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版沪剧《红灯记》,90后挑大梁
20世纪50年代,沪剧《红灯记》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而成,当年,沪剧名家袁滨忠、韩玉敏、凌爱珍分别饰演李玉和、李铁梅和李奶奶。之后,《红灯记》的故事走向全国,众多剧种搬演该剧目,其中的京剧艺术片更是无数人耳熟能详的经典。
日前,上海沪剧院在东方艺术中心带领观众重温《红灯记》,晨报记者采访了饰演李玉和的青年演员丁叶波。谈及对《红灯记》中“李玉和”一角的塑造,丁叶波说:“回顾我的学艺之路,可以说,李玉和这个人物是伴我成长的。14岁时我就在戏校演了李玉和,从最初模仿,到学习折子戏‘刑场’,一直到现在可以演出《红灯记》全本戏。一个角色演多了,他的每一个反应、每一个动作很容易‘机械化’,我会告诫自己,不要‘炒冷饭’,而要设身处地体会李玉和当时所处的情景。”
说到角色的“信念感”,丁叶波提到,每一次演出都有不同的体会,“李玉和”这个角色不断感化着他,每一次演出都在与他的信念靠拢。通过不断的体会,“在舞台上,会有几个瞬间,我认为自己就是李玉和。”丁叶波说。
2013年,新版《红灯记》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至今已有350余场,而3月28日呈现的版本经历了五次复排。据丁叶波介绍,此次演出的《红灯记》由原版导演王育执导,提起排练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丁叶波侃侃而谈,“老导演王育极其认真负责,他的敬业精神很打动我。有一次时间紧张练,深夜都在排练,因为实在是太疲惫了,在排练间隙,所有的演员都靠在垫子上,但是王育导演一边对光,一边为演员讲戏,直至凌晨一点多才结束。”
记者了解到,老导演王育考虑到当下观众的接受度,对新版进行了改动。首先,拿掉了戏曲中标志性的锣鼓点,而是将锣鼓点融入演员的表演中。同时,让“程式化”动作贴近生活,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红灯记》中,参演演员大多是90后年轻人。近年来,上海沪剧院招收年轻演员的频率越来越高,明年还将吸收一批沪剧新生力量,如今人才梯队建设非常完整,90后挑大梁已经成为趋势。而配合中小学生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的推广和传播,《红灯记》有两个演出版本,其中一版专门针对于青少年,主创团队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点和接受程度,将本来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删减了一些过场戏,保留了经典唱段和人物的主旋律咏叹。据悉,上海沪剧院还成立了一个沪语训练营,专门为4-11岁的小朋友提供学习沪语、了解沪剧的专门空间,沪剧院的演员们会进行教学工作。
(责编:严远、韩庆)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