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隶属河北省
保定
市,位于保定市西北部,
太行山
北端东麓。地理坐标东经114°51'—115°37',北纬39°02'—39°35'。东南与
定兴县
,南与
徐水区
,西南与
满城区
、
顺平县
,西与
涞源县
,北与
涞水县
相邻。辖区总面积为2534平方千米。
[11]
2021年,易县常住人口501681人。
[15]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州东二星置易县;大业九年(613年),改易州为
上谷
郡,易县属上谷郡。1995年1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隶属于保定市。
[17]
截至2022年10月,易县辖11个镇、16个乡,
[2]
县人民政府驻易州镇。
[16]
易县地处太行山区向
华北平原
过渡倾斜地带,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17]
易县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
清西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下都遗址
、
万里长城—紫荆关
、
龙兴观道德经幢
(老子道德经幢)、
北福地遗址
、
圣塔院塔
(荆轲塔)等全国和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紫荆关抗日救国会旧址等数十处革命纪念地。
[16-17]
2021年,易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4.60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6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4.26亿元,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68.58亿元,同比增长9.1%。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5.5:19.5:55。
[15]
- 中文名
- 易县
- 别 名
- 易州
- 行政区划代码
- 130633 [2]
- 行政区类别
- 县
- 所属地区
- 河北省保定市
- 地理位置
- 保定市西北部 太行山 北端东麓
- 面 积
- 2534 km²
- 下辖地区
- 11镇、16乡
- 政府驻地
- 易州镇
- 电话区号
- 0312
- 邮政编码
- 074200
- 气候条件
- 温带季风气候
- 人口数量
- 501681 人 (2021年末,常住人口)
- 著名景点
- 清西陵 、 狼牙山 、 易水湖 、 云蒙山 、 燕下都 、 紫荆关 、 荆轲塔等
- 火车站
- 紫荆关站,南城司站,奇峰塔站,大盘石站
- 车牌代码
- 冀F
- 地区生产总值
- 124.60 亿元 (2021年)
建置沿革
易县风景图集(1)
(19张)
前21世纪,有易氏部落在易水流域繁行生息。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寅于燕国。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在燕下都东南建固安县。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置固安县,属涿郡。
唐代,易县隶属河北道易州;开元年间析易县地置五回、娄亭、板城三县。
金天会十一年(1133年),归属金。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易州为直隶州,辖涞水、广昌二县。
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属直隶
范阳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改
直隶省
为
河北省
,易县属河北省。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易县地分建为易县、龙华二县,先后属冀西区第三专区、晋察冀边区第三专区、冀察区第一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恢复易县区划,隶属于察哈尔省。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易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专区。
1958年10月,定兴、易县、涞水三县合并后统称易县。
1960年2月,保定专区建制撤销,易县隶属于保定市管辖。
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易县又隶属于保定专区所辖。
1961年5月,易县与定兴县分县办公。
1962年1月,易县恢复三县合县前的区划。
1995年1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易县从此隶属于保定市管辖。
[17]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12月,易县辖11个镇、16个乡:
易州镇
、
高村镇
、
梁格庄镇
、
西陵镇
、
裴山镇
、
塘湖镇
、
狼牙山镇
、
良岗镇
、
紫荆关镇
、
西山北镇
、
高陌镇
、
桥头乡
、
白马乡
、
流井乡
、
大龙华乡
、
安格庄乡
、
凌云册乡
、
尉都乡
、
独乐乡
、
七峪乡
、
富岗乡
、
坡仓乡
