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test11 发布时间:2010-09-28 浏览次数: 36419

江汉大学篮球队训练计划

一、篮球训练年度计划( 2008 年)

(一)篮球训练目标与任务

根据我校篮球队发展现状及建设规划要求,年度训练目标是:强化运动员的体能,完善基本技术和位置技术,形成具有符合本队实际要求的攻防战术体系,加强比赛作风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年度训练任务是:在训练中运用现代篮球运动理念,形成篮球快、灵的技战术风格,通过周期训练使得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心理、体能、智力方面竞技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升。

(二)年度训练安排

1 、准备期训练安排( 3 -8 月)

准备期包括调整期( 3 -6 月)和假期( 7 -8 月)两个阶段。调整期是全面训练主要抓体能训练、基本技术完善和意志品质培养,负荷量逐渐增加。假期集训是以专项训练为重点,主要任务熟练掌握、提高实战技巧和对抗技术,保证专项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指标的落实。负荷量开始减少并逐渐增加负荷强度。

2 、竞赛期训练安排( 9 -11 月)

主要任务是培养最佳竞技状态,使全队实战能力达到最好水平,争取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赛前阶段( 7 周)

训练安排与专项训练阶段基本相同,主要包括:⑴专项化身体训练;⑵球队固定配合,强化对抗技巧;⑶抓好个人特长训练;⑷在近似比赛的特点下演练。通过热身,积累比赛经验,即训练内容作为重要比赛赛程的实战学习,使全队出现最佳竞技状态。

训练中增强比赛对抗强度,减少负荷量,强度达到比赛要求。比赛前两周安排打 3 4 场比赛;赛前 3-5 天不安排大负荷,保证球队处在最佳竞技状态。

比赛阶段( 2-3 周):

作好思想和心理调整,激励进取动机。训练安排首先要保证恢复,然后针对比赛中的问题改进和磨练重点技、战术,采用较多的模拟演练。负荷稳定在赛前水平,根据场间隔和队员上场时间多少酌情而定;要严格生活制度,以纪律保证休息、健康和充沛的体力。

3 、过渡期训练安排( 12 月)。

休息两周,恢复性练习两周,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下阶段训练计划。主要是消除疲劳,缓解训练和比赛的高度紧张状态。保持一定训练活动,中小强度,达到积极性休整。

(三)训练阶段划分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周期

准备期

假期集训

竞赛期赛前阶段

竞赛期比赛阶段

过渡期

冬训准备期

周数

16

8

7

3

4

8

主要训练任务

1 、消除生理心理疲劳。

2 、积极准备冬训。

3 、适应训练负荷。

1 、提高技、战术水平

2 、发展特长技术

1 、熟练应用全队技、战术。

2 、提高比赛质量。

1 、组织教学比赛。

2 、参加比赛

消除疲劳


主要训练任务

1 、消除生理心理疲劳。

2 、积极准备冬训。

3 、适应训练负荷。

1 、提高技、战术水平

2 、发展特长技术

1 、熟练应用全队技、战术。

2 、提高比赛质量。

1 、组织教学比赛。

2 、参加比赛

消除疲劳

训练要求

1 、队员积极投入训练

2 、确保训练质量

1 、加大训练强度,确保技、战术水平提高。

2 、队员技术特点训练

1 、保持运动员良好技术水平。

2 、避免伤病情况

1 、加强队伍管理,注意安全。

2 、努力拼搏,赛出水平。

恢复性练习

(四)计划实施的保证

1 )加强计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 )加强思想教育和球队的管理

3 )建立各种检测和考核制度

4 )年度计划要争取领导的支持

5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6 )及时总结训练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二、周训练计划(准备期第 5 周)

抓两个环节,一个是两个转换(有守转攻、由攻转守)一个是提高阵地防守质量。继续提高三个技术基础(投篮、篮板球、防守能力)。

时间

早上 7:00--8:00

下午( 4 00-- 6 0 0

负 荷

星期一

1 、力量训练

2 、跳跃练习

1 、持球突破练习

2 、抢篮板球练习

3 、投中篮后发动快攻,罚球后发动快攻

星期

1 、速度训练

2 、投篮练习

1 、投篮练习

2 、快攻练习

3 、半场区域联防半场防守

星期三

1 、运球练习

2 、投篮练习

1 行进间投篮

2 全场区域紧逼防守

星期四

1 力量训练

2 、速度耐力

1 、个人防守

2 、区域联防

星期五

1 力量训练

2 投篮练习

1 2 2 3 3 等人数相等时的快攻配合

2 分组比赛

星期六

1 、耐力训练

2 、柔韧练习

1 强化个人技术训练特别是投篮的练习以及一对一、二对二

2 扩大人盯人防守为主,突出练习提高协防补防意识,提高夹击的时机的判断,强化整体轮转的意识

备注


二、端线界外球配合篮球训练课

杨风华 ,男,汉, 19 73 -0 6 - 06 ;湖北 宜昌 人, 2001 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研究生院,获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 2001 7 月任职于武汉江汉大学体育学院,一直担任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担任篮球普修教学及校篮球队训练管理工作。 2003 8 月晋升为讲师。 2007 6 月,获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

主持课题 4 项,参与课题 6 项,完成科研论文 11

1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课题《我国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若干特征研究》,项目编号: 2005507 ,负责人。

2 、省级课题《湖北省大众体育市场发展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机制的研究》,鄂教思政 [2003D139], 负责人

3 、省级立项课题《大型体育场馆赛后民营化探索研究―以武汉六城会场馆为例》,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鄂教思政〔 2008 4 号。项目编号: 2008q148

4 、武汉市科技局纵向课题《武汉赛马业市场与赛马文化研究》,项目编号: 200900084 ,负责人

5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北京奥运会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声望的影响研究》 , 项目编号 :03ATY001 ,第十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