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细菌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显微镜测直径大约是五微米。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 轴向 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1纳米。也就是说,1纳米就是0.000001毫米(1nm=1.0×10 -6 mm)。 纳米科学 与技术,有时简称为 纳米技术 ,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与纳米相关的很多 新兴学科 。有 纳米医学 纳米化学 纳米电子学 、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等。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纳米技术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世界各国都不惜重金发展纳米技术,力图抢占纳米科技领域的战略高地。
从迄今为止的研究来看,关于纳米技术分为三种概念:
第一种,是1986年美国科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在《创造的机器》一书中提出的 分子纳米技术 。根据这一概念,可以使组合分子的机器实用化,从而可以任意组合所有种类的分子,可以制造出任何种类的 分子结构 。这种概念的纳米技术还未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种,是把纳米 技术定位 微加工 技术的极限。也就是通过纳米精度的"加工"来人工形成纳米大小的结构的技术。这种纳米级的加工技术,也使半导体微型化即将达到极限。 现有技术 即使发展下去,从理论上讲终将会达到限度,这是因为,如果把电路的线幅逐渐变小,将使构成电路的 绝缘膜 变得极薄,这样将破坏绝缘效果。此外,还有 发热 和晃动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新型的纳米技术。
第三种概念是从生物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本来,生物在细胞和 生物膜 内就存在纳米级的结构。 DNA 分子计算机、细胞生物计算机的开发,成为 纳米生物技术 的重要内容。
纳米效应 就是指 纳米材料 具有 传统材料 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原本导电的铜到某一纳米级界限就不导电,原来绝缘的 二氧化硅 晶体 等,在某一纳米级界限时开始导电。这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 颗粒尺寸 小、 比表面积 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以及其特有的三大效应: 表面效应 小尺寸效应 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对于固体粉末或纤维,当其有一维尺寸小于100nm,即达到纳米尺寸,即可称为所谓纳米材料,对于理想球状颗粒,当比 表面积 大于60㎡/g时,其直径将小于100nm,达到纳米尺寸。
现实很多材料的 微观尺度 多以纳米为单位,如大部分半导体制程标准皆是以纳米表示。直至2017年2月,最新的 中央处理器 (也叫作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的制程是14nm。纳米别名:毫微米。
纳米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主要区别是:纳米 技术研究 的是以控制单个原子、分子来实现特定的功能,是利用电子的 波动性 来工作的;而微电子技术则主要通过控制电子群体来实现其功能,是利用电子的 粒子性 来工作的。人们研究和开发纳米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整个微观世界的 有效控制
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已故物理学家 理查德·费曼 1959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
1981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分子世界从此可见。
1990年,首届国际纳米科技会议在美国 巴尔的摩 举办,纳米技术形式诞生。
1991年, 碳纳米管 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强度却是铁的10倍,成为纳米技术研究的热点。
1989年美国 斯坦福大学 搬走 原子团 ,用氙原子打出“斯坦福大学”英文名字,1999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镍表面用36个氙原子排出“ IBM ”。之后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
