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清朝历史走向衰亡,我今天看到了不一样的声音

对于清朝历史走向衰亡,我今天看到了不一样的声音

道光皇帝登基后,跟他的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以后后宫每年,我只能拨给你20万两白银,我知道你很为难,但是辛苦你了。”皇后一听,愣住了,要知道,以往后宫妃子光是脂粉钱,一年至少200万两啊。这不是给皇后出难题吗?

道光皇帝不是仅仅要求别人,他自己也很节约,他穿的很多衣服都是打补丁的。其实道光帝也不想这样做,谁喜欢过着磕磕巴巴的日子,谁不想自己的女人过得风风光光,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现在国家有难,还是先紧着国防建设吧。

自从道光登基以来,他就看清了国内形势,民风颓败,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多,甚至军队里都有。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禁烟运动迫于眉睫,刻不容缓。

历史上最著名的禁烟运动的人物就是林则徐,事实并非如此。没有道光皇帝的支持,仅凭林则徐一个人,根本办不成任何事情。在道光统治的年代,一次关于禁烟的会议中,28名大员有20名反对严禁,或者弛禁。但是道光帝力排众议,支持并启用林则徐。

如果是少数服从多数的话,林则徐根本不可能成功,如果道光帝是昏君的话,他也不可能听信林则徐的,所以历史上的道光皇帝,也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般昏庸、无能之辈。

其实道光帝想的、做得远远超过林则徐,对于林则徐的种种措施,他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几乎都无条件地支持。甚至当清军与英国人在海上交火后,他下令禁止民众再与英国人做任何生意,对英国所有的船只,全部驱逐出去。

到了1841年,道光帝正式下诏,对英国宣战。

对于外来入侵者,道光帝并不是一味地忍让、退缩,而是极力地与之做斗争。遗憾的是,道光帝以大声说“不”开始,结局却以失败的屈辱,签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责任不应该由道光皇帝一人来承担,最起码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历史的车轮始终是往前走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已经超越了行驶了2000年封建主义的老火车。

同样,咸丰皇帝即位后,也跟他父皇一样,20岁的咸丰血气方刚,立志为父亲雪耻。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下令所有的主和派官员全部撤职,重新启用主战派,林则徐再次被启用,可惜的是他已经老了,干不动了,病死在赴任途中。

咸丰皇帝不但敢撤投降派的职,还敢向洋人开炮。他在天津大沽口炮台给英国人的致命的反击,英国损失严重,可谓大快人心。他还扣押了洋人特使,下令各海口一律关闭,断绝贸易,然后对英国宣战。他的决心是满满的。奈何清军的实力确实不如洋人的火枪大炮,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洋人火烧圆明园,并且签下了屈辱的《北京条约》。

后续的光绪皇帝,乃至于慈禧太后也不是卑躬屈膝之辈,也是敢于跟洋人说不,无奈结局都很悲惨,赔钱,割地,丧权辱国。

可惜历史只记住了结果,从不问过程,所以失败的教训只能让清朝统治者来背负。

历史学家曾说过:大清无昏君,大清无奸臣。清王朝的衰败,不像以往朝代,皇帝腐朽无能,民众揭竿而起。清朝所有的皇帝,从道光,到咸丰,到同治,到光绪,每一个都想励精图治,保住大清江山。那些官员,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也都是从清朝的利益出发,没有任何投敌叛国的行为跟思想。

我们从小接受到的历史教育就是,清政府昏庸无能,官员贪图享受,总是压迫劳动人民,所以清朝才灭亡的。今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声音。其实不管历史发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应该去拨开云雾,去看清真正的历史走向,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找到失败的原因,才能够让我们吸取真正的教训。

发布于 2021-05-18 16:06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