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书纪年》的起始时间,存在不同说法。 杜预 《春秋左传集解后序》和《 晋书 · 束皙传 》均说该书始于夏代, [2-3] 但《 史记 · 魏世家 》集解注引和峤语称该书始自黄帝。
清代至 民国 辑佚的《古本竹书纪年》始自夏纪,并无“ 五帝纪 ”这一部分内容。 此外还有零星文字,如“舜放尧于 平阳 ”之类被其他书籍引用而流传下来,一些辑佚者认为是引用者误将《 汲冢琐语 》的内容当做了《汲冢竹书》的内容,故未收;但也有辑佚者将之附录于书中。
《今本竹书纪年》则有“五帝纪”,记录黄帝、 颛顼 帝喾 、帝 帝舜 之事。《 四库总目提要 》的作者指出,这部分内容主要抄自《 宋书 ·符瑞志》。 [7-8]
近年竹书纪年毁三观的话题,无数人对 儒家思想 、尤其是 孔子 司马迁 等人的极尽嘲讽,《 尚书 》《 春秋 》(三传)与《 史记 》被一面倒的斥为“伪史”。这本古文献揭穿了“禅让”是 儒家 编造的谎言,“真相”是:“舜杀尧、禹杀舜、启杀益。 伊尹 杀商王 太甲 ”众口云云。其实,这些所谓的“真相”,大多数并非出自《 古本 》,而是《今本》,有些甚至是“历史发明”。那么,古、今本到底有哪些不同?理清来龙去脉:
(1)《竹书纪年》又称《汲冢纪年》,因晋代汲郡 盗墓者 盗发战国魏襄王墓而出土。
(2)又因为它是魏国与晋国史官写的 编年史 ,所以叫《纪年》,《竹书》,是指竹简。
(3)是次出土的,除了《纪年》,还有《 易经 》《 国语 》《 穆天子传 》《 周书 》《琐语》(迄今中国最早的志怪书)等一共15类书。这个《竹书纪年》就是真正的“原版”。然而,很可惜的是,宋代以后它却佚失了。相传到 明万历 年间,时著名藏书家 范钦 藏书阁 里,出来了一本《竹书纪年》——这个就是《今本》。 根据《 晋书 ·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 束皙 》记载,在 晋武帝 太康二年,名叫不准的 汲郡 人盗墓,得到墓冢的竹简数十车,皆以古文(秦统一前的 战国文字 ,或说“ 蝌蚪文 ”,或说“古文”,或说“ 小篆 ”,不一而足)记载,史称“ 汲冢书 ”。其中有记载夏商周年间的史书十三篇,晋人初名之《纪年》(又称《汲冢纪年》)。
中书监 荀勗 中书令 和峤 奉命将散乱的竹简排定次序,并用当时通用的文字考订释文,遂有初释本《竹书纪年》,又称《荀和本》。凡十三篇,按年编次,叙夏、商、周三代,接以晋国、魏国排次,而 周平王东迁 后以晋国纪年, 三家分晋 后以魏国纪年,至少今王二十年止。初释本认为竹简所记的今王应该是 魏襄王 ,汲郡所盗的墓冢应该是魏襄王的。
当时和峤认为竹书纪年起自 黄帝 ,但是这个意见未被采纳,或将记载黄帝以来史事的残简作为附编收录。

竹书纪年 现今通行

1981年, 方诗铭 综合有清以来朱、王、范三家著述,重加编次,广为蒐集,细致考证,与 王修龄 等人辑录成《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随书收录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是现今较为完备的本子。
《竹书纪年》的内容有与传统正史记载不同处,如"(殷) 祖乙 胜即位﹐是为 中宗 ",与《史记· 殷本纪 》等以中宗为 太戊 不同,但与 甲骨文 "中宗祖乙"的称谓却完全相合,可见竹书纪年的史料价值甚高。
《竹书纪年》凡十三篇,叙述夏、商、 西周 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今王"二十年为止。《竹书纪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 史官 所记之史书,是中国古代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它的 历史价值 社会价值 皆在古代经史之上。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竹书纪年·二卷(内府藏本)》
案《晋书·束晳传》:晋太康二年,汲县人发魏襄王冢,得古书七十五篇。中有《竹书纪年》十三篇。今世所行题 沈约 注,亦与《隋志》相符。 顾炎武 考证之学最为精核,所作《 日知录 》中,往往引以为据。然反复推勘,似非汲冢原书。考 平王东迁 以后,惟载晋事;三家分晋以后,惟载魏事。是魏承晋史之明验。然 晋灵公 桃园之事, 董狐 所书,明见《 左传 》,孔子称 赵盾 为法受恶,足知未改史文。乃今本所载,仍以 赵穿 蔽狱,则非晋史之旧也。《束晳传》称《竹书》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今本皆无此文。又杜预注《左传》携王奸命句,引 服虔 说,以为伯服,《疏》并引束晳以为伯盘。今本乃有余臣之说。使《竹书》原有此文,不应二人皆未睹,则非束晳、杜预所见本也。 郭璞 注《 穆天子传 》,引《纪年》七条。以今本核之,相同者三条。璞称《纪年》而今在注中者三条。璞时不应先有注。且三条并为一条,文亦不属。