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4-09-22 阅读次数: 1198

《域外小说集》重印考

陈 洁 *

(北京 鲁迅博物馆,北京 100034

内容摘要:鲁迅塑造的“死火”意象,与他自身文学历程相关。文学“死火”在鲁迅心中存在的证据就是鲁迅日记中所记从 1912 年以来,多次将东京时期的文学成果《域外小说集》赠送教育部同事和新文化人。《新青年》同人钱玄同、胡适、刘半农都公开表明赞赏《域外小说集》,在众口一词的赞誉声中,东京时期读者稀少的《域外小说集》得以于 1921 年由群益书社再版。《域外小说集》选译短篇小说的文学观念与新文化人对短篇小说的提倡不谋而合。鲁迅文学梦“死火”重温的过程,经历了思想上的“温热”,和《域外小说集》的受到赞赏,因而“他从想办《新生》那时代起所有的愿望”再度被点燃。在钱玄同的约稿下,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加入了《新青年》的作者和编辑队伍,并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欣赏和认同。

关键词:鲁迅;《域外小说集》;死火;短篇小说;《新青年》

鲁迅文学梦“死火”重温的过程,经历了思想上的“温热”,和《域外小说集》的受到赞赏,因而“他从想办《新生》那时代起所有的愿望”再度被点燃。 [1]

学界普遍认为《狂人日记》是横空出世的天才之作。事实上,《狂人日记》并非一个突发事件。鲁迅在《 < 呐喊 > 自序》中,指出自己进行文艺活动始于东京时期: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2]

“欲救中国须从文学始。”这是周作人回忆他所理解的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开始 [3] 。鲁迅在《 < 呐喊 > 自序》和《藤野先生》中追述了弃医从文的过程。此外,在鲁迅所写自传中也谈到这一重要转折:“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还应该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画,但都陆续失败了。” [4] “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5]

提倡文艺运动的第一步创办《新生》便受到了挫败,其保存下的成绩,一是发表在《河南》上的理论和评论文章,一是翻译作品集《域外小说集》 [6] 。《域外小说集》被周作人称为《新生》乙编,其作为周氏兄弟“文学原点”的意义,近年来已为学界所关注 [7] 。近年研究者开始将《新生》时代的鲁迅与《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建立起联系 [8] 。目前学界所进行的研究倾向于将这两个时期相关联的同时,又将其视为两个断裂的时间段。而实则这两个时期间有一条连续的隐线相连。

这样一种时间上的关联性和断裂性,在鲁迅追述创作缘起的《 < 呐喊 > 自序》中已存在。《 < 呐喊 > 自序》有一段叙述即点出了《新青年》引发鲁迅回忆起《新生》: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 [9]

“既非赞同,也无反对”,这正是鲁迅当年办《新生》的感受。鲁迅在东京的文学活动,以既无赞同也无反对的寂寞而结束,此后多年,他“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 [10] ,因此而再无青年时期慷慨激昂的意思了。近年已有研究者提及鲁迅近十年的所谓沉寂时期,与东京文艺活动的失败所受打击“当有极大关系,以往的研究者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认为鲁迅最初对《新青年》的态度比较冷淡,也与那次失败的惨痛经历有关。 [11]

创办《新青年》与当年办《新生》的那种相似的寂寞感,已然触动鲁迅,他使用了一个转折词“但是”,说明他说出那番“铁屋子”的话,只是出于犹疑。随后,钱玄同即以将来的希望为论据说服了鲁迅。《新青年》触动鲁迅想起了过去的寂寞感受,在这段话后,他又再次谈到寂寞:“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12]

当时也在现场的周作人回忆钱玄同的来访,使鲁迅“好像是在埋着的火药线上点了火,便立即爆发起来了。” [13] 这埋着的火药线就是“想办《新生》那时代起所有的愿望” [14] 。周作人这一回忆所用比喻的意象“埋着的火药线”,其潜伏性和燃烧性与鲁迅创作的“死火”意象很相似,“死火”其实是未死的火。而鲁迅文中所写的死火重温,与周作人所述点燃了“埋着的火药线”,是一种相似过程的两种叙述。

1919年,鲁迅曾在《自言自语》中写下《火的冰》,并在文末将此意象与人联系:

火,火的冰,人们没奈何他,他自己也苦么?

