 运数虽有限定,但是君子只求所做的事合乎道理,若能合理,运数也不会违背理数。遇事应该防止意外,君子如果能持守常道,只要常道不变,再多的变化也能够防御。
原 文 势利人装腔做调,都只在体面上铺张,可知其百为皆假;虚浮人指东画西,全不向身心内打算,定卜其一事无成。
译 文 势利之人爱装模作样,喜欢表面上的铺张,由此可透视他的所作所为都为虚假。不合实际的人言不合乎义,东扯西拉,完全不从自己的内心上下工夫,可以断定他什么事也做不成。
原 文 正而过则迂,直而过则拙,故迂拙之人,犹不失正直。高而入于虚,华而入于浮,而虚浮之士,究难指为高华。
译 文 为人太过方正则容易不通世故,行事太过直率则显得有些笨拙,但这种人还不失为正直的人。理想过于高大会成为空想,重视华美有时会成为不实,这两种人终究不能成为真正高明美好的人。
原 文 聪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纩以塞耳,旒以蔽目睹矣;耕读何妨兼营,古人有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者矣。
译 文 聪明的人要懂得收敛,古代曾经有人用棉花塞住耳朵,用帽饰遮住眼睛来掩盖自己的聪明之举。耕种和读书可以兼顾,古代曾有人日出扛着农具去耕作,日落就手执经书来夜读。
原 文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
译 文 一心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很难享受到琴棋书画的乐趣;讲求生命的学者,不能没有经世济民的本领。
原 文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
译 文 明白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本领有限,就不致妄自尊大。眼看不发愤图强的后果如此惨重,就该振作精神,努力进取。
原 文 事当难处之时,只让退一步,便容易处矣;功到将成之候,若放松一着,便不能成矣。
译 文 做事遭遇困难的时候,只要能够退一步,便不难处理了。一件事将要成功的时候,只要稍有懈怠疏忽,便不能成功。
原 文 守身不敢妄为,恐贻羞于父母;创业还须深虑,恐贻害于子孙。
译 文 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胡作非为,不违法乱纪,是害怕自己做了不好的事,使父母遭受羞辱。开始创立事业时,更要深思熟虑,仔细选择,否则,将会贻害子孙,其祸无穷。
原 文 念祖考创家基,不知栉风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贻后世;为子孙计长久,除却读书耕田,恐别无生活,总期克勤克俭,毋负先人。
译 文 祖先创立家业,不知道经过多少的风风雨雨,受过多少的艰辛,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够衣食饱暖,遗留下财产给子孙后代。若要想为子孙做长远的打算,除了读书和耕种田地外,恐怕没有其它的了,长辈总是希望他们能勤俭生活,不要辜负祖先的辛劳。
原 文 成大事功,全仗赤心斗胆,有真气节,才算是铁面铜头。
译 文 能够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必须有勇敢的胆识,冒险的心境。真正有气节的人,才可能铁面无私,不畏权势。
原 文 济世虽乏资财,而存心方便,即称长者;生资虽少智慧,而虑事精详,即是能人。
译 文 虽然没有金钱与财物来资助别人,但是,只要处处方便他人,也是一位德高的长者。虽然天生的资质不够聪明,但是只要考虑事情时能做到周密、详细,也不失为一个能干的人。
原 文 和气迎人,平情应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时。
译 文 以温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人,用平静的心情来处理事情,用平等的态度去应对事物。以古人的高尚心志自相期许,守住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可利用的时机。
原 文 偶缘为善受累,遂无意为善,是因噎废食也;明识有过当规,却讳言有过,是讳疾忌医也。
译 文 偶尔做了好事,受到劳累或连累,就不再行善了,这就好比被食物梗住了喉咙,从此再不吃东西一样。明明知道是自己的错误,却讳忌不肯承认,这就如同生病怕人知道而又不肯医治一样。
原 文 富家惯习骄奢,最难教子;寒士欲谋生活,还是读书。
译 文 有财有势的人家弟子习惯了奢华自大,要想教导他们往往是很困难的;贫穷的人家想要过生活,还是苦读书成才的好。
原 文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人也,则体孔子之言以劳之(爱之能勿劳乎),勿溺爱以长其自肆之心。子弟习气已坏,教难行也,则守孟子之言以养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勿轻弃以绝其自新之路。
译 文 当子弟的天性尚未受到社会恶习感染时,教导他是容易的,因此应以孔子“爱之能勿劳乎”的方式去教导他,而不要过分溺爱,从而增长了他自我放纵的心。当子弟习性已经败坏,不易教导时,要依孟子“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的方式教导他,不要轻易放弃,使他失去自新的机会。
原 文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
译 文 我们常常看见,对子孙要求严格的,子孙比较容易成为才德兼备的人;姑息、溺爱子孙的,子孙的德行大多败坏。这完全是父亲或兄弟教育的关系。又常见到,有些后辈本来十分聪明,却突然做出品性低下的事;有些后辈本来平庸、愚鲁,反倒成为品德很好的人。这就在于父母兄嫂的培养和教育。一个人之所以不清高,总之是因为一个“利”字无法看破;而学问之所以没有长进,就是因为懒惰而不勤奋。能以道德感化他人的人,若身在高位而有权势,那么,要感化众人趋于正道就很迅速了。财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若处于不太平的时代,钱财的拖累就会更加严重。
原 文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无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
译 文 父辈兄长有好的行为,晚辈学不好,也比不上;父辈兄长有不好的行为,晚辈则一学就会,没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长辈教育晚辈,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来作出表率,这样他们才能学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辞上白费工夫。有道德的人行为只要稍有超越或偏失之处,一些无道德的人因为嫉妒,一定会无法容忍而群起攻击。有道德的人即使不犯过失,小人也不见得能容纳他。因而,有道德的君子和无道德的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不可过于急切地责骂他们。
