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署舉辦的「新住民及子女築夢計畫」今年進入第10屆,該計畫自成立以來,致力於幫助新住民及其子女實現夢想,參與者實現夢想的旅程中展現了無比的熱情與毅力,他們的成就與喜悅激勵了無數人。我們將一一介紹本屆「創業與行銷組」的優秀得獎者,讓這些感人至深的經歷傳遞到每個角落。&nbsp

『木棉心.金門情』 - 崔桂芳&amp林玉嬌 &nbsp

來自大陸的崔桂芳,與丈夫短暫停留金門時,被金門的深厚文化和歷史所吸引,尤其是軍事文創商品的故事,讓她萌生了創辦一間戰地風格文創小店的想法,旨在傳承金門的歷史與文化。在築夢計畫的支持下,她與好友林玉嬌共同創立了名為《戰地之花》的小店。她們選擇木棉花作為品牌象徵,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nbsp

店內以迷彩風格及軍服裝飾,並推出紅高梁奶茶和戰鬥茶等具有在地特色的飲品,營造懷舊氛圍,吸引遊客深入體驗金門的戰地歷史與風味。《戰地之花》不僅是一間文創小店,亦成為金門旅遊中的一個特色景點。 1105-1 移民署第10屆築夢計畫5_圖1.jpg 《戰地之花》是文創小店,亦成為金門的特色景點(圖/翻攝自移民署NIA FB)

『精油保養品發展計畫』 - 斯琴高娃&amp周桂霞 &nbsp

斯琴高娃因對市面上精油產品的質量不滿意,開始自學精油的調配方法。隨著對精油的深入探索,她不僅發現了精油的美容效果,還了解其治療功效,如抗皺和美白等。受到母親桂霞的鼓勵,決定將對精油的熱情轉化為事業,創立屬於自己的高品質精油品牌。&nbsp

透過築夢計畫,高娃致力於提升產品品質,並不斷與業界專家分享交流,以堅持與信念推動著自己的夢想。讓自己逐步邁入精油領域的專家。這一路上的努力不僅展現她對精油的熱情及專業的追求,期待將自己的品牌成為精油界的領導指標。 1105-1 移民署第10屆築夢計畫5_圖2.jpg 斯琴高娃(右)、周桂霞(左)出席交流宴會(圖/翻攝自移民署NIA FB)

