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核(nuclear balge)
包含相當多年輕的熱星,核心部分的恆星相當擁擠造成星際塵埃的增溫產生,有很強的紅外線輻射。
核心部分恆星間的距離約800AU,
星系中恆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約5光年。
銀暈(Halo)
包含著較冷、低發光強度屬於低主序星的恆星,還有巨星,
最主要是包含有非常穩定的球狀星團(約10000-1,000,000個恆星),這些球狀星團的年齡是與銀河系同壽。例如:Tucana
本銀河系的自旋
-
一般相信
本銀河系的中心
是在人馬座(Sagittarius) 附近,具有很強的無線電波區域SgrA*。本銀河中心是否有黑洞,仍無定論。
-
太陽是以每秒220km
的速度向天鵝座方向運動約二億四千萬年轉一周。
-
利用刻卜勒定律,
銀河質量(太陽質量為單位)=
[軌道長(A.U.)]
3
/[週期(年)]
2
可知太陽所在位置以內的本銀河系,所含的質量最少有2*
10
11
太陽質量。
-
銀河的總質量到底有多大呢?
利用
銀河盤面旋轉曲線
,
我們可估計,本銀河系40 kpc 半徑以內的質量約有6*
10
11
太陽質量。因為發光星體的半徑大約終止在15
kpc,所以顯然本銀河物質的沿伸範圍,遠大於發光或可見的物質所標出的區域。
-
其他的質量的來源為何?
其他黑暗物質(不發光物質,dark
matter) 的本質是什麼?目前尚未有定論。
從一團含有約75%的氫與約25%的氦少許的金屬,受重力塌縮而形成的。
-
當塌縮之後,密度增高,可使部分較高密度的雲氣,
產生金屬含星稀少的球狀星團,此時這些星團以球狀對稱的方式分佈在銀暈上。
-
密度較低的氣體會因重力塌縮產生漩渦。
-
銀盤中的雲氣會因旋轉與重力塌縮產生漩渦,如水槽中的漩渦,
使漩渦使雲氣聚集成為密度較高的雲氣,進而產生恆星,
而使我們看到銀河系中有漩渦臂。
附註:此一傳統理論尚有爭議性,有研究群宣稱在距銀盤數kpc
處應該只能有族群II
的區域,發現屬於族群I 的年輕恆星。它們可能是過去本銀河吞食其他小星系,壓縮雲氣而觸發這些恆星的誕生。
另有人提議本銀河系是由好幾個巨大的雲氣(星系)相互碰撞的結果。
-
星系的型態學
現在可見的宇宙,可能只是全宇宙的十分之一。現在
可見的星系
數目約在一百億附近,依它們的外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參考
哈柏音叉圖(Hubble's
tuningfork diagram)
)
註:音叉圖只是星系型態歸類的方式,絕對不代表他們之間的演化歷程。
-
橢圓星系:
-
形狀是橢圓的,
-
沒有可觀測到的星際塵埃與氣體,
-
缺少年輕的亮星與漩渦臂,
-
絕大部分的恆星都是老而且質量小的恆星。
-
有明顯的盤狀結構與漩渦臂。
的漩臂星系有明顯的棒狀核心,或稱為漩棒星系。
-
銀核含有塵埃與氣體。
-
包含有年輕與年老,熱或冷,暗或暗等各式各樣的恆星,分佈在不同位置。
-
恆星形成的情形非常活躍。
-
不規則星系:
-
包含有豐富的塵埃與氣體,與各式各樣的恆星混在一起,
-
沒有明顯的核心與漩渦臂。
-
例:大麥哲倫星雲、小麥哲倫星雲。
-
星系的分佈
目前我們所觀測到的星系分佈情形,除了
星系群
、
超星系團
之外,尚可觀測到宇宙更大尺度的結構(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universe),其中包含有所謂的
長城(Great
Wall)與空洞(Void)
。
因此,宇宙的結構是與海綿的結構相似,星系的分佈形成"宇宙海棉體"的壁,而在空洞處,幾乎無星系的存在。
-
星系的質量
測量鄰近(50 Kpc 以內)星系的
旋轉速率曲線
,可以求得星系的質量,結果與本銀系類似,可見物質約佔總質量的10%
,而有90%
為不發光的暗物質。遙遠星系的質量可以用Tulley-Fisher
關係求得。
常見星系的質量
-
漩渦星系:10
11
~ 10
12
太陽質量
-
大型橢圓星系:10
11
~ 10
12
太陽質量
-
不規則星系:10
8
~ 10
10
太陽質量
-
矮橢圓星系(dwarf ellipticals)與小型不規則星系:10
6
~ 10
7
太陽質量
-
星系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