其“穆天子见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乌 人”一条,今本无之。则非郭璞所见本也。《隋书·经籍志》曰:纪年皆用 夏正 建寅之月为 岁首 。今本自入春秋以后,时月并与经同,全从周正,则非隋时所见本也。《 水经注 》引《竹书》七十六条,皆以晋国纪年,如《春秋》之为鲁史。而此本晋国之年皆附周下。又所引“出公六年 荀瑶 成宅阳”,“梁惠王元年邺师邯郸,师次于平阳”,“魏襄王六年秦取该产品的焦城”及“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诸条,今本皆无。其他年月亦多舛异,则非 郦道元 所见本也。《 史通 》引《竹书》“文王杀季历”,今本作“文丁”。又引《竹书》“ 郑桓公 厉王 之子”,今本锡王子多父命居洛,在 宣王 二十二年。王子多父为 郑公 在幽王二年,皆不云厉王子,则非 刘知几 所见本也。《文选注》引《竹书》五条,今唯有“太甲杀伊尹”一条,则非 李善 所见本也。《 开元占经 》引《竹书》四条,今本皆无,则非 瞿昙悉达 所见本也。《史记·索隐》引《竹书》 晋出公 二十三年奔楚,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今本作“出公薨”。又引秦与卫战岸门,惠王后元十一年会齐于平阿,十三年会齐于甄, 齐桓公 君母, 齐宣王 后,宋易成肝废君自立,楮里疾围蒲七条,今本皆无,则非 司马贞 所见本也。《谷梁传疏》引《竹书纪年》 周昭王 胶舟之事,以驳《 吕氏春秋 》。今本但曰 王陟 ,无胶舟事,则非 杨士勋 所见本也。《 元丰九域志 》引《竹书》阴司马败燕公子翌于 武垣 一条,今本亦无,则非 王存 所见本也。《 路史 》引《竹书》 周武王 年五十四,辨武王非年九十三。今本乃作九十三。又注引《竹书》 夏后 不降 六十九年,证《世纪》五十九年之异。今本乃亦作五十九。
路史 》又引梁惠成八年雨骨于赤鞞,注又引 夏桀 末年社坼裂。今本并无。则非罗泌、罗苹所见本也。《 战国策注 》引《竹书》魏救中山,塞集 胥口 。今本无之。则非 鲍彪 所见本也。《 广川书跋 》引《竹书》 秦穆公 十一年取灵邱,今本无之,则非 董逌 所见本也。虽其他证以《竹书》往往相合。然允征称辰弗集于房, 说命 称旧学于甘盘,均出 梅赜 古文尚书 》。在西晋之后,不应先见《竹书》。岂亦明人钞合诸书以为之,如《 十六国春秋 》类欤。观其以春秋合夏正,断断为胡传盛行以后书也。《沈约注》外又有小字夹行之注,不知谁作。中“殷小庚”一条,称约案《 史记 》作 太庚 ,则亦当为约说。考《 元和郡县志 》,魏武定七年始置海州, 隋明帝 时始置 卫县 。而注舜在 鸣条 一条,称今海州。 夏启 十一年放 武观 一条,称今顿邱卫县。则非约语矣。又所注惟五帝三王最详,他皆寥寥。而五帝三王皆全钞《宋书·符瑞志》语。约不应既著於史,又不易一字移而为此本之注。然则此注亦依托耳。自明以来,流传已久,姑录之以备一说。其伪则终不可掩也。
《竹书纪年》对史学界的震撼,在于它所纪录的史料与《 史记 》所描述的不单只内容不同,而且 价值取向 相异。竹书纪年描述了从 夏朝 到战国时期历代所发生的血腥政变和 军事冲突 ,根据《史记》所记载,商朝 太甲 伊尹 囚禁3年后,伊尹见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国家交给他。 太甲复位 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不过,《竹书纪年》对此却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 伊陟 和伊奋继承伊家。 杜预 说“此为大与《 尚书 》叙说大甲事乖异,不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将此古书亦当时 杂记 ,未足以取审也。”
《竹书纪年》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散佚。279年的 西晋 ,一个位于现代河南省的魏王墓被盗挖,盗墓者被捕之余,亦同时让墓里的大批竹简出土。当时国家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 晋武帝 命令 中书监 荀勖 中书令 和峤 负责翻译竹简(因为魏国文字和 秦国 小篆 差异颇大),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每简四十字,凡十三篇,起于黄帝, 周平王 东迁后用 晋国 纪年,战国时期 三家分晋 后用魏国纪年。期间又遇上 八王之乱 等多次政治纷扰,秘书丞 卫恒 在从事“考正”时际被杀,使整理的进度大受打击,由卫恒的好友佐著作郎 束皙 续成。最后负责官员把史书记录的部分整理好,并将之命名为《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多记晋国与魏国之事,一般将此书看成是魏国的史书。
