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严肃批评了一种不良学习现象,他说:“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说到“知识里手”,少不了要谈及战国时的赵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自幼研习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后来他接替廉颇率军抗秦,在长平之战中,死搬兵书行事,结果被白起击败,不仅自己被射杀,而且使40万赵军被“悉坑之”,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赵括的悲剧,与其满足于做“知识里手”,陶醉于“天下莫能当”,却“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有很大关系。还有三国时期蜀国自诩精通兵法的马谡,守街亭兵败如山倒,给“知识里手”增加了刚愎自用的佐证。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知识里手”虽然学了不少、看似谙熟,但实则“夹生”,没有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难以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十足的知识“搬运工”、典型的“死读书”,最终也必然成为“书呆子”、变成“客里空”。恰如李白《嘲鲁儒》所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现在,绝大多数年轻干部知识丰富、志向高远、工作积极,给各项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但也要看到,其中不乏“知识里手”的影子。有的沾沾自喜于自己的学历和文凭,不大注重在工作实践中消化提高;有的眼高手低、一得自矜,只有坐而论道的“认识论”,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讲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手足无措;有的不愿意扑下身子接地气,弯不下腰、俯不下身、沉不下心,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习主席指出,我们看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单纯地看他读书多不多,而主要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这一重要论述,告诫我们要追求真才实学,不能做“知识里手”。
树立正确学习观。读书学习,目的是为了启智增慧、提高本领、涵养情操,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读更多的书、储存更多的书本知识,当所谓的“知识里手”。古人说得好:“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读书学习必须深入思考、学深悟透,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寻规律、析逻辑、知关节,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要下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在“拨云见日”、校正误差中,识得“庐山真面目”。
补好实践必修课。“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话生动地揭示出实践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注重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鉴别所知,否则,“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丰富和更新知识的动力,尤其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或可称之为“隐性知识”,只能在实践中把它“悟”出来。诚如古人说的,“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此外,实践大课堂还具有砥砺品行、磨炼意志、培育作风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忽视实践历练,必然导致“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在成长成才道路上,我们要追求真学问,必须用心用力读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
坚持学用相长。在干中学、学中干,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要处理好学与干的辩证关系,既善于向书本学习,更善于向实践学习,运用好知和行“两只翅膀”,驾驭好学和用“两个轮子”,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上升中,让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水涨船高”,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武警第一机动总队)
《解放军报》
2022年9月26日
网站编辑: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