、
牛岗乡
、
桥家河乡
、
甘河净乡
、
蔡家峪乡
、
南城司乡
。
[12]
[25]
县人民政府驻易州镇。
[16]
地理环境
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
太行山
北端东麓。地理坐标东经114°51'—115°37',北纬39°02'—39°35'。东南与
定兴县
,南与
徐水区
,西南与
满城区
、
顺平县
,西与
涞源县
,北与
涞水县
相邻。辖区总面积为2534平方千米。
[11]
易县政府
易县地处太行山区向
华北平原
过渡倾斜地带,按形态分为
山地
、
丘陵
、
平原
、河流
沟壑
四大类型,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其中与定兴县相邻的高陌乡是全县唯一平原乡。主要山峰有摩天岭、平顶山、五峰寨、
云蒙山
、
狼牙山
等,最高山峰摩天岭位于蔡家峪乡与涞水县交界处,海拔1813.3米。全县平均海拔约300米,地势由西向东下降明显,流水落差大,易患水灾。山体多为侵蚀、剥蚀、岩溶地貌。
[17]
拒马河,一级河,总长55.58千米;二级河3条,漕河、瀑河、中易水,总长186.03千米;三级河1条,北易水,总长47.75千米;河流总长度289.36千米,河网密度0.09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0.85亿立方米,年排涝量40万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560万立方米。境内最大河流为拒马河,从玉山铺至北辛庄流经境内紫荆关镇、南城司乡,长55.58千米,流域面积438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2立方米1秒,主要支流有玉山铺沟、碾子沟、枣各庄沟、南款沟、君玉沟、清源沟、东三沟、北城司沟、黄土台沟、长岭沟。
[16]
易县境内有大、中小型水库17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安格庄水库、龙门水库;中型水库2座;旺隆水库、马头水库;小(一)型水库4座;莲花池水库、太宁寺水库、黄蒿水库、良岗水库;小(二)型水库9座;北城司水库、鸭子沟水库、方岗水库、双合庄水库、东杜岗水库、武家沟水库、豹子峪水库、南豹泉水库、全山庄水库。
[16]
自然资源
易县矿藏类多量大,已探明的矿藏有32种之多,主要金属矿有
金
、
铁
等,非金属矿有
磷
、
膨润土
、
石棉
、
蛭石
、
石灰石
、
花岗岩
、
建筑沙
等,其中石灰石、花岗岩储量最大,分别为3000万吨、6000万吨。易县是“万两黄金县”“中国石材之乡”。易县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天然瓦板岩生产加工基地,年产天然板岩480多万平方米,出口量占中国的80%。
[17]
易县自然动植物种类繁多。野生动物有9大类、80多种,野生植物有977种,属华山植物体系。其中药用动植物有
全蝎
、
蝉蜕
、
五灵脂
、
沙参
、
丹参
、
枣仁
、
柴胡
、
知母
等30多种,全部野生药材近200种。
[17]
人口
经济概况
社会事业
交通运输
政治
县委书记
|
张锐
[14]
|
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
|
杨大伟
[13]
|
历史文化
易县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
清西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下都遗址
、
万里长城—紫荆关
、
龙兴观道德经幢
(老子道德经幢)、
北福地遗址
、
圣塔院塔
(荆轲塔)等全国和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登记在册的文物点130多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大龙华歼灭战、黄土岭战役、北娄山烈士陵园、紫荆关抗日救国会旧址等数十处革命纪念地。
[16-17]
-
清西陵
清西陵
,位于易县县城西15千米的永宁山下,原陵区东起梁格庄,西至紫荆关,南到大雁桥,北止奇峰岭,周界约100千米,面积达800余平方千米。旅游面积224平方千米(陵区内辖两镇),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清西陵的保护范围8300公顷,建有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妃陵3座、王爷、阿哥、公主园寝4座,形成了以14座陵寝为主,行宫、永福寺、衙署为辅的陵区建筑。埋葬着4个皇帝、9个皇后、57个妃嫔以及王爷、阿哥、公主共计80人。陵区内矗立着千余间宫殿和百余座石建筑,构成一处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陵寝内外松林如海,存有古松16000余株,是华北最大的古松林。1961年,清西陵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清西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9日,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18]
-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遗址
