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阳明心学六讲
出版时间:2023-07-01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76617
书籍介绍
本书是梁启超、谢无量、马宗荣、章太炎、吕思勉以及日本人高濑武次郎等六位国学大师,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剖析“知行合一”的精华,使读者通过“知行合一”的口号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探讨“知行合一”的心学内核,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从而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砥砺人生。全书通俗易懂、详略得当,是阳明心学爱好者的入门与进阶读物。
作者介绍
章太炎,原名章炳麟,中国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所贡献。主要著作包括《新方言》《文始》《国学概论》等。
马宗荣,社会教育学家、图书馆学研究者,主编“大教育家文库”。著有《现代图书馆序说》等作品。
谢无量,学者、诗人、书法家。著有《中国大文学史》《谢无量文集》等作品。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等。
吕思勉,历史学家。著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理学纲要》等作品。
高濑武次郎,日本哲学家,研究中国学代表学者。著有《中国哲学史》《日本之阳明学》《王阳明详传》等作品。
目录
-
第一讲 章太炎·哲学之派别
-
引言
-
先秦诸子
-
汉唐演变
-
宋明理学
-
哲学总述
-
第二讲 马宗荣·王阳明及其思想
-
阳明的根本思想
-
阳明的教育思想
-
阳明与晦庵
-
第三讲 谢无量·阳明之伦理学
-
性说
-
心即理说
-
“知行合一”论
-
良知
-
第四讲 梁启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
“知行合一”说之内容
-
“知行合一”说在哲学上的根据
-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
第五讲 吕思勉·阳明之学
-
阳明之宇宙观
-
“良知”之说
-
“格物”
-
“知行合一”之理
-
概述
-
第六讲 高濑武次郎·阳明学说
-
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良知
-
“心即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关系
-
“四句教”
-
附录 文成王阳明先生守仁
书籍试读
“哲学”一名词,已为一般人所通用,其实不甚精当。“哲”训作“知”,然则“哲学”是求知的学问,未免太浅狭了。不过,习惯相承,也难一时改换,并且也很难得一比此更精当的。
南北朝号“哲学”为“玄学”,但当时“玄”“儒”“史”“文”四者并称,“玄学”别“儒”而独立,也未可用以代“哲学”。至宋人所谓“道学”和“理学”是当时专门名辞,也不十分适用。今姑且用“哲学”二字罢。
讨论哲学的,在国学中以子部为最多,经部中虽有极少部分与哲学有关,但大部分是为别种目的而作的。以《易》而论,看起来像是讨论哲学的书,其实是古代社会学,只《易·系辞》中谈些哲理罢了。
《论语》,后人称之为“经”,在当时也只算是子书。此书半是“伦理道德学”,半是论哲理的。“九流”的成立,也不过为适应当时需求,其中若“纵横家”是政客的技术,“阴阳家”是荒谬的迷信,“农家”是种植的技艺,“杂家”是杂乱的主张,都和哲学无关。和哲学最有关系的,要算儒、道二家,其他要算法家、墨家、名家了。
“道家”出于史官,和《易》相同。老、庄二子的主张都和哲学有牵涉的。管子也是道家,也有小部分是和哲学有关的。儒家除《论语》一书外,还有《孟子》《荀子》都曾谈论哲理。名家是治“正名定分之学”,就是现代的伦理学,可算是哲学的一部分。尹文子、公孙龙子和《庄子》所称述的惠子,都是治这种学问的。惠子和公孙龙子主用奇怪的论调,务使人为我所驳倒,就是希腊所谓“诡辩学派”。《荀子·正名》篇,研究名学也很精当。
墨子本为宗教家,但《墨子·经上》《墨子·经下》二篇是极好的名学。法家本为应用的,而韩非子治法家之学自谓出于老子,他有《韩非子·解老》《韩非子·喻老》二篇,太史公也把他和老、庄合传,其中也有一部分有关哲理的。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不同就在出发点上:儒、道二家是以哲理为基本而推衍到政治和道德的,法家是旁及哲理罢了。如宋牼(即宋钘),《汉书·艺文志》把他归在小说家,其实他却有哲理的见解。庄子推宋牼为一家,《荀子·解蔽》篇驳宋牼的话很多,想宋牼的主张在当时很流行,他是主张非兵的。宋牼所以算作小说家,因为他和别家不同:别家是用高深的学理和门人研究;他是逢人便说,陈义很浅的。
周秦诸子,道、儒两家所见独到。这两家本是同源,后来才分离的。《史记》载孔子受业于征藏史,已可见孔子学说的渊源。老子道德的根本主张是“上德不德”,就是无道德可见,才可谓之为真道德。
孔子的道德主张也和这种差不多,就是孟子所谓“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也和老子主张一样的。道、儒两家的政治主张略有异同:道家范围大,对于一切破除净尽;儒家范围狭小,对于现行制度尚是虚与委蛇。也可以说是“其殊在量,非在质也”。
老子为久远计,并且他没有一些名利观念,所以敢放胆说出;孔子急急想要做官,竟是“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如何敢放胆说话呢?!
儒家之学,在《韩非子·显学》篇说是“儒分为八”,有所谓“颜氏之儒”。颜回是孔子极得意的门生,曾承孔子许多赞美,当然有特别造就。但孟子和荀子是儒家,记载颜子的话很少,并且很浅薄。《庄子》载孔子和颜回的谈论却很多。可见颜氏的学问,儒家没曾传,反传于道家了。
《庄子》有极赞孔子处,也有极诽谤孔子处;对于颜回,只有赞无议,可见庄子对于颜回是极佩服的。庄子所以连孔子也要加以抨击,也因战国时学者托于孔子的很多,不如把孔子也驳斥,免得他们借孔子做护符。照这样看来,道家传于孔子为儒家;孔子传颜回,再传至庄子,又入道家了。
至韩退之以庄子为子夏门人,因此说庄子也是儒家。这是“率尔之论,未尝订入实录”。他因为庄子曾称田子方,遂谓子方是庄子的先生。那么,《庄子·让王》篇也曾举曾原、则阳、无鬼、庚桑诸子,也都列名在篇目,都可算作庄子的先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