唉,火的冰。

唉,唉,火的冰的人! [15]

1925年,鲁迅再次以梦的形式重写了此意象――《死火》,死火是依然如珊瑚一样的火的冰。因为遇到朋友的温热,死火重温了。

鲁迅《死火》中的死火,周作人回忆中所述“埋着的火药线”,确实存在于鲁迅心中,存在的证据就是鲁迅日记中所记从 1912 年以来,多次将《域外小说集》赠送教育部同事和新文化人。《域外小说集》是鲁迅珍视的文学成果。从鲁迅三十年代提及《域外小说集》的信中,可看出鲁迅对之珍视的程度:“余书(几乎全部是余书)在上海和书店一起烧掉了。所以现存的便成珍本。但谁也没有珍视它。” [16]

《新青年》同人钱玄同、胡适、刘半农都公开表明赞赏《域外小说集》,在众口一词的赞誉声中,东京时期读者稀少的《域外小说集》得以于 1921 年由群益书社再版。陈独秀 1920 3 月致周作人的信中,即已表明支持重印出版《域外小说集》之意:

重印《域外小说集》的事,群益很感谢你的好意。……我们很盼望豫才先生为《新青年》创作小说,请先生告诉他。 [17]

《域外小说集》 1909 年东京初版,没有用新式标点断文,只偶尔采用了感叹号、问号等,在《略例》中说明:“!表大声,?表问难” [18] 。而《域外小说集》 1921 年版则明显进行了现代改装:不仅在正文中采用了新式标点符号,而且书后附有《新青年》的广告。 [19]

鲁迅在《域外小说集序》中对1921年《域外小说集》再版重印的缘由有所说明:“到近年,有几位著作家,忽然又提起《域外小说集》,因而也常有问到《域外小说集》的人。但《域外小说集》却早烧了,没有法子呈教。几个友人,因此很有劝告重印,以及想法张罗的。为了这机会,我也就从久不开封的纸裹里,寻出自己留下的两本书来。” [20] 其原因就在于初版之后“过了四五年,这寄售处不幸被了火,我们的书和纸板,都连同化成灰烬;我们这过去的梦幻似的无用的劳力,在中国也就完全消灭了。” [21] 1932 年,鲁迅在致增田涉的信中也谈到《域外小说集》被烧掉一事。“在中国”“完全消灭”,只“寻出自己留下的两本书”,是鲁迅的艺术加工。从时间计算,上海寄售处的火,大致是 1913 1914 年。而由鲁迅日记可知,从 1912 年开始,到重印之前,鲁迅都一直有《域外小说集》的赠书记载。

赠书一方面是友谊的表现,也兼及广告效应。鲁迅从东京就开始以赠书的形式寻求知音,扩大影响。 1919 4 月一则《赠书志谢》登载于上海《神州日报》,对受赠《域外小说集》表示感谢。这则《志谢》与上海《时报》上的鲁迅亲撰《域外小说集》广告同日登载。而翌日这则广告也全文登载于《神州日报》 [22] 。时在德国留学的蔡元培也得赠东京版的《域外小说集》,由鲁迅的朋友、蔡元培从弟蔡国亲寄予 [23] 。蔡元培也寄赠鲁迅《中央文学报》《中央文学志》。 [24]

据鲁迅日记所记,鲁迅曾多次要求周作人寄《域外小说集》到京,赠送的对象一开始以教育部同事和留日同学为主。 1912 8 14 日,“得二弟所寄小包二,内《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各五册,初八日付邮,余初二函索,将以贻人者也。十五日以《或外小说》贻董恂士、钱稻孙。” [25] 10 7 日“以《或外小说集》两册赠戴螺�,托张协和持去。” [26] 10 17 日“晚季自求 [27] 来谈,以《或外小说集》第一、二册赠之。” [28] 这五套书不久就赠完了,同年 11 月,鲁迅又收到周作人寄来五套《域外小说集》 [29] 。 先后赠送给教育部同事夏穗卿(即夏曾佑)、游允白,周作人的同学刘雳青。 [30]