1997年,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用单电子移动单电子,这种技术可用于研制速度和 存储容量 比现在提高成千上万的 量子计算机 。同年,美国 纽约大学 科学发现, DNA 可用于建造纳米层次上的机械装置。
1999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在进行 碳纳米管 实验时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够称量十亿分之一克的物体,即相当于一个 病毒 的重量;此后不久,德国科学家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国和巴西科学家联合创造的纪录。同年,美国科学家在单个分子上实现有机开关,证实在分子水平上可以发展电子和计算装置。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Pasadena市的 喷气飞机 推进器 实验室目前正在研制一种被称为“纳米 麦克风 ”的微型 扩音器 ,据《 商业周刊 》报道,这种微型传感器可以使科学家倾听到正在游弋的单个细菌的声音,以及细胞体液流动的声音。这种人造纳米麦克风由细微的 碳管制 成,正是因为构成物体积细小和灵敏度极高,这种麦克风才能够在受到非常小的压力作用下作出反应,使得对其进行监测的研究人员获得相关的声音信息。
利用这种新产品,科学家将可以对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进行探测,可以探测到生物体内单个细胞的 生长发育 。这一仪器研制项目已获得 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的批准,而且NASA还向上述实验室提供了必要的 技术支持
纳米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 综合学科 ,研究的内容涉及现代科技的广阔领域。1993年,国际纳米科技指导委员会将纳米技术划分为纳米电子学、纳米物理学、 纳米化学 、纳米
纳米科技是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科技,其最终目标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识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制造出具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这表明,人类正越来越向微观世界深入,人们认识、改造微观世界的水平提高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资料显示,2010年, 纳米技术 将成为仅次于 芯片制造 的第二大产业。
中国于1991年召开纳米科技发展 战略研讨会 ,制定了发展 战略对策 。十多年来,中国纳米材料和 纳米结构 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充分证明了纳米技术领域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9月27日,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专家宣布研制成功新型纳米材料———超双疏性界面材料。这种材料具有 超疏水 性及超疏油性,制成纺织品,不用洗涤,不染油污;用于建筑物表面,防雾、防霜,更免去了人工清洗。专家称:纺织、建材、化工、石油、汽车、军事装备、通讯设备等领域,将免不了一场因纳米而引发的“材料革命”。 随着科学家的一次次努力,“纳米”这个几年前对我们还十分生疏的字眼,眼下却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 纳米是一个 长度单位 ,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20纳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的三千分之一。90年代起,各国科学家纷纷投入一场“纳米战”:在0.10至100纳米尺度的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 分子运动 规律和特性。
中国当然不甘人后,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居于国际科技前沿。
1998年,清华大学 范守善 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把 氮化镓 制成一维 纳米晶体 。同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制备出金刚石 纳米粉 ,被国际刊物誉为:“稻草变黄金———从 四氯化碳 制成 金刚石 。”
1999年, 北京大学 教授薛增泉领导的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将单壁 碳纳米管 组装竖立在金属表面,并组装出世界上最细且性能良好的 扫描隧道显微镜 用探针。