由于《 史记 》采用 纪传体 来记述事件,竹书纪年的出现,可以从另一角度审视史记内容,如“ 夏启 伯益 ”、“太甲杀伊尹”、“ 文丁 季历 ”、“ 共伯和 干王位”,与史书有极大差异。又如《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可能是指公元前899年4月21日,郑(今凤翔或 华县 )地区清晨时发生的日全蚀,可据此推定 周懿王 元年的真实年份(也有学者对这个说法存疑)。 王国维 在《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中指出今本纪年中的 周幽王 六年(前776年) 日食 出自《 诗经·小雅 》“十月”和《 新唐书 ·历志》“ 大衍历 议日食”,本是 周代 的无年代日食纪录和唐代以前的计算结果。
古本《竹书纪年》辑本以年代为经、历代各家引文为纬,纵向展现原本《纪年》的面貌;而 本章 则以《竹书纪年》引者为经、时间为纬,横向展现古本《竹书纪年》的面貌,即原本《纪年》流传、变异过程中一个个的 横切面 。以新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出纵向角度所不能看出的东西,可以发现一些真象、 奥秘
《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束皙》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 犬戎 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
其中 经传 大异,则云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 文丁 杀季历;自周受命,至 穆王 百年,非穆王寿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
其《 易经 》二篇,与《 周易 》上下经同。《 易繇阴阳卦 》二篇,与《周易》略同,《 繇辞 》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 说卦 》而异。《 公孙段 》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 国语 》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似《 礼记 》,又似《 尔雅 》《 论语 》。《师春》一篇,书《 左传 》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二篇,论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 大历 》二篇, 邹子 谈天类也。《 穆天子传 》五篇,言 周穆王 游行四海,见 帝台 西王母 。《图诗》一篇,画赞之属也。又杂书十九篇:《周食田法》《 周书 》《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
冢中又得 铜剑 一枚,长二尺五寸。漆书皆科斗字。初发冢者烧策照取宝物,及官收之,多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皙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迁 尚书郎
附一《束皙其人》:
束皙:晋代学者,“ 二十四史 ”之一《 晋书 》的《帝纪》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据载,他是当时多闻博识而精于古文的学者,他生性恬淡,不慕名利,曾作《玄据释》以拟《客难》,从不拿学问作为争取荣华富贵的工具。因此,其学术造诣颇深,他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发蒙记》等鞯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
附二《束姓来历》:
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 束姓 是西汉高士汉 疏广 氏后裔。 王莽 末年,疏广的曾孙 孟达 ,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 南阳郡 (今 南阳县 )。束姓名人还有:宋代有 枢密都承旨 束嘉,元代有画家 束宗庚 ,明代有清官 万载 县令束清。
附三《汤饼赋》:
晋代束皙的文章《 汤饼 赋》曰:“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