,位于易县县城东南约4千米处。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始建于前4~前3世纪,燕昭王时期成为燕国的都城,是中国现存比较完整,文化遗存丰富的一座大型都城遗址。燕下都遗址南北宽约4~6千米,东西长约8千米,总面积约40平方千米。城址分东西两城,东城是当时人们的活动中心,是宫殿区,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贵族墓葬区。西城的创建晚于东城,遗存较少,是为了东城的安全建的一座附城。已经探明的城墙、遗址、建筑基址、墓葬、地下遗迹、河渠等文化遗存103处。燕下都地处平原,四周地势平缓。1961年,燕下都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
-
万里长城—紫荆关
紫荆关,自古便是进出太行山的交通要冲,位于“太行八陉”的第七陉“蒲阴陉”,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称易县为
上谷
关,东汉名五阮关,宋、金、称金陂关,元代以后称紫荆关,此关与
居庸关
、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在明朝的长城防御体系中,紫荆关位于内长城,与居庸、倒马二关并列为“内三关”。自战国时期紫荆关就开始修筑关城,到了明朝更是扩建关城,增设城堡,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紫荆关现存南北二门。北城门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城门、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城门门额石匾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 “紫荆关”。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也是明万历年书刻。 除了两座城门,紫荆关的关墙也有保存,随山势蜿蜒起伏。
[19]
-
龙兴观道德经幢
龙兴观道德经幢
位于易县城内。始建于唐景龙二年(708年),南宋乾道五年(1109年)迁至城内南端的龙兴观,历经元、明各代,民国十五年(1926年)被直系驻军拆毁,存有元代碑刻通。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重修经幢碑亭,以利于保护和管理。2001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经幢保护亭进行了更新改建,对幢体进行维护校正。
[16]
1996年11月20日,龙兴观道德经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北福地遗址
北福地遗址
,位于易县县城西南12.5千米处中易水河北岸的台地上,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地带,东部为华北平原。遗址区海拔85米左右。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米,内涵主要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为主体。该遗址总发掘面积1200余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0.5~1米左右,内涵主要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另外还有商周、战国、汉代、辽金等时代的文化遗存。经过三次发掘,出土文物种类丰富,有陶器、石器、玉器等器物近万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北福地一期遗存房址及出土的人面雕刻陶片等为研究早期新石器文化提供了新资料。北福地遗址南距中易水河15千米,遗址为旱作农业区。遗址大部保存完好,局部有少量破坏。遗址区现为农田。
[16]
-
燕南长城
燕南长城,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燕南长城建于战国时期。燕南长城在易县境内长约19千米,西端起于塘湖镇仁义庄村西山的大科罗坨,东端自尉都乡曲城村入徐水区界。
[16]
-
荆轲塔
荆轲塔
,位于易县易州镇荆轲山村西的荆轲山上。荆轲塔始建于辽乾统三年(1103年),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均进行过修葺,荆轲塔旁还存有记述当时重修状况的石碑,塔东侧原建有圣
塔院寺
,据县志记载,塔西侧土丘为荆轲衣冠冢,荆轲馆也建于此地。
-
镇国寺石佛
镇国寺石佛,位于中易水河畔,凌云册乡解(xié)村。佛寺与石佛均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3年),因有石佛像立于殿内,所以镇国寺又被当地人称为立佛寺,清光绪七年(1881年),寺院毁于风暴,后曾修复,现存佛殿三间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殿内东西北墙上有壁画,生动传神。佛像为释迦牟尼佛立像。材质为汉白玉石,通高4.92米。立于仰莲座上,身披袈裟,施以彩绘,雕工细腻,线条流畅,显示出典型的隋代佛教造像风格,对研究隋代文化习俗和石刻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现佛手足均残,佛头于1997年3月被盗割。1993年7月,镇国寺石佛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
十番会
