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小胡子的日光灯  ·  从 TypeScript ...·  1 年前    · 
逼格高的小虾米  ·  Vue-i18n 在 JS ...·  1 年前    · 
威武的炒粉  ·  概述 | uni-app官网·  1 年前    · 

●现代战争,即使看到了战场发生的一切,也不一定能够理解这一切和揭示这一切背后所隐藏的一切

所谓“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20世纪20年代,美国西电公司霍桑电厂的研究人员打算通过研究电力消耗反馈回来的信息,把握照明设备与工人生产量之间的关系。他们把照明设备作为自变量,工人生产量作为因变量,研究结果显示,即使照明度降低,生产量非但未减少,反而增加。而按常理说,照明度降低,生产量应减少。这说明有一些不能控制的人为因素掺杂其中,使反馈回来的信息发生变化,影响了正常研究。

“霍桑效应”表明,在涉及人的对比试验中,由于主体自身某些因素的干扰,往往会影响研究结果。因为当受试者了解到测试者的意图时,往往会为了迎合测试而出现超越正常的行为,因而也就不大可能反馈回来有助于理解正常状况的信息。就像上述事例,不论增加还是减弱灯光亮度,工作效率都会提高,原因就在于工人们认为测试者的目的是想知道其工作是否努力,因此就一反常态、变得更加勤奋。如果将这种试验结果和其他不涉及主观因素干扰的试验结果同等看待,由此得出一般性推论,便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

科研领域如此,战争领域更是如此。毛泽东同志说过:“这是因为战争或战斗的双方是成群的武装着的活人,而又互相保持秘密的缘故,这和处置静物或日常事件是大不相同的。”作为战争的主体,人是战场信息的最大变量,蕴含着最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交战中,对抗双方都力图识破对方的诡计,同时又力图诱使对手落入自己的圈套。尽管双方都不愿做对方所期待的事,但由于人们对战场态势的认知建立在获得外界信息的基础之上,这就使得通过信息欺骗以造成敌判断错误成为可能。事实上古今中外,有意识地制造战场迷雾,专门设置对手所希望看到的某些看似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诱使对方上当受骗的战例不胜枚举。兵以诈立,战以奇胜。作为应对的一方,如果对来自战场的各种信息甄别不力,被表象所迷惑、被幻象所困扰、被假象所蒙蔽,就会被牵着鼻子走。

二战期间,为防止盟军西线登陆,德军在西线沿海部署了大量雷达站,构筑起有坚固支撑点的“大西洋壁垒”。为将德军注意力从诺曼底转移开,盟军制定了“卫士”战略欺骗计划。他们在苏格兰利用一个无线电分队,虚构了一支拥有35万人的英军“第4集团军”; 在加莱、布伦对面的英国多佛尔虚设1个集团军群,把指挥过北非登陆战役的名将巴顿派往加莱方向,担任该“空头”集团军群司令。虽然实现了信息获取,但德军无法辨别真假,直至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希特勒仍然坚持认为加莱是盟军的主攻方向。

现代战争,伪装技术更加高明,欺骗手段更加多样,即使看到了战场发生的一切,也不一定能够理解这一切和揭示这一切背后所隐藏的一切。面对战场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信息,决策者要能够在混乱的信息中,善于抓住与定下决心关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核心信息,善于用好那些能够体现敌我双方作战态势、并对达成作战目的有决定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关键信息。没有这样的辨别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在未来战场上就是名副其实的“睁眼瞎”。

“战场迷雾带来的真正危险是,你自以为了解事实的真相,事实上你所确信的正确信息都是错误的。”信息是把双刃剑,各级指挥员只有具备处理信息的丰厚知识、前瞻眼光、开放思维,努力练就一双看透战场迷雾的火眼金睛,善谋于繁、善断于疾,才能克服“霍桑效应”给指挥判断造成的影响,始终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