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璋:多少兴亡事,春秋载旧湖

在北洋军阀中,冯国璋给人的感觉是有些木讷的,在袁世凯挥师去镇压武昌革命党人时,冯大统领冲在最前面,脑袋中只想着一鼓作气地将武昌拿下,上报清廷的提拔之恩,下酬袁世凯的知遇之情,但正当他率领北洋军势如破竹之势时,却突然接到袁世凯停止进攻的命令。

百思不得其解的他想了半天也没想通是哪儿出了问题,大好的军事态势是不能耽误的,他依然要求进攻、再进攻;要为朝廷立下平叛首功。

其实,在北洋军出发路过河南彰德时,冯国璋去请求过老领导,袁世凯吩咐道,“慢慢走,等等看”,以冯国璋的智商,是知道其中奥妙的,无非是想“借南压北”以提高身价。

但是,冯国璋却立功心切,在军费不足的情况下,他亲赴北京找隆裕太后要银子,他的这一顿操作让袁世凯如何受得了,直接下令停止进攻武昌,并将他解职,让段祺瑞取而代之。

想当年,三国时司马懿同诸葛亮对峙,不管强弱胜败,一直采取守势,从不主动进攻,因为他知道,只有诸葛亮的存在,他才有在朝廷存在的价值,进而才有篡魏的可能,这对此时的袁世凯来说,如出一辙;更何况,越级上报是大忌,这冯大将军如何不懂这基本常识呐。

被撤职后的冯国璋很是郁闷,回到北京后,一直闭门谢客,他心中是有怨恨的,本来自己可以立下不世之功,一举剿灭革命党人的机会,就这样被袁世凯给搅黄了,这让冯国璋情何以堪。

这是发生在冯国璋一生中最著名的事件,给人的疑惑是,他要不是就真没弄清楚袁世凯的心思,要么就是弄懂了却就是不执行,直接的清太后当后盾。

不管是哪种情况,引起袁世凯的不满是肯定的,所以我说,作为袁世凯手下的大将,他的有点笨的,至少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绝对说不上是明智,显示的是他的格局不宽,智谋不够。

好在老领导对他的忠诚毫不怀疑,袁世凯知道,在冯国璋的心中的忠诚是分两块的,一是对袁世凯,一是对清王庭,将清帝逼退位后,冯国璋自然会合二为一,效忠自己的。

在北洋军阀时代,一直有“北洋三杰”之说,即所谓的“龙虎狗”,他们是王士珍为龙,段祺瑞为虎,冯国璋为狗,前两个威风八面,而这“狗”听来,总感觉不是什么好词,肯定是贬义词无疑。

冯国璋尽管偶尔也对此有些不满,说应该是“龙虎豹”,但却也并未太当回事,因为,此“狗”乃“功狗”,韩信当得起,冯国璋自然也乐得当之,北大校长蒋梦麟不是也称自己同傅斯年,都是蔡元培和胡适的“功狗”,从这个角度看,也算是赞誉之词了。

冯国璋是河北河间人,就是大太监魏忠贤和李莲英的故乡,他字华符,家中原本还算富裕,后来家道中落,冯国璋读了几年私塾后,去大沽口淮军直字营投军,因为有点小文化,后来被推荐成为北洋武备学堂的首期学员。

当兵吃粮并不是冯国璋的初衷,他的思维还停留在科举入仕的观念上,所以,他在学堂中利用放假的机会,租了个独轮车回乡参加了秀才大考,并如愿地一举考中。,成为极为罕见的军中秀才。

袁世凯两次乡试冲击秀才,皆铩羽而归,所以,冯国璋的成功赢得军中一片掌声,以至于李鸿章得知后,也由衷地赞叹一声,“武校出文生矣。”

但是,冯国璋的科举之路也至此为止,后来的他再也未能中举,再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他的文人梦也随风散去,只能在军中走一条“经世致用”之路,以报效当时的朝廷。

武备学堂毕业后,他去了淮军名将聂士成军中效力,有文化的冯国璋很快便得到重用,随着甲午战争风云日浓,有眼光的聂士成带着冯国璋等一行人,去朝鲜考察备战。

冯国璋花了半年时间,将朝鲜的山川地形及战略要地,俱写入《东游纪程》一书中,大得聂将军赏识,也为后来在甲午战争惨败中,唯一取得胜利的聂士成将军,奠定了基础。

东赴日本过马关,低首伤心恨难言;

暗立兴国安邦志,青云直上九重天。

甲午战后,在聂士成的保荐下,冯国璋去日本考察,他广结日本高层人士,翻阅了大量的科技军事书籍,抄录整理了许多近代军事发展的资料,整理成适合中国军人阅览的“兵书”,他也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谋略,为今后战争作了坚实的储备。

当聂士成将冯国璋所作报呈袁世凯后,袁世凯由衷地赞叹道,“以为鸿宝也,谓军界之学子无逾公者。”而此时正值袁世凯小站练兵急需人才之时,对这样一位英才岂能放过,于是立即招致麾下,成为督操营务处总办。

后来,在他整理的这些资料基础上,形成了练兵的标准教科书,冯国璋也随之成为袁世凯的心腹大将,被德国总督赞为“北洋三杰”之一。

当袁世凯成为直隶总督后,任命冯国璋掌管北洋系所有的武备学堂,包括清王朝专门为王公大臣和贵族子弟创办的陆军贵胄学堂,也交由他来管理,这为冯国璋提供了大好的时机,大批的学子精英成为他的“门生”,为他以后成为直系首领奠定了基础。