1913年,鲁迅再次收到周作人所寄五套《域外小说集》。 [31] 先后赠与留日同学夏揖颜 [32] 、袁文薮、钱玄同、黄侃。 [33]

1914年,周作人寄给鲁迅四套《域外小说集》,鲁迅转给许寿裳一套 [34] 1915 4 月,鲁迅将《域外小说集》赠送同事陈衡恪之弟、史学家陈寅恪, 9 月赠给教育部同事张春霆 [35] 1916 12 20 日,“寄宋子佩信并《或外小说》第二集一册。” [36]

1917年,鲁迅最后一次收到周作人寄来的《域外小说集》。 [37] 1919 年,“午后许诗堇来并持交《或外小说》二本。” [38] 1921 年,“寄邵次公以《域外小说集》一本。” [39] “午代二弟寄宫竹心信并《欧洲文学史》、《或外小说集》各一册。” [40] “下午张凤举来,赠以《或外小说集 > 一册。” [41] 鲁迅在八道湾定居后, 1920 年,绍兴的书籍也随后运到北京; 1924 年,存在张梓生家的书也运到了北京。 [42]

由钱玄同日记可知, 1917 年,在北大、北师大都任教的钱玄同,其主要交往者是蔡元培及北大教员。 1917 8 1 日,《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的“通信”门,登出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将文坛上尚不知名的“我的朋友周豫才、起孟两先生译的《域外小说集》、《炭画》”与当时文坛上的名教授胡适之所译《二渔夫》,马君武所译《心狱》并举,均视为翻译西文小说的范例。 [43]

这大概是《域外小说集》所有宣传中最具效力的一次。随后,北京大学的《新青年》同人便通过周作人受赠了《域外小说集》。 1917 8 30 日,周作人“上午往大学访蔡先生,遇君默,便 交予 《域外小说》二册。” [44] 10 24 日,“上午往大学。……访蔡先生。……以《域外小说》二部留校,转 交刘、胡 二君。” [45] 刘、胡二君即指刘半农、胡适。周作人 1917 4 月到北京, 12 日到北大访问了蔡元培,定下 16 日开始在北大工作 [46] 。却是直至《新青年》登载了钱玄同的通信后,周作人才将《域外小说集》赠予沈尹默、刘半农、胡适。周作人在日记中此二处都写作“交”:交予、转交,而不是“赠”,或“送”。现难以考证是否为三位索书,但周作人在日记中赠送自己书籍、文章时,常使用的是“赠”、“送”。 [47] 1918 4 3 日,与胡适熟识的北大教授陶孟和来函索《域外小说集》,周作人次日便将两本寄出。 [48]

《域外小说集》因其选译短篇小说,在晚清的小说界很少得到读者认同:“《域外小说集》初出的时候,见过的人,往往摇头说,‘以为他才开头,却已完了 ! ’那时短篇小说还很少,读书人看惯了一二百回的章回体,所以短篇便等于无物。” [49] 而这种文体却正契合胡适提倡的短篇小说理论。胡适对《域外小说集》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便是这一派的最高作品”。 [50] 显然,胡适对《域外小说集》的赞赏也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1920 2 6 日,高语罕写信向胡适借《域外小说集》。 [51] 胡适在回忆中依然不忘对《域外小说集》的欣赏:“我们那时代一个《新青年》的同事,他姓周,叫做周豫才,他的笔名叫鲁迅,他在我们那时候,他在《新青年》时代是个健将,是个大将。我们这班人不大十分作创作文学,只有鲁迅喜欢弄创作的东西,他写了许多《随感录》《杂感录》,不过 最重要 他是写了许多短篇小说。他们弟兄是章太炎先生的国学的弟子,学的是古文。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在他们复古的时期,受了章太炎先生的影响最大的时期),用古文, 用最好的古文翻译了两本短篇小说 ,《域外小说集》。《域外小说集》翻得实在比林琴南的小说集翻得好,是古文翻小说中最了不得的好,是地道的古文小说。” [52] 提倡白话文的胡适欣赏《域外小说集》的古文,其日记所记在选中学国文选本时,便将其列入第一年的首选:“第一年,周作人《域外小说集》、林琴南小说等。第二年,近代人之文,梁任公、章行严、章太炎等。第三年,所谓‘古文’时期,自韩愈到曾国藩。第四年,自六朝到周、秦。每时期自然夹入韵文。” [53] 此处提及《域外小说集》时译者写为“周作人”,因为 1921 年《域外小说集》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增订本时,署周作人译,序言亦署周作人,实为鲁迅所写。《域外小说集》 1909 年在东京初版时,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周树人发行。 1921 年重印时,鲁迅为了提携周作人,愿意以周作人的名义独署,除了曾以周作人为作者署名,还以周作人的名字赠送贺年片。 [54]