汤饼,如今叫面条。汉 刘用 释名 》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制者曰“ 蒸饼 ”,煮制者日“汤饼”或“ 煮饼 ”,炸制者日“ 油饼 ”,还有一种从 西城 引进的烤制饼,称 胡饼 。至晋时,汤饼已有成细条状的了。束皙之《讲赋》中描述下汤饼的情景:“于是火盛 汤涌 ,猛 气蒸 作,振衣振裳。握搦拊搏,面弥高于 指端 ,手索遇而交错,纷纷驳驳,星分雹落。”束皙称汤饼“弱如春绵,白若秋练”。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汲郡汲县(今 卫辉市 )地一座战国墓出土大批古书,《竹书纪年》即是其一。 西晋初年, 河南省 汲县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不准(音读“否标”)地盗墓贼,偷偷地掘开一座古墓。墓穴被打开后,由于墓中漆黑,不便寻找 随葬品 ,他满地一划拉,摸得一把竹片。点着竹片用来照取宝物,并没像他所期待地那样发现金银财宝,呈现代眼前地是成片成捆的竹片,不准大失所望,因为对他来说这些东西毫无用处。他在失望之余,非常不甘心,于是,将竹片翻个底朝天,把一些值钱的物品拿了,随手将竹片扔了。
村民们看到被打开的古墓和散落的竹片,便告知官府。来了几个官员,看到竹片大小一样,上面有字,字迹整齐,数量巨大。于是把竹片拾掇到一起,装了几车运走。谁知这几车竹片,揭开了 中国历史 上惊世骇俗、惊天动地一件大事。这就是《汲冢书》《竹书纪年》。
这批竹简由汲县运到京师洛阳,晋武帝命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竹简长度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书写(或作 漆书 ,亦 即墨 书),每简40字。对竹简文字当时说法不同,一说为“ 小篆 ”,一说为“ 科斗 文字”,一说为“古文”,应是一种较为规范的 战国 文字。整理工作首先是 排比 竹简的次第,其次是用当时的文字写出释文,最后是 撰著 提要。通过对竹简的研究,人们发现,原来盗墓贼挖开的墓是战国时代魏王冢,带字的竹片竟是前所未知的典籍,因它是 汲郡 人不准在盗墓冢时发现,故这批竹简被称为汲冢书。《竹书纪年》是《汲冢书》中价值最大的史料。
西晋的学者们整理了汲冢书,其中居然就发现了魏国的史书,这部再现于世的珍贵史书被称为《竹书纪年》。起名《竹书纪年》当然也有它自己的道理。原来古时无纸,著书立说,破竹刮平为简。字写在竹简上。多简编为一书,所以叫竹书。纪年是将史事按年编次,成为史书一种体裁。此所谓“竹书纪年”就是表明它是一部史书。
虽然大家一致确认, 汲冢书 是由于盗墓被发现,但是关于汲冢书出土时间史学界一直有争议。一种说法是咸宁五年(279),这一说法以《晋书·武帝纪》为代表,《汗简·略叙》、 张怀 书断 》也持此说。
另一种说法是太康元年(280),最早有这一说法的是当时的大学者 杜预 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孔颖达 疏引 王隐 晋书 》也赞同这种观点。《 北堂书钞 》卷101引王隐《晋书》、今本《晋书·卫恒传》《晋书·律历志》以及《隋书·经籍志》也都是这种观点。
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康二年(281),主持整理 汲冢 书的荀勖在为另一本汲冢出的书《 穆天子传 》写的《序》中发表过这种看法,《晋书·束皙传》《 太平御览 》也都对这种观点表示支持。另外,太康十年汲令 范阳 卢无忌立石的《齐大公吕望碑》也是这样说的。
太康初年说则较为可信。情况很可能是太康元年不准盗掘了汲冢,而汲冢书上缴官府则在太康二年。
《竹书纪年》出土遗址
在河南省 新乡 汲县 县城(现 卫辉市 )西南10公里, 孙杏村 乡娘娘庙(村)南,另一说法在 辉县市 西南赞城镇 大梁冢 村(大梁冢即魏安釐王墓)。因墓地在汲得名(汲县古称 汲郡 )。为战国时墓冢。共七处(自东到西按天、地、五行编号)。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3号“金”字墓,得竹书数十车,经 束晳 整编出《竹书纪年》一书,是中国最早(学术界一直有争论)的一部 编年体 史书,曾为 中国文化史 四大发现之一。为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汲冢墓主是谁?同样存在不同说法。晋代汲郡,如今的河南汲县西南,战国时是魏的封地。根据《晋书·武帝纪》《 律历志 》、荀勖《穆天子传序》、卫恒《 四体书势 》,魏襄王是墓主。而王隐《晋书·束皙传》则认为墓主当是魏安釐王。直到现代,这个问题依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四库总目体要》:又所注惟五帝三王最详,他皆寥寥。而五帝三王皆全钞《宋书‧符瑞志》语。约不应旣著於史,又不易一字,移而为此本之注。然则此注亦依托耳。自明以来,流传已久,姑录之以备一说。其伪则终不可掩也。 宋书·志第十七·符瑞上 .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9-11-10]
  • 《竹书纪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光明网 [引用日期2019-0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