武昌起义后,他奉命前去镇压,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胜而被黜”的一幕, 我觉得,冯国璋的举措是他内心纠结的结果,虽然他一直是要效忠清王朝,但又不得不对与他有恩的袁世凯唯马首是瞻,所以,失智源自于他的左右摇摆,尽管他对袁世凯利益最大化的权谋心知肚明。

对段祺瑞等将领的逼宫,冯国璋是没有参加的,这其中包含着他效忠清廷的,但是这样一来,他作为袁世凯的心腹,清王朝也不敢倚为柱石,南方革命党人对他曾经攻陷汉口和汉阳两镇,所采取火烧焚城的极端作法,也是恨之入骨,而北洋方面,他也被排斥和架空,可以说,此时的冯国璋是多头不讨好。

在那个动荡的乱世,每个人都在打自己的算盘,除了一帮清廷遗老外,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公开宣布效忠清廷,而只有冯国璋,在清室退位诏书发表之际,振臂高呼,让权不让位,确保清帝尊号仍存不废,就这点来看,他对清王室的忠诚,是无几人能比的,这也使得他同袁世凯的裂痕进一步加大。

后来的袁大总统对他是即重用又防备,二次革命爆发时,让他率军南下,事后便留守南京,坐镇东南,远离了权力中心,并且,为了监视,袁世凯将自己的家庭教师,美艳绝伦的周砥嫁与冯国璋为妾,随时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

冯国璋对袁世凯称帝是反对的,他也是北洋系中反对派的领袖,当时在南方的革命党也如一盘散沙,根本不是北洋军的对手,当袁世凯称帝后,他联合坐镇南方及有实力几位地方都督,发出密电,联手反对袁世凯,这便是著名的“五将军密电”。

正是这些北洋系将领的反水,按照袁世凯实际的实力,是无法同这些反动派的北洋军对阵的,加上内部早已是四分五裂我,帝制不得人心,最终促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可以说,袁世凯洪宪梦的破灭,冯国璋是有着决定作用的。

我觉得,冯国璋之所以会反对袁世凯称帝,心中自是有着小九九,他当时是民国副总统,如果大总统袁世凯死后,他是有机会继任的,但如果袁世凯成为皇帝,按皇帝父死子继的原则,那与他便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所以,他当然是要竭力反对的,而此时握有重兵的王士珍和段祺瑞,则选择了沉默。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架空了总统黎元洪,成为操控北洋权柄之人,“府院之争”是那几年中央政府中的主旋律,后来,段祺瑞借着张勋复辟将其赶下台去,冯国璋顺理成章地成为民国大总统,尽管前面有“代理”二字。

不过,冯国璋的这个总统当得实在是不怎么样,就权力而论,他的地盘在南京,以北京的根基和力量,根本无法同段祺瑞抗衡,所以,他除了一门心思敛财外,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笑话,成为执政段祺瑞的盖章木偶。

于是,坊间便有了许多有关冯国璋无能和搞笑的传闻,比如说他打捞中南海里的鱼去卖等等,还有着“南海鱼安在,北洋狗已无”的标签,无非是说他除了贪财就别无能耐,从中也看出人们对他的不满。

他随身总是携带着一枚“平生志在温饱”的闲章,可以说,这也是他在乱世中为自己找寻的一条退路,他一生所敛的财产巨多,以至于临终前委托老朋友王士珍为其分割家产。

但有些奇怪的是,似乎他生前并没有贪赃枉法之名,其实平心而论,冯国璋并不是那样的不堪,其中有很多是故意抹黑,把当时对当局不满的情绪,全数堆到了冯在总统的头上来,只不过是历史对失意者的贬讽而已。

最终,在段祺瑞的操控下,当了一年三个月总统的冯国璋被徐世昌取代,回到了河间故里,一年后在北京逝世,时年60岁,一代枭雄的人生历程戛然而止,其临终遗言,“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

早在1910年,冯国璋在重修家谱时,为冯氏家族定下了“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的排序,按照这一顺序,他的重孙子,也就是刚刚取代姜昆成为“中国曲协”主席的冯巩,应该是“禁”字辈。

但在文革中同“反动家庭决裂”风气影响下,冯主席并没有叫“冯禁巩”,但到了冯巩的后代,又用了“开”字作为辈分排序了,而在电视剧《建党伟业》中,冯巩扮演的冯国璋还真像,不得不感叹基因的强大。

观冯国璋的一生,他从一个家道中落的穷书生,成为“北洋三杰”,继而又担任了国家总统,绝对不是人们口中所言的无能,他识大局,本性忠厚,没有那么多的心眼,所以,他在很多历史转折关头,才能够把握住正确的人生大方向。

现在对冯国璋的评价似乎是个冷门,没有太多的争议,在他看似糊涂的表面下,其实隐含的是带着那个时代特征的智慧,虽然他在短短的总统任上乏善可陈,但是,如果能考虑到他在段祺瑞的高压态势下,又能有何作为,包括他的继任者,号称“翰林总统”的徐世昌又如何。

在“有枪便是草头王”的乱世,如冯国璋这样的由文人而入武林,读诗文而握枪杆之人,只要没有那心狠手辣的本性,没有权谋专营的本事,绝对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即使站在了历史大舞台中心位置,也是难有作为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