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上世纪50年代扫除文盲行动
汉语拼音是现代中国人学认汉字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但当我们接触到英语后会发现,汉语拼音和26个英文字母几乎一样,为什么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这么像,他们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拼音字母本就是借用拉丁字母(以英文字母为代表)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种拼注符号。虽然,拼音好拉丁字母看起来一样,但在读音和用法上有很大区别。拼音是用于拼注汉字读音的,并不能用于文字书写,每一个拼音符号,对应一种声母韵母;而拉丁字母是英语等拉丁语系的词句组成的一部分,部分字母也具有实际意义。
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
简单的说,拉丁字母对于拉丁语系国家来说,就是他们的汉字,而拼音只是中国人借用拉丁字母的外壳,用来辅助学习汉字的一种工具。
26个英文字母
至于为什么中国人要用拉丁字母,而不用其他字母或自创一种符号做拼音?
这还要从汉字的拼注历史开始说起。
古人是如何学习汉字的
我们小时候学习汉字,最开始学的就是“a、o、e”的汉语拼音,在学习拼音后才开始学认汉字。
当我们学会拼音后,即便遇上不认识的字,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自己学习。
古时候的中国人,并没有现在汉语拼音,人们学认汉字,只能跟着老师后面认读学习。可汉字千千万,老师能教的也很有限,当你看到不认识的字又没有人教的时候,立马抓瞎。为了克服这种弊端,使人们在独自学习的时候,也能够认读不认识的汉字,开始形成了最早的注音方法——
直音
最早的汉字字典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例如“蛊”注“古”,“胥”注“需”,同音字怎么读,这个字也怎么读。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直音和我们学习古文时遇到的“通假字”是不一样的,通假字的重点在于“假”,即原文中使用的汉字是错别字,后人出于对作者的尊重,而不予改正,而是将正确的字在后面做上备注。
直音字虽然用起来方便,可万一用来注音的字人们也不认识怎么办?例如一个刚学习汉字的人,“胥”不认识,“需”也不认识,那么直音对于他学习汉字就没什么作用了。
当人们发现直音的不足后,一种更接近拼音的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
反切
。
反切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贡”:古送切,取“古”的声母“g”,取“送”的韵母和声调“òng”,然后得到“贡”的读音“gòng”。
古代汉字的声母韵母及读音与现在并不全然相同
是不是有中小学时学拼音的感觉?反切法汉代开始,历经各朝各代的补充和完善,成古代中国最通行的一种注音方法,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学习和使用方法。还以前面的“贡”为例,虽然“宋”、“诵”和“送”读音完全一样,但在反切法中,“贡”只作古送切,且每一个声母、韵母都有其对应的字。因此,只要学习每一个声母韵母对应的字,便能用反切去学习其他陌生字。
为了更方便的学习汉字,古人利用反切法还制作了类似于新华词典一样的反切图表。例如宋代的《切韵指掌图》,把汉字分成36个母,206韵和4个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12幅图,遇到不会读的字,直接查表就可以了。
《切韵指掌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