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性感的凉面  ·  Inno ...·  11 月前    · 
老实的香菇  ·  MD5.Create 方法 ...·  1 年前    · 
玩命的海豚  ·  CMAKE_FIND_LIBRARY_PRE ...·  2 年前    · 

中國專業編輯

近年,中國書店集中向內地投放了一批港版圖書,其中不乏國內少見的精品如南粵出版社編的京華系列叢書等。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陳鍾英、陳宇編錄的《林徽因》一書就是筆者讀到的令人過目不忘而又摧人淚下的一本綜合了林徽因生平、年表、傳說,作品和緬懷文章的綜合性的集子。

在沒有讀到這本集子之前,對林徽因的瞭解只局限於她出身名門、才貌雙全,既嫁梁啓超的公子——梁思成,又與新月派詩人徐志摩交往過密,還有一代才女之稱。等到自己通讀了這部《林徽因》後,不僅感覺她既美貌聰慧,又善解人意;既文采飛揚,又謙遜好學,不但集中了中國婦女傳統的忍耐、吃苦、質樸的品德,而且不乏溫良、大度、隨和,雖受過西洋文化的熏陶,又恪守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美德,在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流亡歲月�仍沒有扔掉自己的事業,沒有背棄知識份子的良知,從些微的事情中無不體現先生那道路曲折而業績崇高、知識淵博而禮賢下士、名望甚高而自立自強。林徽因的成就不但表現在建築學、文學、音樂、戲劇、美術等方面,而且在語言學、美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就象著名中國問題學者費正清的夫人費慰梅在回憶文章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的交流完全是通過英語進行的。當我還是一個中文的初學者的時候,她已經是一位精通英語的大師了”“常常使我們這些以英語爲母語的人都感到羡慕”。由此,說其學貫中友,至少在語言這一交流媒介上就能得到表徵。不僅如此,“在她身上存著藝術家的全部氣質。她能夠以其細緻的爲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

以文學成就而言,在小說中描述北京古都的舊貌,展示城�城外的民風、披露三教九流的奧秘,我們可以從老舍的小說中去領略那深藏胡同�,大院�、犁園戲樓�的京腔京韻、京俗京味。

但在一個有限的時空去展現舊都的市井圖卷,除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有此功力外,單靠筆下的魅力去揭示的話,沒有敏銳的觀察力、細緻的文風和犀利的筆鋒是難以作到的,而林徽因就憑其《九十九度中》這部小說就能以小見大、以人述事、以景抒情,充分展現了一位元語言文字大師的功力和魅力。在一定的時空中,有限的空間�駕馭情節,操縱人物、激化矛盾,演義衝突並且以北京的某一地兒去表現人物特質,迄今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林徽因寫於 1934 年的這部有著意識流風格的小說和當代作家劉心武的長篇小說《鐘鼓樓》。前者截取了古城的橫斷面,從西四牌樓到金魚胡同,橫穿了半個北京城,後者剖析了新都的中軸線上發生在鐘鼓樓、地安門地區一個大雜院�人們的喜怒哀樂的故事。都在一天的時間�完成了小說的起、承、轉、合,都有婚宴,都有衝突,都有社會中下層的參與,真有異曲同工之妙。若說前者是舊京的民俗圖、後者便是新都的世情畫。今天讀了林徽因的這篇小說,真有種咀嚼冰淇淩的感覺,“冰又花得太快!”——故事已超越了時空,仍具有著鮮明的人物性格和時代特色。“正是一個人生的橫切面”。(李健吾)

不獨小說入勝、散文雋永、劇本恢宏,詩歌也寫的如同她的論文,充滿了哲理和見解:時代把握不住時代自己的煩惱——輕率的不滿,就不叫它這時代牢騷——偏又流成憤怒,聚一堆黑色的濃煙噴出煙囪,那矗立的新觀念,在古城樓對面!——《古城春色》若用這篇詩來表述她與其夫對古教風貌的保護意見和天才預見的話,真可謂一語破的、切中時弊了 .

1937 年夏天,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山西五臺山地區餐風宿雨、爬山越嶺爲考察祖國的文化遺産而奔波,當他們欣喜地發現湮設已久的佛光寺時,從而把東洋人妄稱的不可能在華北地區存在木制建築的所謂斷言扔到了爪哇國�,可是迎接這一重大成就的不是鞭炮,而是隆隆的炮聲。伴隨著“七·七”事件的爆發,林徽因開始了與其家人的輾轉迂回、艱難跋涉的大後方生活。在四川李莊,林徽因與在旅途中結識的一批飛行員開始了與其保持聯絡,鼓舞他們奮勇與敵拼搏的友誼,當長天烽火愈燒愈旺的時期,噩耗也頻頻傳來,當這些可愛的志士們一個個爲國捐軀之後,他們的遺物也頻頻送到了林徽因,他們的好大姐手中。每每收到遺物林徽因都失聲慟哭,直至送走了她結識的最後一名飛行員,尤其當自己的小弟弟也在空戰中犧牲之後,林徽因把他那悲痛的心情化作了對中國科技落後、政治黑暗的控訴,對渴望國強民富,和平安寧的期盼:因爲你走得太早,太早了,弟弟,難爲你的勇敢,機械的落伍,你的機會太慘!別說是誰誤了你,是時代無法衡量,中國還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你永不會回來了,我知道,青年的熱血化作了科學的代替;中國的悲愴永沈在我的心底。

從這首《哭三弟�—三十年空戰陣亡》的詩中,我仿佛看到林先生不只是在哭自己的弟弟,而是在哭整個民族的命運,期盼中華騰飛的夙願。由一個人的命運,聯想到整個民族的命運;由一個空戰事件引發對整個時局弊端的思考。這就是這位飽經蒼桑,身患重症的林先生所思考的問題、所産生的聯想。這種知識份子的品德、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操不正是林先生的最美麗的肖像畫和紀念照嗎?不僅如此,據梁從誠回憶:“有一次我同母親談起四四年日軍攻佔貴州獨勻,直逼重慶的危局,我曾問母親,如果當時日本人真的打進四川,你們打算怎麽辦?她若有所思的說: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我急了,又問:我一個人在重慶上學,那你們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母親深情的握著我的手,仿佛道歉似地小聲說: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上你了!”這就是中國知識份子的氣節,“士可殺而不可辱”的民族氣概在先生身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費正清說道:“我深深地被我這兩位朋友的堅毅精神所感動。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仍繼續作學問。倘若是美國人,我相信他們早已丟開書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然而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卻能完全安于這種農民的原始生活,堅持從事他們的工作”。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中國知識份子的脊梁!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美麗的想像。

建築、藝術,文學是林徽因人生的三大事業支柱,當建築中的精品,城樓城牆將面臨噩運的時候;當文學中的女神,詩歌聲韻被贏弱的身軀所難以承受的時候;當藝術中的精典,繪畫色彩已不能遮蓋她那蒼白的面宏時,一代才女走了,她畢其一生終於走進了她生命的四月天:這一天剛好是一九五五年的四月一日。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你是四月早天�的雲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落在眼前。那輕,那娉婷,你是,鮮豔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雪花後那片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讚頌》。

四月�,正是春蠶吐絲,奉獻自己的時節,林先生也像一個春蠶般把自己的才華和生命奉獻給了她的祖國,奉獻給了她的事業,奉獻給了她的親人。“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既是對林徽因一生的寫照,也是她終身追尋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