原 文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功夫。
译 文 教育孩子自幼年开始,便要培养他们遇事应有宽厚正直、光明磊落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经常反省自己,要有自我督促,自我砥砺的修养。
原 文 待人宜宽,惟待子孙不可宽;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译 文 对待别人应宽大,只有对待子孙不可宽大。礼节要周到,惟有办婚事时不必铺张。
原 文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译 文 教育孩子应持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他,这样就可使他们的焦躁之心受到限制,从而安下心来学习。对心术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的谨慎的态度待他,尊敬而谨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原 文 奢侈足以败家,悭吝亦足以败家。奢侈之败家,犹出常情;而悭吝之败家,必遭奇祸。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犹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见大凶。
译 文 生活奢侈足以使家庭衰败,吝啬也同样如此。奢侈而败家,有常理可循,往往可以预料;而处事吝啬的人败家,却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灾祸。愚笨足以使事情失败,而过分聪明的人,也会使事情失败。愚笨的人失败,只是小小的过失,精明能干的人失败,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原 文 谨守父兄教条,诚实谦恭,便是醇潜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俭,定为悠久人家。
译 文 认真地遵守父兄的教诲,待人笃实谦虚,就是一个敦厚淳朴的好子弟。不擅自删改祖宗留下来的家训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能够勤劳俭朴地持家,家道必能日益振兴。
原 文 桃实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此可见积善者有余庆也。栗实之肉秘于内,深自防防,人乃剖而食之;食之而弃其壳,绝无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译 文 桃子的果肉暴露在外,毫不吝啬地给人食,因此人们在取食之后,会将果核种入土中,使其生生不息,由此可见多做善事的人,自然会有遗及子孙的德泽。栗子的果肉深藏在壳内,好像尽力在保护一般,人们必须用刀剖开才能吃到它,吃完了再将壳丢弃,因此无法生根发芽,由此亦可明白凡是吝于付出的人,往往自取灭亡。
原 文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于天堂地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辈,不隔圣域贤关。
译 文 做好事得到的是好报,做坏事得到的是恶报,由此可见,不用等到来世,在人间就能见到天堂与地狱之分了。人心是相同的,心中的理性也是相通的,由此可见,愚笨平庸的人,并不被拒绝于圣贤的境地之外。
原 文 为乡邻解纷争,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为世俗谈因果,使知报应不爽,亦劝善之方也。
译 文 替乡里的邻居调解纷争,使他们和最初一样友好,这便是感化他人的事了。向世人解说因果报应的事,使他们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也是一种劝人为善的方法。
原 文 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译 文 钱能为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祸害,有钱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药能治病救人,也能杀人,用药的人不能不谨慎行事。
原 文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但信己,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译 文 只责怪自己,不责备他人,是远离怨恨的良方;过分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是做事情失败的主要原因。
原 文 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声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译 文 遇事斤斤计较,不吃一点亏的人,自以为得意,可是败坏祖宗名声的一定是这种人;诚实敦厚,以礼待人的人,开始不会给人什么奇特的印象,可是能使子孙有纯朴的品质,经久不衰的就是这种人。
原 文 凡遇事如突来,必熟思审处,恐贻后悔;不幸家庭寡起,须忍让曲全,勿失旧欢。
译 文 遇到突然发生的事情,一定要仔细地思考,慎重地处理,以免事后反悔;家中不幸产生了矛盾,必须尽量忍让,委曲求全,不要使过去的情感被破坏无遗。
原 文 莫之大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诸般大错,缘于平日之疏放,不可不警。
译 文 再大的祸事,起因都是由于一时的不能忍耐,所以凡事不可不谨慎;所有大错误的铸成,都缘于平时的疏忽和放纵,所以不可不自律。
原 文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话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译 文 哪个人不希望自己能言善辩,有出色的口才呢?但是战国时的苏秦就是因为口才太好,才会招致齐国大夫的暗杀。人们都希望自己成为百万富翁,然而晋朝石崇就是因为聚积财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招至杀身之祸。
原 文 十分不耐烦,乃为人大病;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好。
译 文 对人来说没有耐心,做事怕麻烦,是最大的缺点。做任何事情都能抱着吃亏的态度,便是处理事情的好方法。