刘半农负责编辑的《新青年》第 4 卷第 3 号, 1918 3 15 日出版,刊载了刘半农与王敬轩(钱玄同化名)的双簧信。刘半农的复信中驳斥了林琴南的译作,抬出的典范译作是《域外小说集》。随着《域外小说集》得到《新青年》同人的赞赏,久不创作的鲁迅也加入了《新青年》的文学活动。第 4 卷第 3 号《新青年》还登出了“除夕”诗的唱和,包括沈尹默《除夕》、胡适《除夕》(“除夕过了六七日, / 忽然有人来讨除夕诗! / 除夕‘一去不复返’, / 如今回想未免已太迟!”)陈独秀《丁巳除夕歌》(一名“他与我”)(诗中写明“拿笔方作除夕歌。 / ……我有千言万语说不出, / 十年不作除夕歌。”) [55]

刘半农在《除夕》诗中写入了在绍兴会馆与周氏兄弟谈天:

(一)这天我在绍兴县馆里;馆里大树甚多。

(二)主人周氏兄弟,与我谈天:――

欲招缪撒,欲造‘蒲鞭’。

说今年已尽,这等事,待来年。 [56]

鲁迅和周作人在 1918 2 10 日旧历除夕时,接待刘半农来访,这是刘半农首次出现于鲁迅日记中。刘半农的《除夕》诗回忆了这次聚谈的内容。 [57] 《新青年》 4 5 号登出《补白》:“周氏兄弟,都是我的畏友。一天,我做了首斗方派的歪诗,寄去请他哥儿俩指教”,同期登出了周作人给刘半农写的回信和“奉和寒星诗翁‘中央公园即目一首’”。 [58]

与《新青年》同人的交往使鲁迅在东京时期的文学成果《域外小说集》得以重印,《域外小说集》选译短篇小说的文学观念与新文化人对短篇小说的提倡不谋而合。鲁迅因东京时期文学活动的挫折而冷却的热情再度被点燃,在钱玄同的约稿下,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加入了《新青年》的作者和编辑队伍,并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欣赏和认同。继而与陈独秀、胡适、刘半农等《新青年》同人有了进一步的交往。



* 作者简介:陈洁,文学博士,鲁迅博物馆馆员。

[1] 周作人:《新青年》,《鲁迅的故家》,收入《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2卷,钟叔河编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63页。

[2] < 呐喊 > 自序》,《鲁迅全集》第 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39 页。

[3] 周作人:《关于鲁迅之二》,《周作人散文全集》第 7 卷,钟叔河编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 447 页。

[4] 《俄文译本 < Q 正传 > 序及著者自叙传略》,《鲁迅全集》第 7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5 页。

[5] 《鲁迅自传》,《鲁迅全集》第 8 卷,第 342-343 页。

[6] 据周作人回忆:“鲁迅计划刊行文艺杂志,没有能够成功,但在后来这几年里,得到《河南》发表理论,印行《域外小说集》,登载翻译作品,也就无形中得了替代,即是前者可以算作《新生》的甲编,专载评论,后者乃是刊载译文的乙编吧。”周作人:《 < 河南 > ―― < 新生 > 甲编》,《知堂回想录》,收入《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钟叔河编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81页。

[7] 参见张丽华:《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并列举了相关论文:杨联芬《作为“潜文本”的 < 域外小说集 > 》、高远东《“仙台经验”与“弃医从文”――对竹内好曲解鲁迅文学发生原因的一点分析》、顾钧《周氏兄弟与 < 域外小说集 > 》、王宏志《“人的文学”之“哀弦篇”:论周作人与 < 域外小说集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 月版,第 87 页。

