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通航建筑由船闸和垂直升船机组成;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船闸,主体结构段总长1621米,单个闸室有效尺寸为长280米、宽34米、最小槛上水深5米,年单向设计通过能力5000万吨;升船机最大提升高度为113米,承船厢有效尺寸长120米、宽18米、水深3.5米,最大过船规模为3
000吨级。
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采用混凝土浇筑,主要依靠坝体自身重量来抵抗上游来水压力及其他外荷载并保持大坝建筑稳定,坝体混凝土方量较多,坝顶可以溢流泄洪,坝体中可以布置泄流孔
洞。
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设计将耐久性和强度要求并重,混凝土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满足抗渗、抗,冻、抗裂、抗冲磨、抗碳化、抗侵蚀性及防止碱骨料反应等耐久性方面的要求;混凝土设计标号及主要指标见图
。
三峡大坝泄洪深孔共23个,采用有压短管接明流泄槽跌坎掺气形式,鼻坎挑流消能,进口底高程90米,水平布置,有压段出口宽7米,高9米。设3道闸门在进口设一道反钩叠梁检修门,有压段中部,设平板事故检修门,有压段出口处设弧形工作门。泄洪深孔是三峡大坝最重要的泄水设施,每年运用时间长,启闭操作频繁,运用水头高,水位变幅大,最大流速超过35米每秒,且水中挟带泥沙,磨蚀问题较为突出。设计中考虑到孔内泥沙磨损主要在深孔下部,故在深孔底板及孔侧下部沿高度2米范围内厚1米采用R28450号的抗冲耐磨混凝土,孔顶及孔侧其他过流部位采用R28400号抗冲耐磨混凝
土。
从大坝对环境的影响来看,有利影响多在长江中下游沿线和地区,不利影响则多在库区沿线和地区。因此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生态政治治理应以上游库区保护为重点,同时兼顾下游生态系统恶化治理。应建立统一的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和突发性事故应急系统,变“以治为主”为“以防为主”;继续对泥沙进行科学观测和试验,重点对重庆库尾拦门沙形成和中游河道冲刷进行研究和治理;发展生态农业、精细工业和清洁能源,加强库区废物循环利用,加大库区水土保持和环库森林屏障,加大对三峡上游长江天然林和水土保持力度,对上游
矿山
和交通能源建设要提高水保和植被覆盖率,对乱采乱伐的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为了三峡库区环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三峡大坝生态政治治理需要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层面强化环保政策执行力度,做得好,做得到位,就会成为不同层面政府机构之间合作协调获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双赢的绝佳示范。其对保护
濒危物种
、改善环境和鼓励经济发展的潜在收益非常巨大,三峡大坝将处于永远的生态政治建构过程
。
三峡大坝
人文破坏
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在上自
重庆
江津、下至
湖北
宜昌630多公里受淹的河谷陆地中将淹没地上古迹300余处,地下古迹400余处,共计约800处,包括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等,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和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在被淹没的众多文物古迹中,较著名有
白鹤梁题刻
、涪陵的
点易洞
、丰都鬼城、忠县
石宝寨
、万县的西山碑、云阳
张飞庙
、奉节
白帝城
、
秭归县
东的屈原祠、秭归县香溪镇的玉虚洞、兴山县宝坪村的昭君故里、以及大坝以下的纪念大禹治水的黄陵
庙等。
三峡大坝混凝土体积达1610万立方米,是当今世界上已建大坝混凝土量最多、坝体过流孔口最多、泄流量最大的重力
坝。
三峡大坝的全线建成,意味着三峡工程开始全面发挥防洪能力,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有效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数千万人口和数百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使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得到更为充分的显现和发挥
。
三峡工程发电效益可观,有助于缓解中国能源瓶颈,在构筑能源动脉,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西电东送”输电规划,建设北、中、南三大输电通道。其中,中通道西起四川,横跨三峡,东至上海。随着三峡大坝输变电工程建设,三常、三广等一系列输电工程相继投产,西电东送中通道初具规模。三峡电力、四川水电不断输往
华东
、
广东
,西部清洁水电在东部能源缺乏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源资源在区域电网间得到了优化配
置
。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