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机灵的木耳  ·  三维场景美化常用设置·  1 年前    · 
性感的卤蛋  ·  Package install from ...·  1 年前    · 
率性的山楂  ·  Strange PID 0 ...·  1 年前    · 
含蓄的汽水  ·  1411.CRP – Petersen ...·  1 年前    · 
乖乖的马克杯  ·  OffsetDateTime (Java ...·  1 年前    · 

来源:省社科联

项目名称: 16批战国楚简谐声通假数据库建设与上古音研究

项目类别: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批准号: 17AYY013

所在学科: 语言学

项目负责人: 杨建忠

进行时间: 2017.06-2022.05

最终成果: 《16批战国楚简谐声通假大系与上古音研究》(约130万字)

结项时间: 2022.02

课题组代表性论文:

1.《楚系出土文献所见*n-、*l-不分现象及其源流与成因考》,《中国语文》2020年第4期,叶玉英。

2. 《出土文献所见汉语同源词之动态考察》,《古汉语研究》2020年第1期,叶玉英。

3.《说“教”“学”》,《辞书研究》2021年第2期,杨建忠、王月婷。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16批战国楚简谐声通假大系与上古音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战国楚简谐声通假大系;一部分是上古音研究。

(一)谐声通假大系

本部分系统整理了2020年11月之前公布的战国楚系竹简中的谐声字、通假字,建立“谐声声系”。所收战国楚简有:包山简、郭店简、望山简(1号墓、2号墓)、九店简(56号墓、621号墓)、曹家岗、曾侯乙、信阳简、新蔡简、仰天湖、五里牌、杨家湾、夕阳坡、上博简(一-九)、清华简(壹-拾)、安大简凡17批。共收1320个声符、3826个谐声字、1320个谐声声系(其中单字224个)。通假字组暂未统计。

本部分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内容:

⑴战国楚简谐声声系;

⑵楚简谐声字与战国四系字形对比;

⑶战国楚简谐声字之通假字及其辞例;

⑷疑难、易混、复杂谐声字及通假字考释。

与已有成果相比,本部分具有以下特点:

⑴ 所收楚简材料最新、最全;

⑵ 有清晰的古文字字形原篆 ;

⑶ 材料有明确的定点;

⑷ 材料出处详细;

⑸ 研究目的明确。

综上,本成果是目前第一部材料较为完备的战国楚简谐声声系;目前第一部与战国其他四系文字比较的谐声声系;目前第一部谐声与通假结合的谐声通假大系。

(二)上古音研究

本部分主要利用战国楚简谐声、通假及其他出土古文字资料来研究上古音及相关问题。内容包括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上古音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楚系出土文献所见*n-、*l-不分现象及其源流与成因、“教”“学”“敩”形音义关系、“合”声系及其上古音构拟、“戠”及相关诸字的上古声母等。

二、重要观点

第一,谐声通假的异质性。谐声材料是上古音研究中重要的内部材料,在研究中应当注意谐声、通假的异质性,即应区分谐声、通假的时代层次与地域层次。在利用谐声系列的同时,还要注意到谐声系列的长短及谐声层级。

第二,战国文字资料要分地域进行综合研究。古文字中的一些问题直接牵涉到我们的研究结果正确与否,要言之,有“今文字是同一声系的字,在古文字阶段声符未必相同”“假借字与声系分合”“谐声与通假的时代问题”“楚简材料的异质性(既有雅言成分,又有楚方言成分,也有其他方言成分)”“古文字资料中的连绵字用字问题”。

第三,战国至汉初的楚方音里*n-被读成*l-。这种现象在汉语史的各个阶段都是存在的,只是有的是*l-被读成*n-。究其原因,可能是各地区人们对鼻化度的感知差异以及发音习惯不同造成。

第四,“教”“学”“敩”关系密切,甲骨文中就有“教”“学”二字且区分清楚,当是两个词。因二者语义相当,又{使……学}用“学”或“敩”字记录,遂致“教”“学”“敩”三个字形混用。同时“敩”“效”又因同读匣母去声且意义相关而混用。以上混用现象见于金文及部分战国楚简。而战国楚简亦可见同一篇内“教”“学”区分划然者。至《逸周书》《尚书》,“教”“学”“敩”大致分配定了。但后世文献仍可见相关字形的混用,可能是存古习气所致。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第一,利于上古音研究。以往上古音研究中的“谐声原则”是建立在“混合”材料基础上的,而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性。《16批战国楚简谐声通假大系与上古音研究》确立了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古音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方法,比如研究古音注意到了谐声、通假材料的时代性、地域性,等等,杜绝了主观臆测,排除了滥用谐声研究古音的不良倾向;注意到利用各类出土文字材料,向上利用甲骨金文材料溯古音之源,向下利用出土的秦汉材料析古音演化之流,将不同时期语音发展演变勾连出一根线条,语音发展眉目清晰;并能用東周时期其他古文字材料,尤其是战国诸系文字进行比对研究,来探讨战国时期语音的地域差异。摒弃了许多人混沌地研究古音的做法,是古音研究中的一股清流。

第二, 利于古文字研究。楚简是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发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研究难度很大的先秦出土文献,对于古文字、上古音等上古汉语研究意义十分重大。由于缺少对全部材料的系统整理,有碍于充分利用,深入研究。本成果几乎囊括了全部楚简材料。

《16批战国楚简谐声通假大系与上古音研究》对楚简谐声字系统研究,详加考证,依例制表,完成大系,可以说是楚简古音研究之集大成。“大系”中对每个谐声字不仅有用字习惯的梳理,还有与它系文字的比较,对疑难问题多有按断,内容丰富,体例完备,既有很高的实用性,也有很高的学术性。

第三,为谐声、通假整理提供范式。除楚系出土文献外,其他地域、时代的出土文献亦相当丰富,其中的谐声字、通假字亦大量存在。《16批战国楚简谐声通假大系与上古音研究》可为其他地域、时代出土文献的谐声、通假整理,提供借鉴与范式。

第四,数据库将会成为古文字学、古音学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

项目负责人简介

杨建忠,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浙江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文字与上古音的结合研究、清代古音学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浙江省文化工程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专著《秦汉楚方言声韵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该书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楚系出土文献语言文字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明清音韵训诂研究》(语文出版社2021年)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