[8] 如李怡:《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社会科学辑刊》 2007 年第 1 期。王玮:《“呐喊”前的“心声”――鲁迅加入 < 新青年 > 及其原因探究》,吉林大学未刊硕士学位论文。

[9] < 呐喊 > 自序》,《鲁迅全集》第 1 卷,第 441 页。

[10] < 呐喊 > 自序》,《鲁迅全集》第 1 卷,第 440 页。

[11] 参见徐改平:《结集在 < 新青年 > 以前的胡适与鲁迅》,《鲁迅研究月刊》 2002 年第 2 期。

[12] < 呐喊 > 自序》,《鲁迅全集》第 1 卷,第 441-442 页。

[13] “鲁迅对于文学革命即是改写白话文的问题当时无甚兴趣,可是对于思想革命却看得极重, 这是他从想办《新生》那时代起所有的愿望,现在经钱君来旧事重提,好像是在埋着的火药线上点了火,便立即爆发起来了。 这旗帜是打倒吃人的礼教!钱君也是主张文学革命的,可是他的最大的志愿如他自己所说,乃是‘打倒纲伦斩毒蛇’,这与鲁迅的意思正是一致的,所以简单的一场话便发生了效力了。”周作人:《新青年》,《鲁迅的故家》,收入《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2卷,钟叔河编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63-164页。

[14] 周作人:《新青年》,《鲁迅的故家》,收入《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2卷,第163页。

[15] 鲁迅:《火的冰》,《鲁迅全集》第8卷,第115页。

[16] 320116 致增田涉》(译文),《鲁迅全集》第 14 卷,第 196 页。

[17] 《陈独秀致周启明》( 1920 3 11 日),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新华出版社 1987 11 月第 1 版,第 250-251 页。

[18] 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域外小说集》,周树人发行,己酉二月十一日印成。

[19] 《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 1921 年版。

[20] 《域外小说集序》,《鲁迅全集》第 10 卷,第 177 页。据周作人所述,上海群益书社重印《域外小说集》时,所加的新序,虽署名周作人,实则是鲁迅所写。参见周作人:《关于鲁迅之二》,收入《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钟叔河编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448页。

[21] 《域外小说集序》,《鲁迅全集》第 10 卷,第 177 页。

[22] 参见谢仁敏:《新发现 < 域外小说集 > 最早的赠书文告一则》,《鲁迅研究月刊》 2009 年第 11 期。

[23] 参见蔡元培:《记鲁迅先生轶事》,《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册),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月刊》选编,北京出版社 1999 1 月第 1 版,第 100 页。

[24] 参见《蔡元培日记》(上),王世儒编, 1911 4 4 日,“寄《中央文学报》(四月一日出)于周豫才。” 1911 5 9 日,“寄周豫才《中央文学志》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9 月第 1 版,第 214 216 页。

[25] 《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16 页。文中“或”为“域”之异体字。下文同。

[26] 《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24 页。

[27] 季自求,周作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同学,参见“季天复”条目,《鲁迅全集》第 17 卷,第 149 页。

[28] 《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25 页。

[29] 参见 1912 11 23 日鲁迅日记:“晚得二弟所寄书三包,……《或外小说》第一、第二集各五册 , 并十八日发。” 《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31 页。

[30] 参见 1912 11 25 日鲁迅日记:“以《或外小说集》第一、第二册赠夏穗卿先生。” 12 1 日,“至南通州会馆访季自求 , 以《或外小说》两册托其转遗刘雳青。” 12 14 日“游允白来,以《或外小说集》二册赠之。” 12 16 日“游允白索《或外小说》,更以二部赠之。”《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31-34 页。

[31] 参见 1913 2 16 日鲁迅日记:“收二弟所寄《或外小说集》第一、第二各五册,十二日付邮。”《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49 页。

[32] 夏揖颜,鲁迅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时的同学,参见“夏揖颜”条目,《鲁迅全集》第 17 卷,第 191 页。

[33] 参见 1913 年鲁迅日记: 2 18 日“晨得夏揖颜信,云将南旋,赴部途中遇之,折回邑馆,赠以《或外小说》第一、二各二册。” 2 27 日“下午季�遣人来取去《或外小说集》第一、二各一册,云袁文薮欲之。” 9 29 日“午前稻孙持来中季书,索《或外小说》。”“三十日上午以《或外小说集》二册交稻孙,托以一册赠中季,一册赠黄季刚。”《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49-81 页。