中科院 成会明 博士领导的研究组合成出高质量的 碳纳米材料 ,被认定为迄今为止“储氢 纳米碳管 研究”领域最令人信服的结果。
不沾水的纳米伞。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 解思深 领导的研究组研制出世界上最细的 碳纳米管 ———直径0.5纳米,已十分接近碳纳米管的理论 极限值 0.4纳米。这个研究小组,还成功地合成出世界上最长的 碳纳米管 ,创造了“3毫米的 世界之最 ”。
在主题为“纳米”的争夺战中,中国人频频露脸,尤其在碳纳米管合成以及高密度 信息存储 等领域,中国实力不容小觑。科学界的努力,使“纳米”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学词,它走出实验室,渗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居室环境日益讲究环保。传统的涂料 耐洗刷性 差,时间不长,墙壁就会变得斑驳陆离。现在有了加入纳米技术的新型油漆,不但耐洗刷性提高了十多倍,而且有机挥发物极低,无毒无害无异味,有效解决了建筑物密封性增强所带来的 有害气体 不能尽快排出的问题。
白色污染 遭遇到“纳米”的有力挑战。科学家将可降解的淀粉和不可降解的塑料通过特殊研制的设备粉碎至“纳米级”后,进行物理结合。用这种新型原料,可生产出100%降解的农用地膜、 一次性餐具 、各种包装袋等类似产品。农用地膜经4至5年的大田实验表明:70到90天内,淀粉完全降解为水和 二氧化碳 ,塑料则变成对土壤和空气无害的细小颗粒,并在17个月内同样完全降解为水和 二氧化碳 。专家评价说,这是彻底解决 白色污染 实质性 突破。
电视广播 、书刊报章、 互联网络 ,我们一点点认识了“纳米”,“纳米”也悄悄改变着我们。纳米精确新闻 1959年 理论物理学家 理查·费伊曼在 加州理工学院 发表演讲,提出,组装原子或分子是可能的。
相关图书。
纳米光也能“吹动”物体。当光照射在物体上,也会对物体产生 作用力 ,就像风吹动帆一样。从 儒勒·凡尔纳 到阿瑟·C· 克拉克 ,科幻作家们不止一次幻想过运用 太阳光 的作用力来推动“ 太阳帆 ”,驱动飞船在星际中航行。然而,在地球上,太阳光的作用力实在微乎其微,没有人能用阳光来移动一个物体。但是,在11月27日的《 自然 》杂志上,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研究的中国学者发表文章,首次证实在 纳米世界 里,光真的可以驱动“机器”——由半导体做成的纳米机械。 这项研究,结合了两个最前沿的纳米科学领域,即纳米光子学和 纳米力学 。“在 宏观尺度 上,光的力实在太微弱,没有人能感觉到。但是在纳米尺度上,我们发现光具有相当可观的力,足以用来驱动像集成电路上的 三极管 一样大小的半导体机械装置。”领导此项研究的 耶鲁大学 电子工程系教授唐红星这样介绍。其实,此前光的力已经被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应用于一种叫做“ 光镊 ”的技术中,用来操控原子和微小的颗粒。“我们的研究则是把光集成在一块小小的芯片上,使它的强度增加数百万倍,从而用来操控纳米 半导体器件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博士后研究员李墨进一步阐释说。
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里,两位科学家和来自 北京大学 的研究生熊驰及合作者们一起,使用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在硅芯片上铺设出一条条光的线路,称之为“ 光导 ”。当 激光器 发出的光被接入这样的芯片后,光就可以像电流在导线里一样,沿着铺好的光导线路“流”动。 理论预测 ,在这样的结构中,光会对引导它的导线产生作用力。为了证实这样的预测,他们把一小段只有10微米长的光导悬空,让它可以像 吉他弦 般产生振动。如果光确实产生力并作用在它上面,那么当光的强度被调制到和光导的振动一致的频率时,共振就会产生。这样的共振就会在透射的光中产生同样频率的一个峰。这正是3位中国科学家经过半年多的实验和计算,最终在他们的测量仪器上看到的令人信服的现象。之后,他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这个作用力的大小和理论预期非常一致。因为光的 速度比 电流要快得多,所以这种光产生的力预期可以以几十吉赫兹( GHz )的速度驱动纳米机械。 此项研究成果有望引领出新一代 半导体芯片 技术——用光来取代电。未来运用这种新技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可以实现基于光学和量子原理的高速高效的计算和通信。
纳米探针的运动轨迹。
英国 伦敦 纳米技术中心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纳米探针,利用该纳米探针可以检测出某种抗生素药物是否能够与细菌结合,从而减弱或破坏细菌对人体的破坏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将纳米探针运用于 药物筛选 ,相关试验的初步结果已经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人们在用抗生素治病的过程中,引起疾病的细菌很容易产生 抗药性 ,从而使得抗生素失去药效。抗生素的作用原理是与致病细菌的 细胞壁 结合后破坏细胞壁的结构,使得致病细菌死亡,一旦产生抗药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壁变厚,抗生素无法与细胞壁结合。