更多資訊: 第11屆新住民與子女築夢計畫開始報名囉,助你實現夢想! &nbsp

原文出處: 移民署NIA Facebook

與眾不同,是她走向舞台的起點深邃的輪廓、帶有異國風情的五官,20歲的陳倚杉在人群中總是特別顯眼。她是來自台南與南非開普敦的混血新二代,父親來自南非、母親來自台南,這段多元的血統曾讓她在成長過程中感到迷惘。但如今,她不再逃避這份「與眾不同」,而是將其轉化為個人特色,成為劇場上的亮點。她以雙語雙文化為優勢,朝向戲劇之路前進,期待有一天能把台灣與南非的故事,一同帶上世界舞台。曾經的標籤,是她學會堅強的養分在成長的道路上,「外國人」、「阿兜仔」等標籤如影隨形。即使在心裡,她深信自己是台灣人,但外貌與語言的差異,讓她在同儕間常被好奇甚至異樣看待。「難怪你怎樣…」這類話語,她聽過無數次。 這些看似無心的刻板印象,卻一度讓她選擇沉默,甚至刻意避免說英語。英語能力的退步,也影響了她與南非父親的溝通,直到必須透過母親翻譯,她才真正意識到:逃避語言,就是切斷與家人的情感連結。劇場與表演藝術成為陳倚杉的熱愛,希望藉此將台灣與南非文化傳遞出去(圖/陳倚杉提供)母親的陪伴,是她語言自信的燈塔陳倚杉的母親察覺到女兒的困境,不批評、不催促,而是用耐心與智慧,在生活中慢慢引導她重新愛上語言。從播放英文繪本、有聲故事,到音樂沉浸、互動會話,一點一滴地,讓她重新拾回語感,也打開語言的熱情之門。 她開始參加英語讀者劇場比賽,屢屢得獎,甚至在小學階段獲得台南市特優榮譽。這些語言的磨練,也悄悄地培養出她對劇場的敏銳與表演的深度——她更懂得聽懂語言背後的情緒,也更有能力詮釋劇本中的角色心境。熱愛舞台,也熱愛世界的每一種文化談起未來,陳倚杉的語氣中充滿對劇場的熱愛與對家人的深深感恩。原本已錄取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她卻決定先休學一年,飛往南非與家人團聚,也計劃申請當地的開普敦大學,開拓新的生活體驗。 她說:「多一種語言,就多一種工具,多一種看世界的方式。」這不只是她的生命體悟,更是對所有新二代與混血孩子最溫暖的鼓勵。陳倚杉憑藉著雙語語感,更能將劇本讀得透徹且有層次(圖/陳倚杉提供)雙語雙文化,是她通往世界的起點陳倚杉深知,自己的背景是一種珍貴的文化資產。她期許自己善用語言與文化的橋樑角色,透過戲劇,把台灣的溫暖與南非的色彩帶進世界舞台。她也希望未來能把所學所感,轉化為藝術創作的能量,讓來自不同背景的觀眾,在她的作品中,看見理解、包容與共同的感動。金句:💡「語言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之一。」 2025-06-11 09:10 讓母親的故事被理解,他用文化為媽媽發聲黃鴻鈞,是一位來自台越家庭的新二代。從小熟悉越語的他,不僅擁有語言的優勢,更投入東南亞文化的推廣與公共倡議。目前,他是東協青年發展協會的核心成員之一,積極與團隊合作,把「媽媽們的故事」搬上舞台、走進校園,用溫柔卻有力的方式,讓台灣社會重新理解新住民,也為東南亞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媽媽的眼淚,是他站出來的力量來源黃鴻鈞的母親來自越南,父親是台灣人。他回憶,母親初來台灣時,曾飽受語言隔閡與文化偏見的困擾。最讓他心疼的,是母親曾因不懂中文,被誤會、被要求對親戚孩子的情緒「跪在神桌前道歉」。甚至有一段時間,媽媽因為思念娘家卻遭切斷聯繫,被人剪掉電話線,只能默默流淚,一邊吃著白胡椒拌白飯的日子。 這些過去的委屈,深深刻在他的心中,也成為他堅定為母親發聲的起點。「她的沈默不該被遺忘,這群媽媽們的故事值得被理解、被尊重。」黃鴻鈞也致力新二代學習母語的推動工作,鼓勵孩子們擁抱自己的身分與起源(圖/黃鴻鈞提供)「我最感謝的,就是我媽媽是越南人」面對這樣的家庭背景,黃鴻鈞選擇以正向的態度擁抱自我。他驕傲地說:「我最感謝的,就是我媽媽是越南人。」 他見證母親的堅強與不屈,也在成長過程中觀察到許多越南新住民女性,無論是創業、工作或家庭,皆展現出無比堅韌的精神。他說:「這種韌性,是越南文化中一種共同的力量,也是媽媽們身上最美的特質。」投身文化教育,讓新二代自信說出「我是誰」因為這樣的體悟,黃鴻鈞開始投身文化推廣工作。他走入校園推廣母語教學,鼓勵新二代孩子們認同自己的身份、大方使用越語,也認識母親背後的文化。他相信:「只有真正理解自己的起源,才能擁抱多元的自我。」 他更期望透過教育,打破社會對新住民的偏見,讓這群來自東南亞的母親與孩子們,不再隱身,而是勇敢發聲,展現自我價值。在黃鴻鈞與團隊的推動下,母語教材與課程很受孩子們歡迎(圖/黃鴻鈞提供)文化推手的行動力:在戀愛中認識文化的美在東協青年發展協會的工作中,黃鴻鈞形容,這不只是實習,而是一場與文化的「戀愛」。他以青年行動為平台,與來自各國的新住民二代、新住民媽媽共創活動,推動多語共融、文化平權的教育理念。 他說:「我們正走在一個很不一樣的時代,台灣對新住民的理解正在改變,我希望透過我的力量,讓大家看見新住民的美、新二代的自信。」 他也期許自己,能成為文化與社會之間的橋梁,讓新住民在台灣少子化與多元社會的交會點上,成為推動社會向前的正能量。金句:💡「認同自己是誰,才會擁有真正的自信與力量。」 2025-06-13 09:10 用行動與堅忍追夢,蘇虹鮮來台20年淬鍊美好的生活來自越南的新住民蘇虹鮮,在台深耕已超過20個年頭,剛來台灣之初,她曾在觀光旅遊局服務,如今二十載過去,已經是擁有了自己的手作糖果餅乾暨美食工作坊,她不僅把熱情投住在事業中,也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無私地分享給有需要的新住民姊妹們,是一位備受各界讚譽的創業家與新住民服務者。人在異鄉的不順遂,卻推動她的服務人群回首過去,18歲那年為改善家境,她透過親友介紹遠嫁台灣,然而隨之而來的卻是語言隔閡、文化差異,以及大她28歲的先生因為愛護而帶來的過度保護,一度讓她對生活感到艱難,加上人身在異鄉,不若娘家家鄉的熟悉,這也讓當時的她懷上第一胎時,時常感到孤立無援,只能在深夜中偷偷哭泣,對先生與娘家總是報喜不報憂,但不順遂卻沒能將她打倒,更在一次意外中弄傷手臂時她意識到,為自己爭取權益十分重要,也成了她下定決心學習、提升自我、為人服務的轉捩點。蘇虹鮮時常受邀為越南文化推廣演講,甚至親自帶領越南甜點的手作課(圖/蘇虹鮮提供)為子女教育毅然離職,開啟另一條人生路因著對自己的那一份堅強與永不放棄,蘇虹鮮反倒活出了令人羨慕的人生,不僅成功扶養四個孩子長大,她也曾為了孩子的養育與教育,辭去穩定的正職工作,轉以兼職就業照顧小孩、陪伴成長,讓她又開啟了人生的另一劇本。養育小孩的過程中,她非常強調親近大自然、學習生活美學,也更進一步帶領孩子眼界,看見自己如何投身公益、如何回饋社會,也把公益種子種在孩子的心靈,也讓他們感受到,身為「越南媽媽的孩子」,不需感到自卑,而該感到驕傲。鼓勵新住民:用行動追夢,沒有誰是太遲的「沒有什麼是太遲的。」蘇虹鮮認為,只要願意開始,也付出時間,無論是誰都能朝夢想前進。因而她也更勇於投入自己熱愛的事務中,服務新住民朋友,呼籲姐妹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她更期許在自己的生意事業,能持續投入公益幫助更多人,她也鼓勵新二代們要勇敢、積極,爭取更多的機會。蘇虹鮮的經歷,不但是個人的奮鬥史,也是新住民在台打拼、逆襲人生的借鏡典範。在新住民服務之外,蘇虹鮮也走進鄰里之間,向不同年齡層帶來越南文化的認識與交流(圖/蘇虹鮮提供)金句:💡沒有什麼是太遲的,無論是誰都能用行動與時間朝目標前進 2025-05-19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