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晚,《朗读者》播出了第一季的最后一期节目。这档持续了3个月的节目,从第一期播出以来,热度就持续不减。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没有在谈论它,以下的数据或许可以帮忙说说话:今年2月份,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豆瓣评分飙升到9.5,持续2个小时上榜微博榜单第一,节目嘉宾张梓琳、许渊冲等也在随后纷纷登上微博热搜。另外,除了节目线上短视频点击率不俗,音频版的《朗读者》在喜马拉雅App有38万订阅用户,收听量超过达3亿。节目收官之际,和节目相关的“10万+”阅读量的微信订阅文章接近250篇。不仅线上传播走高,《朗读者》线下延伸的“朗读亭”也十分火爆。

《朗读者》的成功其实并不偶然。

除了此前颇受好评的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也几乎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受到全民关注。据酷云EYE的收视率统计显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春节期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2月7日《中国诗词大会》收官战收视率突破1%,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而截至2月10日,《见字如面》首期已在腾讯视频上播放超过1670万次。

在董卿看来,节目有其生命力规律。比如,像《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这样的外景节目发展到一定时候,一定会出现类似《开心辞典》或《幸运52》这种益智类节目。而当棚内综艺发展到一定时候,可能就是户外真人秀的机会。

《朗读者》第一期播出是在2月份,那时人们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没减,而同样是朗读类节目的《见字如面》已经珠玉在前,《朗读者》于是选择了不一样的切入点。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看重的,是“朗读者”背后的故事。

《朗读者》一共12期,每期都有自己固定的主题。比如第一期的“遇见”,最后一期的“青春”。针对每期的主题,节目组找来不同的朗读嘉宾,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观众分享文字。和此前找了一群真戏骨(张国立、何冰、归亚蕾、张涵予、蒋勤勤,王耀庆等)来朗读信件的《见字如面》有些不同,《朗读者》的取材范围更广,除了信件,还有散文、日记、诗歌、歌词等。

另外,在朗读嘉宾的选择上,节目组摒弃了全明星式的阵容,加入了更多素人。既有濮存昕、斯琴高娃这样的老戏骨,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翻译大师许渊冲般等文化大家,还有刚刚当了妈妈的世界小姐张梓琳、普通的鲜花夫妇周小林殷洁和无国界医生蒋励等。对比《见字如面》,《朗读者》还在单纯朗读的基础上增设了访谈的环节。

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一段人生经历,曾患残疾的他童年时有个绰号“濮瘸子”。得益于大夫荣国威帮他做了整形手术,命运得以改变。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命运的恩人。

濮存昕在朗读

柳传志朗则读了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那一刻,在观众眼中,他似乎已不再是商界大佬,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

朗读中的柳传志

在“选择”那期节目中,作家麦家讲述了与青春期叛逆的儿子之间“苦战”。“礼物”主题中,倪萍与董卿两代央视主持人聚首,倪萍也分享了她离开主持舞台的原因。在“味道”那期节目中,93岁的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则聊起了中国古诗词独特的韵味。

不仅《朗读者》、《见字如面》和《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刷爆朋友圈,历史剧《红色》、《战长沙》等此前也受到诸多追捧。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电视剧,观众喜好仿佛一夜之间发生了转变,从撕名牌的狂热粉丝变成了诗词歌赋和正剧的拥趸。这些看似巧合的背后,既有政策的推动、也有文化消费心理的转变。而究根结底,是观众对于好内容的认可。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的阅读,习惯了快餐速食文化、各种面瘫小鲜肉和狗血剧霸屏,这类文化节目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只是它会是娱乐至死的拐点吗?还是只是附庸风雅的昙花一现?

我们很难说人们对于这股文化风潮的热度能够持续多久。毕竟除了文化因素,制作单位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商业变现。

和跑男等动不动就拿到几亿赞助费的综艺节目相比,《朗读者》这类文化节目的商业价值依然并不令人看好。比如,《朗读者》此次的只有北汽一家,还是制作单位苦寻一年的结果。而《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加多宝独家冠名费用就有2亿;《爸爸去哪儿了》伊利QQ星广告冠名费高达3亿;更不用说《奔跑吧!兄弟》第4季,除了高达5亿的伊利独家冠名费,还有接近1.5亿的途牛特约冠名费和1.3亿的OPPO特许冠名费用,赞助总额超过13亿。

在《朗读者》最后一期节目中,董卿的告别语似乎透露出节目可能会有第二季。只是不知道,第一季大火后,届时资本对它会不会更友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