十番会在易县的东韩村和后部两村,有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花会,名叫十番会,是以合奏演出为主的音乐类花会,以演奏人员众多、场面宏大而闻名。十番会又有武十番、文十番之分,武十番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演出时锣鼓喧天,所以人们称之为“吵子会”;文十番以丝竹乐器为主,演奏起来温文尔雅,流行于易县,而以东韩村和后部最具代表性。2008年6月,以“东韩村拾幡古乐”的名称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
[16]
-
西陵摆字龙灯
清西陵摆字龙灯传到诸多村庄,以西陵镇忠义村为最佳,以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字形而得名,又因为龙体分节而有“节龙”或“断龙”的别名。民国初年仍沿此习,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守陵机构瓦解,守陵人员转为农民,摆字龙灯才真正传入民间,成为表达农民意愿的一种民间舞蹈。2008年6月,摆字龙灯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名录。
[16]
风景名胜
狼牙山
,古称郎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属太行山脉,距县城36千米,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20]
狼牙山为古易州十景和古城保定八景之一的“狼山竞秀”,地貌复杂,大部分山峰海拔500~800米。主要景点有莲花峰、棋盘陀、石棋盘、蚕姑祠、老君堂、勇士陈列馆和壮士纪念塔等。2017年1月,易县狼牙山风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1]
-
云蒙山景区
云蒙山
,因为山中常年云雾缭绕,细雨蒙蒙而得名,位于易县县城西20千米。总面积40平方千米,由77道山峰、33道峡谷组成,顶峰海拔1120米,属喀斯特地貌。云蒙山有华北地区最大的次生林。“云蒙叠翠"为西陵八景之一,桃花、瀑布、红叶、冰雕堪称“云蒙四绝”。自东晋以来,云蒙山就是佛教活动场所和旅游胜地,建有许多寺庙和古塔。景区内景点有三寺一庵:三寺分别为太宁寺、净觉寺、永宁寺,一庵即双塔庵。
[16]
-
龙湖
龙湖,位于易县县城西北15千米,水面面积70万平方米,最大水深23米,上游与拒马河相通。
[16]
-
战国影视城
战国影视城在易县麻屋庄村112国道旁边,易县战国影视城自1997年4月奠基至1998年完成了秦街、燕市、训练场、古作坊、侯爷府、外城墙等为主的一期工程建设,是电影《荆轲刺秦王》的拍摄外景场地。
地方特产
易砚是中国古砚之一,素有“南端北易”之誉。易砚又名燕畿乌金砚,据《古玩指南》载:“乌金砚,燕畿之梅山,产石如乌金,通过平雕、立雕、阴雕、阳雕、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工艺,形成江南纤秀细腻、北国刚劲浑朴的艺术风格。易水砚造型丰富多样,可分为鱼、龟、龙、蚕、蝉、琴、棋等7大类,雕刻题材非常广泛,有日月风云、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树木花卉等。易水砚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1997年7月1日,人民大会堂收藏了重达5吨的易砚珍品“归砚”,以庆祝香港回归。2008年6月,易水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
-
易县绞胎陶瓷
据史料记载,绞胎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20世纪90年代初由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的张保军研制、恢复了古老的绞胎制作工艺,并开创了现代绞胎陶瓷制作工艺新体系。绞胎以高岭土、石英、长石等为原料,经过高温烧成。在坯胎成型前利用不同颜色的陶瓷泥料搅揉在一起,然后花纹图案充分展开,以达到装饰美化和艺术创作的目的,制成后其内外花纹图案一样。2006年6月,绞胎陶瓷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
著名人物
梅庚年(1924年~1975年),满族,河北易县人。河南
安阳地区医院
院长、党委书记,河南省承担的中国援
埃塞俄比亚
医疗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1975年8月殉职,埃塞政府为梅庚年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将其安葬在季马。
[27-29]
中国政府在埃塞俄比亚设立了“梅庚年奖学金”,修建并命名了“梅庚年路”,以纪念梅庚年为中非友好合作事业作出的贡献。
[28]
张文海,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参加革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任龙华县基干大队队长,民国三十年(1941年)牺牲。
[22]
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
马宝玉
,副班长、共产党员
葛振林
,战士
宋学义
、
胡德林
、
胡福才
。
[23]
高成山
,1922年生,河北省易县人。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八路军,历任通信员、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连长等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