研究人员在一排纳米探针上覆盖组成 细菌细胞壁 蛋白质 ,一旦抗生素与细胞壁结合,探针的表面重量就会增加,这一表面压力会导致纳米探针发生弯曲。通过对 万古霉素 药物的研究发现,抗药性细菌的细胞壁硬度是非抗药性细菌的1000倍。所以通过纳米探针探测出各种药物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改变,筛选出对致病细菌 破坏力 最大的抗生素。

纳米 镍(Ni)

主条目:
磁流体。用铁、钴、镍及其合金粉末生产的磁流体性能优异,广泛应用于密封减震、医疗器械、声音调节、光显示等。
高效催化剂。由于 比表面 巨大和高活性, 纳米镍粉 具有极强的催化效果,可用于 有机物 氢化反应 、汽车尾气处理等。
高效助燃剂 。将纳米镍粉添加到火箭的固体燃料 推进剂 中可大幅度提高燃料的 燃烧热 燃烧效率 ,改善燃烧的稳定性。
导电浆料。电子浆料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工业中的布线、封装、连接等,对 微电子器件 的小型化起着重要作用。用镍、铜、铝 纳米粉 体制成的电子浆料性能优越,有利于线路进一步微细化。
高性能电极材料 。用纳米镍粉辅加适当工艺,能制造出具有巨大 表面积 的电极,可大幅度提高 放电效率
活化烧结 添加剂。 纳米粉末 由于表面积和表面原子所占比例都很大,所以具有高的能量状态,在较低温度下便有强的烧结能力,是一种有效的烧结添加剂,可大幅度降低 粉末冶金产品 高温陶瓷 产品的 烧结温度
金属和非金属的表面导电涂层处理。由于纳米铝、铜、镍有高活化表面,在无氧条件下可以在低于粉体熔点的温度实施涂层。此技术可应用于微电子器件的生产。

纳米 锌(Zn)

主条目:
高效催化剂。锌及其合金纳米粉体用作催化剂。
普通结构硬质合金的 耐磨性 韧性 相互排斥,协调这种矛盾一直是硬质合金研究方面焦点。研究发现,在硬质合金 粘结相 含量一定的情况下,当 碳化钨 (WC) 晶粒度 减小到0.8μm以下时,不仅合金的硬度提高,而且强度也有提高,随着晶粒度的进一步减小,提高幅度更加明显。
这种兼有高硬度和高强度的 硬质合金刀具 在加工硬而脆的材料(如冷铸铁等)时显示出优异的 使用性能 。WC-10Co超细硬质合金的硬度(HRA)可达到93,横向 断裂强度 大于5000MPa。纳米及 超细晶粒硬质合金 具有普通硬质合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满足现代 加工工业 以及特种 应用领域 对新材料加工要求的能力大幅提高。 纳米及超细结构硬质合金 的这种“双高”(高耐磨性、高韧性)性能,特别适用于制造适应高负荷、高应力磨损、锐利、刚性好工具和模具,如印刷 电路板 ( PCB )微钻、 V-CUT刀 铣刀 等。
关于纳米及超细结构硬质合金的晶粒度问题,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晶粒度小于0.5μm的硬质合金为超细硬质合金,晶粒度小于0.2μm的硬质合金为纳米硬质合金。在这方面, 瑞典 Sandvik 德国 粉末冶金 协会的分级标准相对权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细化晶粒,制取超细乃至纳米结果硬质合金的研究开发已经成为世界硬质合金技术领域的一大热点。美国Rutgers大学于1989年率先研制成功 纳米结构 硬质合金并取得专利。纳米结构硬质合金的问世,是硬质合金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为解决硬质合金强度和硬度之间的矛盾开辟了新的途径。
北京化工大学 段雪 院士领导的团队在超短碳纳米管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基于长期以来对插层材料的坚实研究和深刻认识,利用层状双羟基 金属氢 氧化物 ( LDH )的层间空间限域作用,合成了十二烷基磺酸 阴离子 (DSO)插层的Co-Al LDH。而后以LDH层间的 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为 碳源 ,通过还原得到的活性金属Co的 催化作用 ,合成生长了长度小于1 nm(分子尺度),外径和壁厚分别约为20 nm和3.5 nm的碳纳米环。
来自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 的研究人员于近日发明了一种由碳纳米管(由石墨原子构成的 管状物 ,重量轻, 六边形 结构连接 完美)构成的低密度、超强韧的 气凝胶 (一种固体 物质形态 ,是世上密度最小的固体),能够在清洁石油泄漏领域起到关键作用。
斯坦福大学发布了首款由 碳纳米晶体管 组成的 电脑芯片 。硅 晶体管 早晚会走到道路的尽头。晶体管越做越小,以至于它不能够容纳下足够的硅原子来展示硅的特性。碳 纳米管 (CNT),锗化硅(SiGe), 砷化物 ( GaAs )都是可能的 替代品 碳纤维 纳米管具有良好的 传导性 ,体积小,并且能在刹那间开关。它拥有比肩 石墨烯 的电气属性,但是制造半导体的难度却小很多。
相关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