原 文 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壁,惟恐有瑕症也。
译 文 一句话说错了就可以招来大祸,所以古代人言谈十分谨慎,不敢轻易说话,以免招来杀身毁家的大祸。一件事做错了足以使一生清白受到玷污,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事异常小心,害怕做错了事,会使自己遗憾终身。
原 文 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德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译 文 行善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讲一个“让”字,人人都可能办到。处世的方法没有穷尽,只要做到一个“敬”字,就能使所有的事情整顿好。
原 文 自奉必减几分方好,处世能退一步为高。
译 文 每个人对于物质享受的标准,放低一点为好;与世人相处,最好遇事能退一步想,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原 文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古人已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须论己。
译 文 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对是错,尚且不能确实知道,哪里还希望知道他人的对错呢?过去古人所做的事是得是失,暂且不要讨论,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的得失。
原 文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译 文 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德泽;而损人利己,行为不善的人家,遗留子孙的却只是祸害。由此可见,为子孙谋福,要多做好事,这才是为子孙作深远的打算。贤能而有许多财富,容易使人不求上进,耽于享乐,消磨意志;愚笨而怀有许多财富,容易使人增加更多的过失。由此而知,将金钱财富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与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原 文 不忮不求,可想见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养功夫。
译 文 由安贫乐道,与世无争,不陷害他人,不贪财谋利的处世态度,可以知晓一个人是否光明磊落。在培养正气的问题上,既不要忘记聚集道义来培养浩然正气,也不要因正气不足,就处心积虑地想办法来促使它生长。
原 文 读论语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为法;读论语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自兴。舍不得钱,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
译 文 读《论语·子路篇》公子荆那一章,可以让富有的人效法;读《论语·季氏篇》有关齐景公那一章,贫穷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奋发向上,不断自勉。如果舍不得金钱,不可能成为义士;舍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忠臣。
原 文 颜子之不较,孟子之自反,是贤人处横逆之方;子贡之无谄,原思之坐弦,是贤人守贫穷之法。
译 文 遇到人家冒犯的时候,颜渊不计较、指责,孟子则自我反省。这是君子在贫穷时仍能保守自尊的生活之道。在贫贱时,子贡不去谄媚于富贵者,原思依然弹琴自娱,完全不把贫穷放在心上。这是君子在贫穷时仍能持有自尊的生活之道。
原 文 君子以名教为乐,岂如嵇阮之逾闲;圣人以悲悯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译 文 读书人应该以钻研圣人的“礼数”为快乐,不能像嵇康、阮籍等人,渝越规范,恣意放荡。圣人应该有悲天悯人的胸怀,关心人民的疾苦,不能效法长沮、桀溺的避世独居,不理世事。
原 文 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
译 文 能持守本分而安贫乐道,这是多么清闲自在的事,可是有些人异想天开,偏偏自找烦恼。在家境兴隆,事业如意的时候,要持盈保泰,遇事忍让,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衰败,恃强好胜、欺寡凌弱必然会自取灭亡。
原 文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自足矣;常思某人德业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矣。
译 文 如果每个人都能经常想到有些人的生活环境还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运也比自己差,便可以感到满足。如果经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我高尚,某人的学问也比我渊博,心中便会感到惭愧而努力奋发。
原 文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译 文 安稳而妥当的言语,经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使人感到惊奇的,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并不多。一个人安分守己,不做超越本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够安分守纪不妄为的人,也是很少的。
原 文 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富贵而无收敛者,尚其鉴之。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生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
译 文 莲花,早晨开放而傍晚时便收合起来,到了不能再合起来时,就要枯萎凋落;富贵而不知收敛的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从而知道收敛。春天时,草木长得很茂盛,到冬天就干枯了,等到完全枯萎的时候,就又迎来了春天,草木再度发芽;身处贫困而有志奋起的人,也是这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