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1952年在 美國聯邦儲備局 經濟學家
  • 1952~1956年在哥倫比亞首府波哥大市任經濟顧問
  • 1956 年以後,正式開始他的職業科學研究生涯。他是16所世界知名學府的 名譽學位 獲得者,曾先後赴20多所大學講學,是美國國家科學等學術團體的會員,曾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社會學教授, 美國經濟學會 傑出研究員。

    阿爾伯特•赫希曼的思想及貢獻

    赫希曼又是一個德國出生的猶太思想家,早年沉迷於 黑格爾 和馬克思等大陸哲學,輾轉英美學習 經濟學 ,直到1964年進入 哈佛大學 工作之前。赫希曼的邏輯起點是,由於 技術進步 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類的生產活動會創造出一定的剩餘,從而使各類組織都程度不同地具備了承載低效運行的能力,因而,績效衰減(Deterioration)遲早會發生,經濟“松馳”(Slack)會不期而至。所謂的“松馳”就像一隻稍許泄氣的氫球,固然是癟了些(這個“癟”字,是體現“松馳”一詞的最準確、最形象的字眼),但照樣能在空中飛翔,只是高度和飛速(即 經濟績效 )不如以前罷了。要想使氫球恢復往日的“雄風”,就要再註入些氣體,使之再度滾圓而飛舞起來。如此這般地癟圓往複,就是赫希曼所稱的“衰減與恢復”、“松馳與緊張”。這種思想其實也是赫希曼“不平衡發展”戰略的一個延伸和體現。

    赫希曼回顧了17和18世紀歐洲思潮,闡明瞭這一時期一個複雜的觀念轉變:長期以來,對 物質利益 的追求被譴責為一種貪婪的罪惡,然而現在卻被賦予了新的角 色,即可藉以控制人類難以駕馭的破壞性的欲望。為我們提供了關於資本主義興起的一咱全新解釋,強調傳統與現代的緊密承接。赫希曼的發現頗具諷刺意義:現在我們認為資本主義最邪惡的特征,卻是它最初的追求目標——壓抑欲望以追求“無害的”雖然也許是單調的商業利益。

    阿爾伯特·赫希曼的影響與著作

    赫希曼是當代偉大的知識分子之一。其著作改變了人們對經濟發展、社會形勢、人的理解”、“《欲望與利益》不僅在知識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是赫希曼的一部力作。這部著作既關註當代的經濟理論,也關註歷史上的經濟理論。赫希曼解釋了德國是如何把 對外貿易 作為一種工具並建立其在中東歐地區的政治勢力範圍的。出版於1970年的名著《退出、呼聲與忠誠:對企業、組織和國家衰退的反應》。赫希曼圍繞退出與呼籲所得出的三個緒論值得我國的政治家 經濟學家 以及各種組織的決策者們認真思考,對我國 政治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各個層面的管理都極富參考價值。

    其他著作還有: 《經濟發展的戰略》、《激情和利益》、《欲望與利益:資本主義走向勝利前的爭論》、《改弦易轍:個人私利與公共行動》等。

    本條目相關文檔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1. INFP
    2. 黑羊效應
    3. 第一性原理
    4. 鈍感力
    5. ISTP(人格特質理論)
    6. 記憶宮殿
    7. INTP
    8. 討好型人格
    9. 5小時原則
    10. 霍布斯定理
    1. 奶頭樂理論
    2. 蘑菇管理定律
    3. 猴子管理法則
    4. 情緒ABC理論
    5. 垃圾人定律
    6. 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
    7. 破窗效應
    8. SWOT分析模型
    9. 21天效應
    10. INF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