[34] 参见 1914 年鲁迅日记, 1 27 日:“得二弟所寄英译显克微支作《生计》一册,又《或外小说》第一、第二各四册,并二十二日发。” 9 17 日“夜季�来,索去《或外小说集》第一、第二各一册。”《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103 134 页。

[35] 参见 1915 年鲁迅日记: 4 6 日“赠陈寅恪《或外小说》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 9 9 日“以《域外小说集》二册贻张春霆。”《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167 186 页。

[36] 《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252 页。

[37] 参见 1917 5 13 日鲁迅日记:“上午得二弟妇并三弟信,九日发,又《或外小说集》十册。”《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284 页。

[38] 鲁迅日记 1919 10 2 日,《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380 页。

[39] 鲁迅日记 1921 3 16 日,《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427 页。

[40] 鲁迅日记 1921 7 30 日,《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438 页。

[41] 鲁迅日记 1921 8 29 日,《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440 页。

[42] 参见鲁迅日记, 1920 1 19 日,“上午在越所运书籍等至京,晚取到。” 1924 3 15 日,“旧存张梓生家之书籍运来,计一箱,检之无一佳本。”《鲁迅全集》第 15 卷,第 394 504 页。

[43] 《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 “通信”门, 1917 8 1 日。

[44] 《周作人日记》(影印本上),鲁迅博物馆藏,大象出版社 1996 12 月第 1 版,第 690 页。

[45] 《周作人日记》(影印本上),第 703 页。

[46] 据周作人日记记载, 1917 年四月“十二日晴。上午至大学访蔡先生,言定十六日始每日四小时。”《周作人日记》(影印本上),第 664 页。

[47] 参见周作人日记,1919年 1 25 日“以银三元向编译会购得《欧洲文学史》十部, 君默、半农、�先、幼渔、癯安各一。”1918年 12 2 日“收《新青年》三号十本,以一 仲侃。”(应为 1918 年第四卷第 3 号,载有周作人《童子 Lin 之奇�》) 《周作人日记》(影印本 中),第 6 页;《周作人日记》(影印本 上),第 787 页。

[48] 参见周作人日记 1918 4 3 日,“得陶孟和君函,索《域外小说集》。” 4 4 日,“致陶君函,小说集二本。”《周作人日记》(影印本上),第 742 页。

[49] 鲁迅:《域外小说集序》,《鲁迅全集》第 10 卷,第 178 页。

[50]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申报馆 1924 3 月版,第 3 页。

[51] 《高语罕致胡适》( 1920 2 6 日),高语罕在信中写道:“适之吾兄:……你那里有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么?若有,请寄把我一看,看完便寄还。”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 31 册,黄山书社 1994 12 月版,第 353 页。

[52] 转引自耿云志辑《胡适回忆 < 新青年 > 和白话文运动》,《五四运动回忆录》(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3 月版,第 172 页。

[53] 参见胡适 1921 7 30 日日记:“与常熟人赵欲仁、孙绍伯等谈。孙君现在爱国女学教授国文,与我谈中学国文选本。我随口拟了一个选材的计划,记在下面,备日后的修改:第一年,周作人《域外小说集》、林琴南小说等。”《胡适全集》第 29 卷,季羡林主编,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4 月版,第 392 页。

[54] 据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平素舍名务实,一切都愿意由他的二弟出面,例如《会稽郡故书杂集》原是他自己的著作,就用他二弟的名义印行。再如一次新年我去,看见鲁迅先生正在用一颗木质名戳,印在空白的红色贺年片上,‘恭贺新禧’等字样都是现成的,盖上去的却赫然是他二弟的名字”。孙伏园:《 < 鸭的喜剧 > ―― < 呐喊 > 谈丛》。孙伏园 孙福熙 著:《孙氏兄弟谈鲁迅》,新星出版社 2006 1 月第 1 版,第 229 页。

[55] 《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 1918 3 15 日。

[56] 《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

[57] 参见《鲁迅年谱》第一卷,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9 月版,第 372 页。

[58]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1918 5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